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民族乳业的光明乳业真的没落了吗?

吐蕃国大伦明王鸠摩智


伊利、光明、蒙牛分别于1996、2002、2004年上市,期初这三家乳业巨头的较量不分伯仲,到2004年时市值分别为23.8亿、75亿、82.1亿。但是此后的几年里,伊利、蒙牛强势增长,光明却日益落后。到2012年时,伊利和蒙牛市值分别达322亿、416亿,而光明仅88.6亿元。到了今天,光明乳业的总市值124.3亿元,尚不足伊利1674.0亿元的零头,也比不上999.51亿港元的蒙牛。

那么,作为一代民族乳业的光明,为何就没落了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国品牌与外资达能的角力:最近,一篇名为《光明乳业衰落:与外资缠斗15年,如今不及伊利市值零头》的文章爆红,大致描述了光明第一代董事长王佳芬和达能斗智斗勇的故事,并将光明的衰落归结于与外资的纠结。这一点,自然对光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攘外必先安内” 不是没有道理的。

2、错失常温奶发展的最好契机:光明的成败皆在前董事长王佳芬手上,在产品结构方面的反应严重滞后市场,当伊利和蒙牛都在常温奶上发力时,光明还在依靠传统低温奶。特别是在2005年常温奶风靡全国时,王佳芬还拒绝和利乐包装合作常温奶,其结局便是被伊利和蒙牛远远甩在身后。后来的产品开发,依然落后于同行业。

3、对“回收奶”危机处理不当:2005年,光明还爆发了“回收奶“丑闻,王佳芬的一句“全行业都有回奶罐”,这似乎是行业的潜规则,毫无意外遭到同行围攻。对消费者而言,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同行业来说,这是赤裸裸的要把大家拉下水。

4、戴着镣铐跳不出美丽的舞蹈:无论是王佳芬还是后来者,都受制于光明乳业的体质。当年,王佳芬意识到在产业经营之外,还必须要有资本布局。但却被上级领导批得狗血喷头:“你的利润都是我的,你就好好抓产业就行。”而蒙牛、伊利的管理层则有着充足的权限,最大化的激发了管理层的创新活力。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虽然现在的企业都是全国/全球布局,但伊利、蒙牛的草原出身早已占据了人们的心智,城市的奶和草原的奶,哪一个你更喜欢呢?


文言状语


民族乳业倒了多少?其经营思路有严重缺陷!相形之下,多少酒店倒闭?生存下来的为什么?经营叫经济管理!不懂必败无异。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正常!顺天而行,必有其道!逆天而运,必其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