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上市夢」 又破滅?中民投在A股市場都存了哪些「備胎」

“光伏上市夢” 又破滅?中民投在A股市場都存了哪些“備胎”

作者丨陳夢霏

來源丨野馬財經

對於在A股市場然佈局已久的中民投來說,此次借殼上市計劃泡湯,無礙資本大局。

4月27日,聖陽股份(SZ.002580)繼25號開盤首日一字跌停,股價已下跌14.2%,報收於6.46元/股。

而眼前的不幸皆因4月23日晚間,聖陽股份發佈了一則公告,稱終止對中民新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新光”) 的重大資產重組。

這意味著,中民投光伏版塊借殼上市的計劃或泡湯。

對此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聯繫到中民新光的母公司中民新能,詢問對此次重組失敗有何看法?集團工作人員表示,具體事項請通過郵件溝通,截至目前並未收到對方任何回覆。

坎坷的光伏業務上市路

據悉,中民新光是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旗下,專門從事光伏電站、地熱能等新能源投資和運營的全資孫公司。

聖陽股份是一家做蓄電池、光伏發電的企業。從業務角度,此次聯姻對雙方而言都是不錯的選擇。從2017年11月,聖陽股份宣佈收購中民新光有限公司100%股權到重組終止,歷時近半年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雖然此次重組終止,但中民投依然間接持有聖陽股份21.31%的股權,為單一擁有表決權份額最大的股東。

事實上,這並不是中民投首次光伏業務借殼失敗早在2015年7月,中民投與廣發證券主要股東——遼寧成大(600739.SH)也曾有過一段轟動市場的“不了情”。

當時,遼寧成大欲收購中民投旗下,做光伏產業投資、運營的中民新能部分或全部資產。重組之前,為確保心願達成,中民投還提前潛伏了兩隻資管計劃,就連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史玉柱都親自出山,通過旗下的巨人投資定增入股。

最終雙方合力在重組前持股比例達到8.79%,直逼遼寧成大第一大股東遼寧成大集團的11.11%。

令人意外的是,重組剛啟動4個多月遼寧成大便以對標的資產估值存在較大分歧,停牌價格低於其預計發行價格(停牌前二十個交易日均價)為由,終止了與中民投的重組計劃,並且火速“移情別戀”,將重組標的換成了另一家金融企業。

中民投的光伏上市路可謂是一波三折,但其一直是頗為進取、孜孜不倦。

2014年10月,中民投剛在上海註冊成立不足半年,彼時的

江蘇協鑫正牽頭協同9家機構重整ST超日(現在的“協鑫集成”)(002506.SZ)。其中投資者之一的上海滔祥,其合夥人背後正是民生銀行貿易金融傢俱樂部。

而這一系列操作,因與早前5月初中民投成立,5月中旬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便對外透露已和中民投達成合作協議不謀而合,一度被外界解讀為是中民投的前身所為,也讓中民投在資本市場聲名大噪。

當時一位接近協鑫集團高管核心層的匿名人士,也曾對界面表示,此次重整ST超日得益於中民投的資本和品牌力量。

中民投的資本佈局

中民投起步較晚,但因出資方強大的背景,一出生便自帶明星光環,其隱晦的資本成分關係,更是受到各方的關注。

自2014年成立以來,中民投在資本市場的佈局初已現雛形,總資產也翻了近五倍。

截至2017年底,其總資產規模已達2724.7億元。對於這樣一個資本大鱷,沒了遼寧成大、聖陽股份,還有更多的“備胎”等著上陣。

中民投董事長董文標,在去年的博鰲會上也曾公開表示,大概五年之後計劃集團整體上市。

截至目前,中民投已形成集中民未來、中民嘉業、中民通航等共12家子公司為一體的家族體系,業務涵蓋資本管理、股權投資、金融、養老、房地產以及新能源等多個領域。

“光伏上市夢” 又破滅?中民投在A股市場都存了哪些“備胎”

近年來中民投來明裡暗裡也“染指”了不少上市公司,為各個業務版塊未來上市,可謂是做足了功課。

新能源領域的光伏產業,一直是中民投重點關注和投資的對象。除了2014年剛註冊不久,就與寧夏就新能源領域簽署了500億元的合作協議,之後中民投還通過增資擴股、設立產業基金等多種手段,投資了多家A股上市公司。

譬如2017年10月,中民投就曾以戰略投資的方式,通過旗下控股公司對做智能環保和電網建設的理工環科(002322.SZ)進行間接增資,獲得了理工環科6.57%股權。

2016年11月,中民新能以子公司中民新光為出資平臺,對中來股份(300393.SZ)增資1.16億元,取得了中來股份旗下子公司——中來電力51%股份。

另外,2015年4月份,中民投還

參與了對特變電工(600089.SH)約14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增資擴股。兩月之後,又通過旗下間接控股子公司中民華恆投資有限公司,完成了對隆基股份(601012.SH)20億元的定增,並與後者達成了光伏組件戰略採購項目的業務合作。

除了在光伏領域,中民投在金融、環保以及養老服務等其它領域佈局也十分廣泛。

譬如與眾合科技(000925.SZ)聯合成立併購基金,明確以綠色環保產業及相關領域為主要的投資方向;包括此前參與認購東江環保(002672.SZ)定增,計劃將募集23億元資金用於多個環保項目,完善公司的全能型固廢處理環保服務平臺。

至於金融版塊,雖然中民投旗下專業從事金融投資的

中民金融(0245.HK)早已實現港股上市,但在港股市場的資本擴張卻從未停止過。

2015年6月,中民投資本與港股上市公司第一太平(0142.HK)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設立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一個月後,又斥資36.5億港幣,購入融資租賃公司遠東宏信(3360.HK)5.29億港股股份,成第二大股東,獲得了融資租賃牌照。

而中民養老的上市目標,在去年也有了新的突破。2017年7月,中民投先是認購了香港一家養老院運營商恆智控股(8405.HK)32%的股份,而後10月份又通過中民養老旗下控股公司南寧頤然,接手了揚子材料(002652.SZ)大股東近30%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除此之外,在非上市公司領域,中民投也投資了不少有IPO計劃、又是行業翹楚的“潛力股”。

新媒體領域2017年7月

知名創投媒體36氪宣佈,旗下氪空間獲得來自中民投資本的戰略投資。36氪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成城也曾在去年表示,下一步的目標將瞄準IPO。此外2017年9月,中民投資本還參與人人車1.5億美元D輪融資。

由此可見,作為資本市場的新生力量,中民投雖是初出茅廬,但就其資本運作能力,稱之為投資界的“老司機”也不為過。

但不容忽視的,即便背靠巨人網絡(002558.SZ)、泛海集團(000046,SZ)、東嶽集團(00189,HK)等資本大咖,又有一半來自民生系的優質管理團隊坐鎮,隨著中民投資本版圖、股東規模的不斷擴大(已由原來的59家擴張至目前65家),其股權分散、無實際控制人、資產龐大而又複雜的弊病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此次聖陽股份重組失敗,就是因為標的資產過於複雜。

可以預見,這與生俱來的缺陷或將成為中民投未來整體上市路上的絆腳石。對於中民投未來上市路,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