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習近平總書記學「治縣」智慧

08:53:19

學習時報

小字

核心閱讀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對正定“知之深愛之切”,與幹部群眾打成一片,深入調研,謀劃發展,銳意改革,勇挑重擔,招商引才,端正黨風,心繫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使正定煥發出勃勃生機活力,也用生動的實踐在正定大地上交上了一份優秀的“治縣”答卷,為全黨領導幹部樹立了光輝典範和榜樣,也給縣委書記“從政”“治縣”以深刻啟示和示範。

“千鈞重擔”書記挑。1982年年初,習近平同志來到河北正定先後擔任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他一心只想“紮紮實實做幾件於國有益、於民有利的事情”,為正定百姓謀幸福。他深入調查研究,騎著自行車跑遍所有的鄉鎮,甚至在大街上臨時擺桌子聽意見、在集市上親自發放民意調查表,察民情、聽民意、尋求“源頭活水”。他還組織正定顧問團,經常向經濟學家求教問策,提出正定應該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全縣上下圍繞解放思想、改革發展做文章、找出路,大力開展多種經營,大搞農工商,使正定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很快甩掉“高產窮縣”的帽子。當好縣委書記就要做到責任在心、擔當在肩,面對工作中的難題,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具體對策,成為帶領人民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

“招商引智”闖新路。改革創新是“治縣”的必由之路。在正定,習近平同志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當時要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他把電視劇外景地爭取到正定來。1986年建成開放以後,第一年門票收入達221萬元,收回大部分投資,還給旅遊增加了1761萬元的收入。直到今天還在大量接待遊客、創造利潤。他大刀闊斧改革人才制度,制定了“招賢納士”的9條規定。他讓組織部和人事局,把全縣中專以上人才進行拉網式統計,建立“人才賬”,該提拔的提拔,該調動的調動,專業不對口的適當調整,做到人得其所,才適其用。在習近平同志感召下,正定縣短時間內就收到1000多封求職書信,當年接收人才374人。“為官避事平生恥”,縣委書記的舞臺足夠大,只要有奮發有為的狀態,勇於擔當的精神,滿腔熱情的勁頭,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潛績顯績”攢後勁。當縣委書記要幹一番事業,但決不能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習近平同志到正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調查走訪想辦法瞭解正定的群眾生活得怎麼樣?老百姓收入怎麼樣?當他得知正定是糧食高產縣,但群眾的生活卻不富裕,主要是糧食徵購任務太重。習近平同志開始抓這個問題,親自跑地區、跑省裡、跑北京,多次向上反映。最終使這個問題得到了中央的重視,得到了解決。一年農業產值翻了一番,農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時任縣長程寶懷對習近平說,“你為正定人民辦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遠忘不了你”。群眾說,縣裡為民請命,真是為咱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習近平“為民請命”告訴我們,幹事業既要有遠大的志向和澎湃的激情,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境界。

“尊老愛幼”創和諧。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一個領導幹部思想道德的體現。在正定,把縣委僅有的一輛212吉普車讓給老幹部坐,把縣委縣政府合用的會議室騰出來做老幹部娛樂室。縣委專門下文,讓醫院開辦老幹部病房,開設老幹部掛號窗口,規定老幹部的醫藥費按月報銷,不得拖欠。習近平同志十分關心青少年和教育事業。1983年10月13日,他聽說南牛公社南永固村小學,因教室漏雨,學生已經停課一週,立即要求公社黨委採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辦學條件。他從最緊迫的問題入手,解決農村中小學危房,解決教師待遇,改善辦學條件,為教育事業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習近平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幹部工作,既是落實黨和國家幹部制度改革的具體舉措,更是年輕幹部的謙遜態度和思想境界,傳承紅色基因;抓教育、打基礎、利長遠,體現了習近平同志胸懷長遠,格局宏大。

“為民著想”接地氣。“心中有民”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委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他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得扛著自行車走。雖然辛苦,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幹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他下村時很自然地和農民一起坐在地上石頭上,和他們聊農家活、拉家常。習近平做的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樸實和自然,說明他對群眾有真感情。習近平同志剛到正定時,有一段時間,由他來主抓“連茅圈”改造工作,把農村的廁所和豬圈分開。他首先在兩個村搞試點,讓群眾看到效果,再宣傳推開。縣裡各村的“連茅圈”改得都很好,反覆也很小。習近平同志所做的這些大事小事,都是為群眾著想,解決的都是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問題。他把經驗傳授給縣委書記說,“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不能嫌麻煩、圖省事”。

“立下規矩”嚴管黨。心中有黨,對黨忠誠是縣委書記的重要標準。在正定,習近平同志對黨的建設非常重視。他重視加強黨員幹部黨性教育,要求各級黨組織開好“三會一課”,要求黨員對照黨章要求、對照先進黨員、對照英雄模範、對照入黨誓詞,反思自己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差距,強調對黨員幹部進行三種教育,即綱領教育、方針路線教育、先鋒模範帶頭教育。他當縣委書記不久就出臺了一系列關於黨風黨紀方面的文件,最先出臺的是《關於改進領導作風的幾項規定》。他還就剎住公款吃喝問題,很有針對性地不斷完善規定和辦法,規範了接待工作,在全國開創了先例。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後堅持“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老虎’‘蒼蠅’一起打”,這和他在正定的作風和實踐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一名忠誠的共產黨員,幾十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情懷和堅定意志的生動反映。

“謹慎用權”有畏戒。縣委書記必須做到“心中有戒”,否則就很可能在各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在正定,習近平同志作為縣委書記“一班之長”,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從不把“班長”當“家長”。抓工作注重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發展旅遊、工業強縣等幾件事關正定長遠發展的大事,都是在班子成員積極支持和鼎力配合下實現的。正定的幹部評價“習書記那幾年縣委班子空前團結”。他講團結不是搞一團和氣,該批評的批評,該亮劍的亮劍,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正確立場和鮮明態度,敢於站出來說話。習近平同志一向嚴格自律,生活上“習以為苦”,工作上“勤以為常”。一次國慶節放假期間,晚上和辦公室值班的同志聚餐,他自掏腰包,而拒絕用機關“賣報紙”的錢,他堅持“個人吃喝怎麼能用公款報賬?即使賣報紙的錢,也是大夥的,也不能隨便用”。

“見賢思齊”真性情。習近平總書記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對老同志有感情、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對和他共過事的同志也都以誠相待,在工作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增進感情。在正定,他與志同道合的同志交朋友、與黨外人士交朋友、與仗義執言的人交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的友誼,更是傳為佳話。習近平與他成為知己至交,不但把他作為及時瞭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渠道,還把他作為從政與為人的參謀和榜樣。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忘在正定工作的經歷,把正定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他也不忘與他一道工作過的同志們,即使過去多年還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無論在多麼重要的領導崗位,到河北都要見見老同志老朋友。習近平同志離開正定多年,正定的老百姓一提起他,還和30多年前一樣,稱呼他“習書記”。幹部記得他,百姓記得他,在正定人民的心中,習近平是永不卸任的縣委書記。(作者 安虎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