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袖珍夫妻開飯館,最多一天掙300元,一天得賣七八百才能保本


本期講述的是安徽亳州的一對勤勞致富的“袖珍夫妻”,他們來自農村,亳州市譙城區立德鎮申樓村的李傑和楊桃蘭夫婦,只有一米左右的身高,卻樂觀生活、笑對人生。他們家境貧寒,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卻不等不靠、成功脫貧。去年脫貧後,倆人就琢磨做點事情維繫生計,後來兩人在市區開了家小飯館。

“剛開始不大好,因為這地方新建的,很多人不知道。不過對面有個醫院,人流量還是很大的,慢慢應該會好起來。”李傑表示,曾經有一天沒開張,但十幾天堅持下來,他有信心幹下去。“水餃、板面都是我們自己做,炒菜和燒菜交給請的大廚,他是我們一個親戚。”楊桃蘭說,選擇乾飯館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他們倆沒有什麼技能,做這個容易入手。

從上午十一點半到一點半,是午飯的高峰期,李傑夫婦先後接待了七桌人,忙得不亦樂乎,“今天中午賣了三百多塊錢,算是最好的一次了。“他們兩口子太實在,你看這菜和飯的分量非常大,而且價格實惠,我是第二次來這吃了,以後有機會還會來。”一位從事裝修的師傅說。儘管生意有了起色,李傑夫婦倆透露出一絲無奈,“主要是成本太高了,這間房子一年房租就要五萬元,請來的大廚也得給工錢,所以一天得賣個七八百才能保本。”


李傑夫妻倆還有兩個孩子,女兒已經上二年級了,兒子才兩週歲都在老家,兩口子身殘志堅,也很勤快。這幾年,他們享受了低保、殘疾等補助,還有光伏、金融、教育等方面的扶貧政策,另外給他們的16只扶貧羊,養得都很好,去年賣了一萬多元。”

“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去買菜,晚上有時候忙到十一點。我們兩口子既是幫廚又是服務員,自己多辛苦點,省了工人工資。”李傑說,“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我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圖為李傑給顧客端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