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西漢建國之初, 國勢虛弱, 百廢待興,而匈奴趁著秦末動亂之際發展強大起來,不斷南下侵擾漢朝邊境。平城之戰,漢高祖在白登被匈奴軍包圍,只得向匈奴求和。此後數十年間,漢朝一直奉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漢匈和親

經過"文景之治"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即位時,西漢國力十分強盛,漢武帝便發動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軍連戰連捷,先後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河西地區,並深入漠北,重創匈奴主力。匈奴附屬部落紛紛投降漢朝,王庭遠走漠北, 以致"漠南無王庭"。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匈奴北逃之後,漢匈爭雄的重點,漸漸轉向西域地區。張騫首次出使西域後,建議漢武帝通過結好烏孫等西域各國來"斷匈奴右臂","既連烏孫, 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漢武帝接受了張騫的建議。

元狩四年(前119年), 漢朝以張騫為中郎將, 帶領 300人再次出使西域。此次出使雖未能實現與烏孫結盟的目的, 但烏孫派出了幾十人的使團訪問漢朝。他們回國後, 向國王報告了漢朝地域遼闊、人殷物阜的情況, "其國乃益重漢"。不久,大夏、大宛等西域各國的使者也相繼來到長安, "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張騫出使西域

為了拉攏西域各國, 漢朝除了頻繁派遣使者和謀求與烏孫政治聯姻以外,主要採取了經濟手段。漢朝希望通過向外國展示大漢的富饒,來使得西域國家心悅誠服,歸附於漢。史載:"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 散財帛以賞賜, 厚具以饒給之, 以覽示漢富厚焉……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

但是, 這一策略並未奏效,西域各國不但沒有被漢朝感化,反而是增加了對漢朝財富的貪慾。它們自以為漢朝距離遙遠,漢軍絕無法威脅到自己,便對漢朝十分不恭敬,把漢朝使者當成了"肥羊",肆意勒索。而對於武力強橫的匈奴,它們則十分畏懼,不僅對匈奴使者恭順異常,殷勤款待,而且時常向匈奴提供情報,搶劫殺害漢朝使者。《史記 大宛列傳》記載:"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未可絀以禮羈縻而使也。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樓蘭、姑師小國,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漢與西域諸國

西域各國的態度,讓漢武帝意識到必須改變策略。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朝小試牛刀,將軍趙破奴率七百騎兵攻破樓蘭,俘樓蘭王。此時,從西域歸來的漢朝使者彙報大宛國的貳師城有良馬, 但國王藏匿不肯出售。漢朝與匈奴作戰,良馬資源十分重要,漢武帝聞訊後即派使者攜帶重金及金馬前往大宛買馬。大宛國之地在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其人認為漢朝遙遠, 不可能派大軍前來, 因此拒絕向漢使出售馬匹。漢使憤怒,便怒罵大宛人,將金馬錐破後離去。大宛貴族認為漢朝使者無禮, 便密令大宛東部的鬱成城出兵截殺漢使,將財物全部劫走。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大宛良馬

漢武帝聞訊後勃然大怒, 對於他而言,這不僅是對大漢威嚴的挑釁,也是大漢令西域臣服的戰略機遇。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朝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征討大宛。 但是, 漢軍進展很不順利。西域地區大半都是沙漠戈壁,僅有少數綠洲可以補給,而佔據這些綠洲的西域小國都對漢軍緊閉大門。 史載 "當道小國各堅城守, 不肯給食",結果漢軍在路途中大量死亡,飢疲的殘兵抵達鬱成城,交戰不利,被迫退回。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漢代西域地區

首戰失利,朝中公卿大臣紛紛上書,認為應停止攻伐大宛,全力打擊匈奴。但漢武帝認為若大宛區區小國都不能攻下,漢朝將國威掃地,不僅得不到大宛良馬,且西域國家將因此輕視漢朝,漢朝派出的使節將進一步被刁難迫害,遂堅持再次出兵。《史記》記載:"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 專力攻胡。天子業出兵誅宛, 宛小國不能下, 則大夏之屬漸輕漢, 而宛善馬絕不來, 烏孫、輪臺易苦漢使, 為外國笑"。


太初三年 (前 102年 ) , 漢武帝"赦囚徒扞寇盜, 發惡少年及邊騎", 總共調集了六萬大軍, 還配備了十萬頭牛、三萬多匹馬及數以萬計的驢、駱駝以運送軍糧和弓矢等兵器。大軍仍由李廣利統帥, 從敦煌出發, 再次進攻大宛。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貳師將軍李廣利

此次出兵,由於人多勢眾, 西域國家感到恐慌,態度開始改變。起初,漢軍"所至小國莫不迎, 出食給軍"。但是漢軍抵達西域東部的輪臺國時,該國卻堅持不給漢軍糧草。此時整個西域的眼睛都盯著輪臺,如果拒給糧草的輪臺不受懲戒,可以想見,之後路途的數十小國都將有樣學樣,漢軍將因後勤不濟而重蹈首次出征失利的覆轍。於是,漢軍便連續圍攻輪臺數日,將城池攻陷,"屠之"。這是漢軍在西域屠滅的唯一一個國家,也是西域臣服漢朝的開始。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漢朝徵宛大軍

輪臺被屠滅後,果然收到了預期的恐嚇效果。西域諸國此後再不敢對漢朝的軍事行動不予配合,紛紛開門迎接漢軍。漢軍補給充足,得以"平行至宛城",最終攻破了大宛國都貴山城外城,"取其善馬數十匹 ,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立大宛國親近漢朝的貴族昧蔡為大宛王。漢軍還派偏師攻破鬱成城,曾劫殺漢使,打敗漢兵的鬱成王向康居國逃亡,漢軍仍不肯放過他,派出輕騎長途追擊,終將其斬殺,至此漢軍伐大宛取得全勝。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漢軍騎兵

表面上看,漢朝勞師動眾征伐大宛, 最後得到的大宛良馬不過數十匹, 中等以下者也只有三千多匹,遠遠不足以彌補漢朝為戰爭付出的巨大經濟支出和人員損失。但漢武帝認為"萬里而伐宛, 不錄過", 封貳師將軍李廣利為海西侯、親手斬殺鬱成王的騎士趙弟為新畤侯, 其餘軍官吏卒均有封賞。


事實上,漢軍萬里征伐大宛的影響確實十分深遠。經過漢軍兩次遠征, 西域國家對漢朝的國威有了認識,從此不敢再刁難和殺害漢朝使者,西域道路暢通無阻。"西域震懼, 多遣使來貢獻, 漢使西域者益得職。"大宛國從此開始每年向漢朝貢獻天馬, 漢使還從大宛帶回蒲陶 (葡萄)、苜蓿等種子。西域國家紛紛派質子入侍漢朝,"皆使其子弟從入貢獻, 見天子, 因為質焉", 被漢軍屠滅的輪臺國成為空地,漢朝派出官吏率屯田兵在其地駐屯開墾,這些為漢朝最終統治西域奠定了基礎。

雖遠必誅:漢朝萬里遠征此國使西域降服

西域都護府遺址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在輪臺設立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成為漢朝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