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今天是藏历的四月十五。是萨嘎达瓦月最隆重的一天,相传,这一天是佛祖出生、成道、圆寂的日子。拉萨信众都会在转经道上煨桑。桑主要有小叶杜鹃、松枝、柏枝等。拉萨达孜章多乡的山上盛产小叶杜鹃,这也是煨桑最好的香料。山胞们从山上把香料采下来,扎成捆,用车拉到拉萨城里来售卖,一捆可以卖到50块钱。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在青藏高原上,煨桑的风俗起源古老,草原、田野和城市中一柱柱孤独直上的青烟,都是人与苍天直接沟通的桥梁。

所以神无疑是喜爱香气的,笼罩青藏高原的上苍,喜爱的更是特别强烈,甚至猛烈锐利的香气。以鲜花奉献,尚且不够;要以气味最强烈的植物在火中焚烧,烟雾蒸腾;这尚且不够,还要以其精华制成藏香,让自然的气味以百倍的强烈随风飘摇。

气味有其自己的语言和密码,甚至有其自己的颜色。乃至于藏族人生活的地区,煨桑和藏香的浓烈烟雾和风马、白塔一样成为标志性的景观。寄居内地乃至国外的游子,闻到藏香的气味,就会勾动思乡的愁肠;而多次来往高原的常客,若在荒野中捕捉到酥油的芳香,也会掀动沉积的回忆。

香味不仅是人和上苍神秘沟通的密码,也是彰显人类生活的旗帜。人间烟火,茶香酒韵,俨然在荒野上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壁,分隔了生活和野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固然是自然的香味,可是已经带有了浓郁的人间之韵。

古城拉萨的生活,同样带着浓重的高原气息。当人们搓动药丸、挥舞刨刀、揭开蒸笼、挥洒香水、采摘花朵,都会搅动生活之浪。

拈花微笑,直指人心。发现通向人心深处的捷径,解开回忆之谜的密码,或许就埋藏在似有似无的香气之中。

连接天尘的煨桑

一条条不足十米宽的巷子,弯曲地匍匐于古城区的建筑群中,四通八达。群宗与丈夫同往常一样在靠近闹市区的巷口,坐在低矮的凳子上,看着来往的行人,时不时发出的叫卖声响亮却无规律可循。身前的三麻袋不同种类的“桑”和成捆的干草堆半包围着他们,如同战时的堡垒。与他俩并排的有七八个同样类似“堡垒”的摊位,都紧紧地贴着古建筑的墙角延伸了约二十米。下午5点,太阳已褪去灼热的光亮,只留给大昭寺的金顶璀璨的光芒,尽管早已过了早晨的最佳时期,寺前两边的煨桑炉依旧桑烟袅袅。

“我们这一排卖‘桑’的都是来自达孜县的老乡,在这儿做这生意也都快六七年了。”群宗说着,用双手将麻袋里粉末状的“桑”捧了一捧,一阵清香扑鼻。

“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

在西藏,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庄严肃穆的寺庙,还是寻常百姓家,处处可以看见煨桑炉上的袅袅桑烟与无尽苍穹上的一抹白融为一体,空气中也因此不再只是大自然本身的芬芳,而是有了人类在其中活动的气息。

煨桑炉造型奇特,像宝瓶,鼓起的中部开一口子,把树枝、香草、糌粑等放进去,借助高原轻风,烟尘扬起,穿越炉顶,直通蓝天。桑烟袅袅,如梦如幻,诉说不尽的祈祷和心愿。

西藏的天空高远,煨桑炉常常位于开阔处;树枝香草纯天然,气味好闻,清新纯香;燃烧后的烟在高原清风慢慢散开,烟在蓝天白云下如丝如缕,轻盈飘逸。在西藏,藏族同胞们每每看到煨桑炉,煨桑便也就成了习惯。

藏族同胞喜欢把所有能煨桑的植物统称为“桑”,不懂的人听起来,好像“桑”是指一种特定的植物,事实上,“桑”包括了很多种植物,比如高山小叶杜鹃花枝、柏树枝、爬地柏、白蒿、石南草等,有条件的还会加进一些檀香木、柯子果、藏红花、甘松等,此外,还有糌粑和酥油混合而成的粉末。

如今在拉萨市里能看见的“桑”种类很多,除了在近郊的山上能采到的柏枝、爬地柏、白蒿以外,很多其它的品种都是从西藏的各个地方收购而来。每天清晨天还未亮时,拉萨大桥上便已经有人背着大包拎着小包在卖各种用于煨桑的植物。群宗之前也在拉萨大桥上卖过“桑”,而她现在的所在,已经能够闻到自己所出售的“桑”发出的浓郁香烟,直达天庭了。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煨桑的历史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动都是在部落外的山头或河岸上举行,煨桑时把扁柏、艾蒿、小叶杜鹃的枝叶堆起来,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由仪式主持者洒上一点水,点燃后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视为部落社会中的头等大事,他们借用煨桑来集结群众,加强部落联盟,以壮大声势。出战或行军途中也经常煨桑,祈求神灵保护以获得胜利,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描述。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学界认为煨桑起源于藏族的原始时代。那时,每当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猎回来时,部落中的族长、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点燃一堆艾蒿、小叶杜鹃等有香气的枝叶,让出征者从上面跨过,并不断地往他们身上洒水。开始也许是想通过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气,用水洗去其污秽。后来便演变成宗教仪式,人们再不从“桑”堆上跨过,水也不再洒在身上,而是洒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变成祭神祈福。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煨桑植物

香蒿: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藏语称之为“坎巴”。蒿,引申为野草的意思,蒿有多种,其中用于煨桑的主要是香蒿。西藏古诗中说:高高山上有九物,柏树桦树和杨树,断岩石板和洞穴,茅草野蒜和香蒿。

其中提到的香蒿,就是藏族同胞平时煨桑所用的白蒿。

白蒿能止血,消散四肢肿胀,治疮疖和肺病,白蒿开黄绿色小花,气味甘甜。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如丝状,可入药(亦称“青蒿”、“香蒿”、“艾蒿”)。在藏传佛教中,是老百姓在颂经、祈福求平安时燃的重要材料。在无松、无柏、无杜鹃的藏北高地上,白蒿则成为人们日常煨桑的主要材料。


小叶杜鹃: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别名黑香柴,往往长在树形杜鹃林之上,其枝粗叶小,开小白花,也有的开粉花和黄花。小叶杜鹃常与常见的高山植物金露花混生于海拔300—4900米的山坡灌木丛中。《西藏经济植物》上对其功能的解说是:叶芳香,可提取芳香油。在生活中常被用作熏香,其花可入药,可治气管炎、气喘等。小叶杜鹃的花可泡茶喝,有化痰止咳、治气喘的功效。因青藏高原大部份地区无松无柏,小叶杜鹃成为人们煨桑时的主要燃料,尤其在拉萨,这种“桑”更为常见。


柏树枝: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柏树表示长寿,具有辟邪的功效,有“松柏长青”、“百事大吉”之称,常在墓地上种植柏树以辟邪。因柏树易燃,煨桑时,柏树枝桠常被铺在最底层,也最先被点燃。因其枝叶清芬,自身芳香,被人们视为香洁之木,用柏树点香,烟比较轻,能补心脾而畅中快膈,定惊悸以益智安神。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治瘟疫药物是以柏叶为主的药方,颇有神奇之效。

柏树的根、枝、叶和种子都可提取芳香油,可作调制香料的保香剂和调香原料,现在西藏出产的藏香中,大多含有柏树香油成分。


松枝: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在有松树的地方,煨桑时通常会用到新鲜松枝,尤其在云南藏区和林芝地区。因松枝本身干净、清新、略带木头香,而且含油脂,易燃。也有人将松枝磨成粉末,当作煨桑材料使用。

冬青:

西藏冬青是中国特有的植物,多生长于海拔3200米的山坡冷杉林中,为四季常绿乔木。冬青叶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气管炎和烧烫伤。冬青果熟后红若丹珠,整个冬季都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常被鸟类作为过冬时的粮食贮藏。

萨嘎达瓦月:点一缕煨桑,架起人与苍天沟通的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