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进入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域也就进入了雨季。这六月的雨啊,迎合着夏日里惊乍乍的电闪雷呜,也似乎在宣泄着于一春之间那悠长等待的不满,磅礴的雨势时而如豆粒般地狠狠地砸向地面;时而又若丝帘一样,飘飘洒洒的柔拂着漫天一地的夏绿。淫雨绵延,雨云密聚,以至这江河汛水又起。而在素有百湖之县之称、且水网纵横的荆州市监利县,已是又于汛期祭起了应对洪涝灾害的一应应急处置预案。

面对着这一场场、且往往连日滂沱的大暴雨,瞅着这积云、这雨势、这绵延积聚的水势,与二十年前1998年那场世纪洪灾前的灾难天气又何其相似啊!雨,有时候就有那么一种神奇,它能弥漫起一种心情,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出一种深深的记忆……。

是啊,1998年,于今已经远去了二十个春秋。 那一年,曾有不少后来在社会上形成了有广泛影响并值得记忆的事件;也有一些个荡气回肠的名剧、名曲在神州大地上被津津乐道和广为传唱。然而,于我来说,在众多的记忆里,还是只有那年的那场抗洪抢险战役决胜后,传唱至今的那曲真挚深情的悠扬旋律《为了谁》,仍在时常唤起我心底里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仍在激荡起我曾经的担当情怀。时光会流逝,但记忆不会!二十年了,那段日子至今难以忘怀;二十年了,那段岁月依然激荡我心;二十年了,那段震古烁今的一次次人水相搏的震撼场景,已成为我此生一轴不能尘封的史诗般的壮丽画卷!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二十年前的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同全国许多遭遇伏汛洪水袭击的地方一样,地处长江险隘江段下荆江的荆州市监利县,遭到了滔滔洪魔达81天时间的狂暴肆虐,331平方公里的灾区土地上,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浩劫。在那场抗洪抢险救灾期间 ,监利坚守抗洪第一线的十万军民,和全县百万人民,经历了和平年代里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这场战争所面对的并不是拿枪的敌人,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比拿枪的敌人更凶猛更可怕的洪水!

监利县是一座古老的江城,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称。它位于富庶的江汉平原南部,滚滚东流的长江北岸,溯江而上可直达沙市、宜昌;沿江东下即可抵达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大都市。而且,监利正位处于“九曲回肠”下荆江之弓背的长江中游险段,并与出湘岳城陵矶段的洞庭湖水相接。长江干堤和素有“长江之险,险在荆江”的荆江大堤,在监利段沿江即长达150多公里。

二十年前的那一年的六月,正是这样旷日持久的大暴雨,持续地袭击着长江上游的川渝、乃至荆楚大地,风助雨势,雨增水势,滔滔的长江洪水滚滚地沿江扑来,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沿江岸堤。

6月27日,汛期早、来势猛的长江监利城南标志水位,即已超过33.50米的设防水位0.21米;

6月28日,才过一天,水位就上涨近一米,突破了警戒水位;

7月3日,监利沿江全线即已超过36米的保证水位。此时,更由于上游持续普降暴雨,来水猛增;下游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出洞庭湖后,在此江段形成了强劲顶托,导致监利段洪水水位在上下游的猛烈夹击之下,更是直线猛涨。

7月4日16时,即进入主汛期尚不足8天时间,长江第一次洪峰就咆哮而至监利段,洪峰水位高达37.09米。大江怒嚎,波涛汹涌的长江洪水,当时正从高出监利县城地面10余米的上空掠过,正所谓“人在水下走,船从头上过”,一江“天河”已悬在了监利人民的头顶!

而且,在此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发生在长江流域的这一场“世纪洪水”,竟然出现了8次特大洪峰,峰峰接踵而至,峰峰超历史。由是,狰狞的洪魔,似一匹疯狂的孽龙,挟雷电之凶,逞浊浪之狂,咆哮出三峡,汹涌入荆江,搅翻洞庭四河水,涡漩冲击九曲湾,猖獗地吞噬、撕裂着屏障江汉平原的监利沿江250多公里的干支大堤;330多平方公里的监中、监南的沃野热土上的人民生命财产,在二十年前的这一季,因洪水而遭受了空前的大劫难,洪水向监利百万人民掀起了空前的大挑战……。

风雨齐猛,水火无情。荆江大堤告急!长江干堤告急!监利沿江各洲垸围堤告急!地处荆江大堤末端、长江干堤顶端的监利县防汛抗洪形势已是十万火急! “荆楚不怕干戈动,就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已在频频地敲响警钟!面对已是千钧一发的严峻形势,百万监利人民和和抗洪抢险一线的十余万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监利长江沿线奋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人水相搏的抗洪抢险人民战争!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浊浪滔滔,惊涛拍岸,百里江段,寸水看涨。在沿江全线全部超保证水位,各民垸子堤和长江干堤、荆江大堤的防洪形势,先后出现紧急态势的关键时刻,从7月3日起,相继有空降兵、陆军、武警部队近万名指战员,奉命紧急驰抵监利抗洪前线,在两个多月异常艰辛且严酷的日夜里,万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同监利10万抗洪干群一起,沸腾着热血,迸发着怒吼,头顶着烈日,脚踏着泥泞,以血肉之躯在沿江堤防一线筑起了一道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

在这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布防监利抗洪前线之日起,他们即风风火火地展开了第一阶段民垸支堤抢险坚守的全抗全保战役,战管涌,压鼓水,挡滑坡,堵溃口,筑围堤,成功地控制住了一处处险情,战胜了截至8月2日为止的前四次洪峰的连番冲击,确保了沿江五洲七民垸支堤堤防安全,在一峰高一峰的洪水冲击下,实现了不倒一口,不溃一垸的全抗全保决战目标!

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安全,监利一线十万抗洪军民从8月5日至8月9日,奉命毅然放弃坚守了40余天的沿江民垸,全线转战,死守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展开了又一场堪称生死对决的第二阶段抗洪抢险战役。

8月8日,长江干堤分洪口段发生重大脱坡险情,1000多名空降兵和3000多名民兵突击队员在第一时间赶到险段,部队官兵和民兵突击队员们冒着近40度的高温,扛着有七、八十斤重的土包,发起一次次冲锋,将4000方从200米外的土场搬运来的泥土投进江岸坡脚下,硬是把大堤堤身向江中推进了近10米。在这场历经6个多小时与洪水顽强拼搏的战斗中,就有7名解放军战士因严重中暑而倒在大堤上。

8月13日中午12时,长江江面突起8级强风摧动滔滔洪水,全线扑向长江干堤上车湾段。此段大堤虽已在原来堤面上加高了1.5米高的子堤,但洪水依仗风势,仍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扑向子堤,并漫溢进了堤内。在形势十分危急之时,武警某部“攻坚老虎师”的1000多名官兵赶到了险段,他们跳进浊浪汹涌的江水中组成了一道坚实的防浪人墙,以身体强力阻挡铺天盖地的恶浪对子堤的冲击,配合奋战在大堤上的3000多军民再次加高加固了这段近3000米长的子堤,成功控制住了一场狂浪摧子堤的惊怵恶险。这一天惊心动魄的抢险战斗,曾于当晚在中央电视台以“8.13监利长江干堤保卫战”进行了电视专题报道。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8月16日夜晚,为了迎战长江第六次特大洪峰,江泽民同志发出了长江全流域驻防部队全部上堤坚守的紧急命令!万名驻监抗洪部队官兵冲向了夜暗,冲上了大堤!十万抗洪干群也伴着穿透黑云的月华严阵以待!这是在九八抗洪中曾经彪柄于史册的一次气壮山河的“制魔”行动!是全流域全线将士众志成城,与洪魔严阵对峙的一个不眠之夜!这一夜金刚怒目,这一夜金戈铁马,这一夜洪魔终于无奈退去,这一夜皎洁的月光似乎格外明亮!这一夜监利抗洪前线无战事!

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为了实现中央关于“三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共和国将星云集监利,驻监抗洪部队从士兵到将军,舍身忘死,不怕苦累,前仆后继。他们风浪中打桩护岸,酷暑里背土筑堤,深渊里围井导滤,险闸下抛石护坡,波涛中飞舟救人。据统计,驻监万名抗洪官兵,在坚守堤防一线期间,共出动兵力133800人次,参加抢险战斗达268次,抢筑子堤10万余米,搬运用于抢险和筑堤的土方计25400多方,装运砂石料10万多吨,在洪水中救出灾区群众11322人。他们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共和国经济社会安定,不惜挑战自己生命极限,以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充分展现了国威军威!

此刻,耳边似乎又清晰地响起了那曲荡气回肠的旋律:“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回,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真挚悠扬的旋律,情深意切地讴歌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子弟兵的感激和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

有一位老水利专家就曾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士兵,长江干堤早已垮了几十次了。是啊,是又一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血肉,垒起了面对洪水猛兽的最后堤防,才使共和国的南方,在九八夏季后,依然百业兴旺,十里飘香。英雄的抗洪部队官兵用他们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再次向世人昭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永远是党和祖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钢铁长城!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们都应该永远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洪魔面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英雄子弟兵!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九八之夏,在监利长江抗洪前线,百万监利人民,十万抗洪一线干群,以一场激越惨烈,虽无硝烟,但却是硝烟滚滚的人水相搏的人民战争,向世人赫然地展示出了一幅众志成城战洪魔,丹心碧血昭日月的气吞山河的“战洪图”。

世代一直在沿江围垸伴水而居的10万群众,为减轻中下游武汉等大中城市面临的洪水压力,听从号令,毅然舍小家、顾大家,决然放弃已坚守40多天而未溃一口的四大民垸,由部队施行扒口行洪。灾区人民群众根据先行的组织安排,进行了抗洪史上空前悲壮的大转移。10万灾区群众弃田园,抛家产,扶老携幼,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家乡。凶浊的孽龙终于闯进了我们的家园,在广袤的原野上,洪水咆哮着争先恐后地蹂躏着我们的沃土家园。猛兽似的洪水泛滥之处,凶残地席卷了一片片即将成熟的农田作物,席卷了一排排原本倍感幸福的楼屋民房,冲毁了一条条道路,冲毁了一座座桥梁,冲毁了几十年来所有辛勤的建设,昔日充满希望的田野顷刻沦为了汪洋泽国……。四民垸内的干部群众,无怨无悔地为实现“三个确保”的抗洪目标,为夺取全流域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难以言痛的巨大牺牲!中央电视台就曾以“悲壮的弃守”为题,对监利人民的这一伟大壮举进行了专题报道。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凭籍这一抗洪精神,在监利九八抗洪抢险期间,更是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

胡继成,一位普通的青年农民,为了抗洪,他告别双目失明的母亲和身怀六甲的妻子,驻守长江大堤,连续奋战了43天;他挑战生命极限,忍受着在摄氏四十度酷暑天里还连续高烧不退的严重病情,在第五次洪峰即将汹涌奔来的8月8日这天,他挣扎着搬运了40多袋土包,在来回奔走了16000米的路程后,胡继成终于倒在了被他看做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的大堤上。中央电视台曾以“一腔热血战洪魔”,对胡继成的英雄事迹做了报道。

侯明义,一位年近六旬的农民,村里拟定上堤的名单里并没有他,但是侯明义还是从距抗洪第一线有50余公里的家乡,毅然奔向了与洪水搏斗的征程。他白天与年轻人一样抢筑子堤,晚上还抢着拎起马灯通宵巡堤,一干就是三个昼夜,铁打的汉子也挺不住啊。8月8日,又是一个8月8日,这天夜晚,疲惫至极的侯明义在巡堤时,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了,乡亲们最后在堤上只找到了他带在身边的那一盏马灯……。在当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我们万众一心”赈灾义演晚会上,著名艺术家凯丽女士就曾以“一盏马灯的故事”,对侯明义的事迹进行了深情的诵说。

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气相倾山可移。一个平凡的英雄倒下了,还有更多的英雄又义无返顾地冲了上去。在监利抗洪前线,就涌现出了一例例:丈夫杨书祥倒下,妻子徐燕强忍悲痛接着上了大堤;儿子刘五子殉了职,他父亲仍然驾驶着家里的大铁船镇守在险区不下火线。这就是朴实坚强的监利人民!这就是监利在大难面前展现着英勇无私的抗洪群体!他们为了人民和社会的利益,挥洒了一腔热血,在巍巍大堤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的伟大民族有了这样的一种抗洪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艰险不能战胜呢?!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中天明月悬肝胆,大江洪涛沥性情。

八次洪峰,八场决战,八十天的人水相搏,彰显了百万监利人民的坚强意志!

一个支部就是一道堤,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一处险段一块生死牌,一座哨棚一张军令状,是各级党员干部的拳拳之心,铮铮誓言!

一个乡镇就是一个抗洪兵团,一位民工就是一名冲锋战士,他们在大堤上展现了和部队战士一样的顽强战斗作风。在抗洪的关键时刻,从各乡镇调集的民工源源不断地向南开进,向前线挺进,他们舍小家,顾大局,就因为知道保堤安澜是天大的事!

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

’98监利抗洪的伟大斗争始终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就曾两次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亲临监利长江堤防前线,顶着烈日,卷着裤腿,奔走在土包垒垒、木桩林林的防洪前线,视察指导防汛抗洪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的高昂斗志和必胜信心!

’98夏季,艰难地历经了81天,在监利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后方倾力援前方,军民团结结同心的艰苦卓绝抗击下,狂逞一时猖獗的洪魔终于退缩了。至9月上旬起,监利段洪水水位开始逐日缓慢下降,逐段渐渐远离了堤防,最终退回到了长江故道,一江浊水沿着自然的东流引力最终驯归向大海。

穿行于中国革命历史,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曾进行过多次重要的大决战。而上世纪末的这场全民憾天恸地的’98抗洪大决战,更集中的呈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军魂的巨大凝聚力,实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融合,凭籍着英雄军民在抗洪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创造了抗洪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从而赢得了抗洪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大堤上红旗飘飘,军旗猎猎,监利人民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并肩奋斗,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作战长江,决胜荆江,以永载史册的英雄气概,豪迈地跨入了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二十一世纪!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时代的英雄,更是常常难以用距离或时间密度来衡量。

百年之前,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从而奏起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五十多年前,一位平凡青年雷锋并为惊天动地之举,却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一直闪烁着其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二十多年前,优秀共产党员,忠实的人民公仆孔繁森,两离桑梓,在进藏15年的时间里,他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把一腔热血洒在了高原,让一缕忠魂留在了雪域!

更有在整整二十年前,我们当代英勇的热血军民,以“我自横刀冲天笑”的大无畏英雄豪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赴汤蹈火,在抗洪前线尽显了他们的忠心赤胆。

一页历史铸制的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时代沧桑的巨变,更透放了新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希望!它清晰地呈现了人们过往的奋斗,也集中展示了我们世代梦寐的追求!

历史是一条长河,而时间就是涌动的波涛,长江岸边曾经的呐喊声已然淡去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滚滚波涛,如今虽仍是后浪推着前浪涌,却已赫然是江天一新!

历史还是一幅画卷,而时间就是绚丽的色彩,大堤上曾经的硝烟已然散尽了二十年,二十年前的这幅画卷,如今已更是巧夺天工,彩绘灿霞,多娇江山尽显更加美好!

追忆九八:“硝烟”散尽二十年

作者简介:夏桐柏,笔名“听雨”,湖北荆州市人,曾一直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宣传工作。现为中国散文网会员,2018年度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者,《芙蓉国文汇》签约作者。《武汉文学》特邀专栏作者。

原创散文《满城亲情送英雄》,在第七届“中华之光”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入编《中华之光》第七卷。原创散文《留得残荷听雨声》,获第五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并入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精品集》第五卷。原创散文《古镇沧桑吟》入围“芙蓉杯”全国第三届文学大赛,成功入选《芙蓉国文汇》第七卷。原创散文《沧桑丰盈韵江南》获“中国最美游记”入围作品优秀奖收入《中国最美游记》一书。曾于’98长江抗洪期间撰作的《一盏马灯的故事》,在当年中央电视台“我们万众一心”抗洪赈灾义演晚会上,被组委会安排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凯丽女士声情并茂地演讲诵述。另诸多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网”、“中国作家在线”、“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岁月流韵”、“芙蓉国文汇”、“品诗”、“武汉文学”、“博海书香”等文学网站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