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我們憑什麼信仰,又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

有時候想想,一個人,一輩子做的事情,或者經歷的事情,真的是自己完全自主選擇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就是碰到什麼就是什麼,隨波逐流而已。比如許多文化帶和許多國家,孩子一生下來,就已經覆蓋了一個信仰外衣,這顯然不是自己的選擇。

道教信仰的情況稍微有些不同,儘管也存在著為數不少的道教世家。但總體來說對於道教的信仰,是可以成為一種“自主的人生選擇”的。不管是什麼原因走進這個信仰,對大部分人來說,做出這個選擇是“自主自願”的,包括婚姻、飲食、習俗方面,也都有很大的自由。這其實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因而我們如果講,道教嚮往“神仙”,似乎有些虛幻縹緲,但如果講道教崇尚自由,大抵還是沒錯的。

道是一切,一切皆是道。道是宇宙萬物生死消長的根本。比如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死了,就是他自身的身死道消。當然,道不會死,只是組成這個人的道死了,死了轉換為塵歸塵,土歸土,融入了大道,融入了天地。但有新的物種誕生。神仙和人可以通過修道,而“執道”,根據“執道”程度可以有不同程度法術,最後可以造物。為什麼可以造物,就是掌握了規律,掌握規律越深刻越根本,越接近大道。大道至簡。道本身是規律,越大的道越根本。掌握道就可以改變宇宙萬物。

不過越是這樣子,也就越該去思索一些與個體狀態有關的事情,或者與命運有關的事情。但有時候無論是觀察別人,還是反思自己,也許能發覺這樣的思索還是太匱乏。信仰了道教,改變的到底是生活儀式、還是生活方式呢?這就頗不好說。儀式容易見,方式略難尋。比如齋戒、供壇、初一與十五去上香等等,與其說是生活方式,不如說是儀式。

道:我們憑什麼信仰,又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

道可道,非常道。修車師傅給徒弟傳授修車技巧道理,這種具體化,可以描述出來的道,不是常道,不是大道,大道至簡,是普遍規律。修車師傅給徒弟講的道是小道,是具體化的。

生活本有儀式,強弱有別而已。因為不少人對於道教信仰的選擇是嚐到了“甜頭”才來的。細細拆分出來這些儀式的鏈條,齋戒是為了供神,供神是為了求保佑,求保佑什麼呢?你看看許多的道觀,香火最好的不是三清殿、祖師殿,而是財神殿。這就透出了真相,保佑的還是慾望,一種變形了的慾望。

當然不是說不能有慾望,所謂人有七情六慾,一個以人為本的信仰,不迴避或者排斥這樣的慾望。但同時也指出了慾望氾濫的後果:“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這是道教能看到的東西,但給出來的解決辦法卻是“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就只強調“悟者自得”。怎麼去悟?道教有很多經典可以幫助人,但怎麼“得”?那是人自己的事,這就是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現在許多人把不言之教看成一種“高冷”,也是一種誤區。僅從一個微小的層面來說,“不言之教”乃是一種態度:一種“不干預”、“不寄託”的態度。比如家長對於子女的愛和期待,這本是正常的天性。但很多人逾越了這個天性,把自己這輩子不能滿足、不能實現的東西,都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施加的種種壓力,甚至種種虐待,都是“為你好”。

道:我們憑什麼信仰,又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

自己想出人頭地,功成名就沒有做到,就施加在孩子身上。或者說孩子的生活超出了自己的認知範疇,就要開始“灌輸人生經驗”,讓他們“老實點、本分些”。孩子不堪重負,自己也不愉快。但最後自己不會反思,不會醒悟,進而就只有“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了。其實不只是對孩子,包括對親人朋友、同事同學,乃至陌生人,這樣的“煩惱”並不稀見。

大道至簡,越是大道越簡易,越是小道越繁雜。修行的本身就是修道,因為天地是道的顯化,我們人在天地之間,通過對天地萬事萬物的感悟,來感悟道的存在。對道的理解和掌握。凡人修的是凡道,比如修車啊,製造火箭啊,研發機器人啊。這些叫凡道。凡道,又是可以叫繁道。我們知道大道至簡,因為繁道是小道。追求簡道的是聖人。但是,繁道中又包含了簡道。凡人日常生活也會發現簡約道理。老農民的話也可能悟出大道。如果簡是陽,繁是陰,繁簡頭尾相連才是一個圓。所以,萬物負陰而抱陽。修行雖然是感悟道,但是也有可能修錯路,有傷天和,就是入了歪道。比如那些天天鑽研如何偷老百姓的東西。

所以想來,信仰道教,若不能解決些這樣的問題或者困惑,那也就還只是一個形式,很難說明其他的問題。或者更要命的是,為了體現自己的“仙風道骨,常清常靜”,還要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出來,那就真的不信也罷。信道,真不是就一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也不是說信仰道教,生活就不“被動”了,因為沒有人可以自由修改自己的命運。但最起碼,能夠真誠面對命運與慾望本身,或者至少能夠“為自己”思考一下這一類問題。

道:我們憑什麼信仰,又該如何面對現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