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慘被套 Pre-IPO快錢難賺

□本報記者 吳瞬

近幾年,資本市場熱錢不斷湧入Pre-IPO項目,彷彿只要能投資入股擬IPO企業,閉著眼睛都能賺錢。但隨著市場趨向理性,新股上市後收益不斷降低,一些參與Pre-IPO項目尤其是明星項目的後期投資者正在上演“追高慘被套”的劇情。

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二級市場正在倒逼一級市場投資轉型,依靠上市制度套利的Pre-Ipo項目“閉著眼賺錢”時代終結。同時,募資難的問題也在進一步壓縮股權投資機構的“野蠻生長”,“慢下來”開始成為常態。

IPO退出收益大降

“VC/PE行業現在面臨洗牌。很多投資機構在前幾年募了很多資金,但這樣的資金規模與實際投資能力是不匹配的,導致投資項目質量有問題。不僅是新成立的機構,甚至一些有知名度的機構也會出問題。”華南某百億級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人士張鵬(化名)表示,過去幾年,一些機構盲目投資Pre-IPO項目,後續將面臨巨大的退出風險。

在張鵬看來,在沒有足夠投資能力的情況下,卻又手握大量資金,投資的結果就是把市場搞亂。“比如在一些項目競爭上,他們就不跟你比拼專業能力,單純就依靠價格、高估值競爭過你,結果把項目估值拉得過高。就像現在港股上一些破發的新股,那些最後一輪跑步進去的投資機構肯定是虧錢的。”

事實上,目前很多剛剛奔赴二級市場的新股背後的投資機構收益已大不如前。A股今年上市的69只新股中,12只股價低於上市首日收盤價。港股市場中,一些新股更是頻頻破發,平安好醫生、閱文集團等被投資機構寄予厚望的明星新股同樣難逃破發命運。

“今年港股上的一隻熱門新股,背後明星投資機構雲集,但上市第二天就破發了。據我們估算,對於一些後期進場的投資機構而言,股價要在發行價30%以上才能保本。”香港某證券業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因此,擺在一些做Pre-IPO項目的投資機構面前的是一個進退無路的窘境:一方面是在熱錢不斷進場下,Pre-IPO項目估值被拉高,泡沫嚴重;另一方面,IPO退出收益大幅下降,難以兌現預期的高額回報,甚至不少機構因為盲目參與Pre-IPO項目,上演了“追高慘被套”的劇情。

對於“偏執”於上市制度套利的投資機構而言,Pre-Ipo項目“閉著眼賺錢”的時代正在終結,而一場席捲一級市場的“募資寒冬”讓這些投資機構更是雪上加霜。

募資困局

從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的多家股權投資機構看,募資難正在成為各機構共同面臨的挑戰,一些機構不得不因此直接降低募資規模和預期。一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的人士表示,今年在股權投資上的資金募集已愈發艱難,基本很難募集到更多資金。

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PE機構大力推進基金募集工作,以保持或增強自身的投資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雖然基金數量在增長,但其募資額卻出現大幅下降。一季度新募集基金數量達634只,同比增長41.8%;總募資規模為2058.0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1.7%。

投中信息研究院數據顯示,VC/PE市場基金募集持續低迷態勢仍在延續。2018年一季度,中國VC/PE機構完成募集的基金共103只,同比下降54.82%;完成規模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4月,私募股權基金完成的募集基金在募資規模和數量上均大幅下降,其中,募資規模降幅超過80%,數量同比下降69.41%。

對此,清科研究中心指出,在基金募集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募資總規模有所下滑,(下轉A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