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点击上方蓝色“现代与经典”即可关注我们,添加小编个人微信xdyjd2005,可私聊。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

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甚至没有使用任何伪装技术把脸遮住!所以警方也不到一小时就凭银行的监控录像将其捉拿归案了。

当他被捕后,面对监控录像带上的犯案过程,他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

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

原来,McArthur听人说,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起到“隐形神水”的效果 。

你大概以为McArthur是傻的吧?其实,他并不傻,只是在思维上出现了一个bug而已。他欣然接受了未经自己思维评估的结论,对自己所听到的观点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所以出现了上面这种状况。

英国专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100位观众看30位演员表演喜剧并打分,然后让演员自己给自己一个排名。测试结果显示,分高的演员给自己的排名都比实际排名低,分低的演员给自己的排名却普遍都比自己实际排名高,就连得分最后一名演员,给自己的排名竟然是第七名,这是何等的自信啊!!!但是这种自信并不是因为自己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带来的,没错,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这么有趣的心理现象,怎么会逃过心理学家们的法眼呢?

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论文《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中详细叙述了这种心理现象,并把它称之为“达克效应”。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他俩因为这个发现还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呢!

这个奖项并不是用来搞笑的!而是颁给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是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的奖项。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那么“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个词语,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呢?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换句话说,非理性的人越发以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迷之自信将变得更加强烈。

相反,越理性的人越清楚地知道:我们并不完全了解那些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相信只有持续的追求,才能把你推得更远,不断接近你自己想要的东西。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