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乘用车届时将达7000万辆,刺激 5100 亿充电市场

近日,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要逐渐禁售燃油车,约在2030年海南岛全部实现新能源车。

就在昨天,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在京发布《2030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如果实现2030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新能源汽车将成最大获益领域,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超过40%,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将接近7000 万辆 。

报告以 2030 年在全国所有城市实现空气 质量达标为预期,设立了以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约束的经 济发展模型,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预 测了相关重点领域的市场发展机遇。

据初步估算,如果实现 2030 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那么燃煤污染防治、 VOCs 减排、环境监测等六个重点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超过 20 万亿,其中新能源汽车将迎爆发式增长,新增乘用车、中大型客车以及乘用车充电服 务未来市场将超 14 万亿。

《2030中国清洁空气市场展望报告》是创蓝智库报告的第一期。该报告由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亚太展望环境发展咨询中心等机构协作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显强教授指出,报告对中国清洁空气技术市场的展望,是以一系列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为依据的。以宏观环境-经济-能源(3E)模型开展模拟分析,综合考虑了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环保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近期和中长期影响等因素。

新能源乘用车届时将达7000万辆,刺激 5100 亿充电市场

2030年清洁能源占比将达22%,煤炭降至 41.8%

虽然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在近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仍有70%以上的城市没有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除了颗粒物污染,许多省市还面临着臭氧污染的新威胁。进入“后大气十条”阶段,许多治理工作都进入深水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都将会不断升级,以城市为单元的定制化措施会持续更新,对创新清洁空气技术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强。

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以来的五年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降幅达到甚至超过30%,实现了部分西方国家一二十年才能达到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得到世界瞩目。随着“大气十条”目标的圆满实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了新的阶段。打赢蓝天保卫战,在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已成为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报告指出,从 2013 年开始到 2030 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中国 GDP 模拟值将达到 140.68 万亿人民币(按 2012 年 不变价计算)。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 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但下降比例不大;第三产业有了长足 的发展,模型模拟结果显示 2030 年第三产业占比将达到 60.02%,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相应的, 第二产业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作用逐 渐降低,根据模型模拟结果,2030 年第二产业产值仅占 经济总量(GDP)的 33.84%。

按照模型模拟的结果,能源消费总量将会在 2030 年之前达到峰值。2030 年中国煤炭占总能耗的比重降低至 41.8%,化石能源占比降至 77.4%,清洁能源占比达到 22.6%。

到 2030 年,重点压减行业生产规模大幅下降,炼焦、煤炭采选、钢铁、水泥行业 2030 年生产规模与 2012 年相比分别下降约 30%;玻璃行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生产规模分别下降了 17% 和 14%。

精炼石油、化学工业、有色金属等调控行业的生产规模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废品废 料回收业,文化娱乐,管道运输金融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等将得到极大发展,增长率约 300%。

全国电力行业发电总量逐渐上升,2030 年将超过 90000 亿 kWh。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 洁能源发电产能得到长足发展,其在电力市场中所占份额超过 40%;水电、风电及核电将会 成为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发电中的主要技术类型。

燃煤火电发电量先增加后减少,2030 年占比低于 40%;其中燃煤超低排放成为燃煤发 电技术之中的主流,占燃煤火电的比例超过 99%。天然气发电发展迅猛,发电量明显提升。 燃油发电产能逐渐减少,市场份额变动幅度不大,分别下降了 17% 和 14%。

精炼石油、化学工业、有色金属等调控行业的生产规模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废品废 料回收业,文化娱乐,管道运输金融业,信息与计算机服务等将得到极大发展,增长率约 300%。

清洁取暖将成未来热力行业的发展方向,包括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工业余热、 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等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燃气供热飞速增长,燃煤供热面积 减半,基本消除散煤供热。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我国将力争在 2030 年实现新能 源汽车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 例超 40%,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 10%。

新能源乘用车届时将达7000万辆,刺激 5100 亿充电市场

新能源汽车成最大获益领域,达14万亿

报告剖析了清洁空气相关重点领域的市场发展机遇。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超14万亿,移动源排放控制将产生超过2万亿的市场,环境监测领域市场空间逾1300亿元,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将带来1.7万亿市场,此外,燃煤污染防治、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将分别产生逾1万亿和近8000亿的市场空间。

可见,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中国清洁空气的最大受益领域。

2017 年,中国以 57.8 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据全球市场约 50% 的市场份额 ,截至 2017年全国已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153 万辆,超过美国、日本和挪威三个国家 保有量总和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有量均位列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

早在2017年12月14日,第三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国家官员蒋南青就曾表示,北京大约三分之一的污染物都来自于机动车的贡献。未来,交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业界应该更多地加强对交通行业的投资。

报告称,未来,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既利于节能减排, 又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规划,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总销量的 7%, 2025 年超过 15%,2030 年超过 40%。

报告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将突破1300万辆;在客车方面,新 能源大中型客车将成为客车销售主力。2018-2030 年期间,新能源乘用车和新能源大中型客 车带来的市场空间将达 13.9 万亿元。

新能源城市物流车辆的应用推广,是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有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人口密集的城市内部道路上柴油车使用带来的健康危害和空气污染水平。报告称,新能源城市物流车市场潜力巨大,到 2030 年其年销量将达到百万辆级别。同时未来如果燃料电池技术取得突破,也将在长途汽车领域形成巨大市场。

新能源汽车爆发性增长的挑战,充电服务市场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建设充电站 / 桩,开发新型充电技术 / 充电模式,以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步伐。预测在 2030 年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在接近 7000 万辆 的情况下,其充电服务对应的市场空间在 5100 亿元。

我国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为主要发展方向,并努力攻克氢燃料电池技术。新能源购车补贴全部取消后,可能会出现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2018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到:“发展智能汽车,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智能网联汽车将带动汽车制造、 5G 通信、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地图导航等多领域共同发展,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 要方向。

在电池技术方面,投资重点在于纯固态、碳纳米管、石墨烯、高镍层状三元材料等新技术;在整车技术方面,重点在于新型碳化硅功率器件、空心高速轴承、轮毂电机等技术的更新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给充电服务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多项政策 明确支持汽车充电行业的发展。 未来,充电技术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快速、便捷的充电方式将是发展的主流。充电站将有可能向大功率充储一体模式发展,大功率快速充电站将会普及。同时,无线充电、充电道路等新型充电模式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表示:“我国巨大的清洁空气技术市场将吸引全球清洁技术企业的集聚,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清洁能源与污染防治技术,未来将走出中国,推动全球清洁化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郑甲兔认为,国家对新能源车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力度的支持,尤其是海南自贸区,第一个禁止燃油车的使用,通过整个全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对于环保的推动的工作。

新能源乘用车届时将达7000万辆,刺激 5100 亿充电市场

(清洁空气技术应用市场规模超 20 万亿 )

作者介绍:冶华,资深媒体人,生态资本论主笔。

(本文在生态资本论和中国生态资本网同步更新,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微信公号转载请注明来源:生态资本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