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爲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在歐洲歷史上,一直有“三個羅馬”的概念,“第一羅馬”是古羅馬帝國,“第二羅馬”是神聖羅馬帝國,“第三羅馬”是沙俄帝國(也有說是奧斯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從962年奧托大帝在羅馬加冕為帝到1806年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在帝國議會宣佈退位,一共存在了八百多年,簡直比平均壽命不足三百年的中國曆代王朝長壽多了。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神聖羅馬帝國徽章

然而,這個國祚綿長的神聖羅馬帝國卻始終不能像中國那樣形成中央集權制度,抑或是像英國、法國那樣形成近代早期的專制王權國家,反而一步步走向皇權空虛、分裂割據的局面,直到1648年被拿破崙所滅。那麼,導致神聖羅馬帝國一步步走向分崩離析的原因是什麼呢?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一、選舉制度導致諸侯難滅

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東法蘭克王國,在911年,東法蘭克國王孩童路易死後絕嗣,朝堂之上一時群龍無首,朝堂之外各大諸侯紛紛摩拳擦掌,準備競爭國王寶座。最終,康拉德一世經由東法蘭克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的選舉,如願登上了東法蘭克王國的王位。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法蘭克王國分裂

然而,康拉德一世以選舉的方式登上王位反映了東法蘭克王國中央權力的衰微,也進一步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造就了東法蘭克王國乃至神聖羅馬帝國由諸侯選舉皇帝的傳統,這就使大諸侯貴族在皇帝的選舉中擁有了討價還價的籌碼,皇帝候選人往往為了爭取選帝侯們的選票而大肆許諾下方部分皇帝特權,從而一步步削弱中央權力,養肥了地方諸侯。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

此外,選舉皇帝的制度制約了帝國內部的統一力量,雖然選舉中會爆發內戰,但雙方的目標是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身份。而不是通過戰爭消滅異己,兼併土地,進而達到在軍事上一統帝國的地步。

二、神權制衡世俗王權

神聖羅馬帝國中的“神聖”二字代表的意義是基督教“君權神授”的宗教合法性,而我們知道,在基督教世界裡的精神領袖是教皇,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負責捍衛基督教的意識形態,而皇帝或者國王只是負責保護著基督教世界的世俗統治者,他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上帝臣民,必須接受教皇的管理。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卡諾莎之辱

因此,當神聖羅馬帝國接受了教皇賜予的皇冠時,同時也承認了自己的權力並非至高無上。特別是當教皇的力量凌駕於神羅皇帝之上而引發權力爭奪的時候,即使是身為虔誠基督徒的神羅皇帝也不惜冷血相爭。但是,當這樣的權力爭奪發展到皇帝被教皇開除教籍的時候,給神聖羅馬帝國旗下各路諸侯貴族們呈現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從此,皇帝的威權再也無法形成對諸侯貴族的震懾力。

三、消耗在羅馬情結下的軍事實力

在我們的常識中,羅馬帝國的本體應該就是今天的意大利半島,而神聖羅馬帝國卻遠在阿爾卑斯山脈北側,這裡在羅馬帝國時代是羅馬軍隊與日耳曼蠻族長期對峙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說,神聖羅馬帝國這個頭銜原本就不倫不類。

但正是為了證明“羅馬帝國”的名副其實,讓歷代神羅皇帝對於征服意大利無不心心念念。他們不遠千里率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打敗北意大利各大城邦,在羅馬加冕為帝,宣稱自己對意大利的統治權。但在他們離開意大利北歸之後,被打得滿地找牙的北意大利城邦又紛紛背後捅刀,反覆無常的北意大利註定是神羅皇帝們頭疼的問題。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紅鬍子腓特烈

例如戰績彪炳的腓特烈一世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位長達36年,打過勝仗無數,手下擁有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從而在軍事實力上壓服神羅各大諸侯和貴族。

然而,即使這樣雄才偉略的皇帝,卻有29年的時間浪費在與意大利城邦的拉鋸戰當中。他五次親征意大利,同羅馬教皇、倫巴第城市同盟爭奪統治權,一心為意大利的統治權而奮鬥。為了集中精力征服意大利,腓特烈一世甚至不惜放棄對神羅本土的經營,頒佈“有利於諸侯的法規”,促使帝國諸侯貴族從具有離心傾向的神聖羅馬帝國領主身份轉變為帝國內部分裂割據的邦國國君。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1789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

而正是此口一開,神羅從一個尚且有機會轉向中央集權的聯邦式體制徹底淪為各自為政的鬆散邦聯,從此之後,歷任神羅皇帝再也無力整合破碎的國土。

四、短命皇帝加速了帝國的崩盤

無論是早期的擁有實權的統治者還是後期有名無實的精神領袖地位,神聖羅馬帝國至少象徵著統一的力量,而與之相對的是諸侯貴族們所代表的分裂勢力。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當一個成熟且長壽的皇帝坐鎮時,神聖羅馬帝國尚還能得到迴光返照的機會。

如薩利安王朝亨利三世當神羅皇帝時,他在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權統治,彷彿讓人看到了帝國轉型的曙光。但當1056年亨利三世突然死去的時候,繼位的是僅有六歲的亨利四世,一時間各大諸侯貴族們紛紛藉機竊取王室領地,想盡辦法削弱皇權,使帝國中央權力再度陷入衰退期。

敢於號稱“第二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卻長期四分五裂呢?

一百多年之後,當霍亨斯道芬王朝亨利六世在位時,神聖羅馬帝國中央皇權再度強勢起來,亨利六世掃蕩六合,擴張領土,威服諸侯,一時之間,神聖羅馬帝國往日榮光再現。但1197年,他成為又一個死於壯年的皇帝,留下了僅有兩歲的腓特烈二世,導致皇位被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所攫取。

對於任何一個帝國來說,長壽的君主往往擁有更加強勢的權力,而年幼的君主多半是任人擺佈的旗子。神聖羅馬帝國的不幸就在於它每一次即將迎來蛻變的曙光時,都遭遇了強勢君主的英年早逝,在一次次中央權力崩盤的歷史當中,神聖羅馬帝國也一步步走向沉淪,直到最終淪為可有可無的軀殼。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頭條號:阿賴耶識社,每週都有新鮮有趣的歷史話題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