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

提起王昌齡,基本上大家都能隨口吟出幾句他的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

王昌齡是被譽為“七絕聖手”,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胸中有一腔熱血,對國家有無限忠誠和熱愛,但仕途是不大順利的。同時,他又同情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害。這和他的一生,經歷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和死前兩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有關。

很多人都知道王昌齡是唐朝著名詩人,卻不知道他也是官吏。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開元八年庚申(720年)前後,王昌齡曾居嵩山學道,後遊歷邊塞,邊塞佳作多產生於此時;三十一歲進士及第,當過最大的官是“江寧丞”。在官職來回升貶遷移中,他也拜訪並結交了不少當時著名的詩人,比如李白、辛漸、王維、孟浩然等。

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

王昌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強盛的大唐內部到處烽煙四起,天下不太平。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王昌齡在輾轉回老家途中,經濠州,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區區一個刺史為什麼能隨便殺害同為朝廷官員的王昌齡呢?史書上對他的死,就像過去的被貶一樣,都是語焉不詳。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許多史學家認為“忌而殺”三字,道出了王昌齡的死因。有人揣測是王昌齡觸犯了閭丘曉的“禁忌”,但更多人認為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詩才。

還有人認為王昌齡被殺是政治迫害。安史之亂爆發時,大唐子民早就看不到當年那個敢於反抗武則天匡復李唐社稷的英武少年的風采了,李隆基逃出長安,同時任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去給自己斷後。但玄宗沒想到的是,這位太子“順應民意”地登基了,自己被動地當了太上皇。

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

李亨

而想趁著亂世做皇帝的不僅僅只有安祿山、史思明、李亨,還有不少有實力的皇子、地方武裝們。比如,永王李璘,他既有想法又有實力,身兼數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發現了權力的真空,想趁機把自己弄成正統。

這些人有野心,下面就有各自的臣屬,各成一派,即使是詩人,也各自擁護自己的人,為其寫文章造勢。

長在盛唐大家族的王昌齡,肯定是不會投奔到叛賊那邊的;而對於唐明皇李隆基,雖然自己是在他手下中的進士、做了官,但一直鬱郁不得志,還屢屢無故被貶,而且這個皇帝越老越昏庸,估計對他也沒什麼好感;剩下的就是原太子今皇帝李亨和永王李璘,作為太子的李亨,本來就是大唐正統,而且在天下大亂之際舉起義旗撥亂反正,贏得天下人的心,相對來說比永王更有吸引力。

王昌齡如果有政治抱負的話,最大的可能是心向李亨的。而好友高適,也是服務的前太子今皇帝李亨一方,李白服務的則是永王李璘一方。

那閭丘曉的政治立場呢?《舊唐書》說到閭丘曉, “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中這個“忌”,應該不是“忌妒”王昌齡的才華,而是“猜忌”、“疑忌”王昌齡此番前來的行為!那麼這就可能和王昌齡此行的目的任務有關!

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

王昌齡

因為王昌齡的老家是在太原,也有說法是在西安,但不管是在哪,從龍標出發,都不應該經過濠州。

雖然王昌齡屢屢被貶,但應該還是心懷理想的。李亨登基後,王昌齡看到了新皇的作為,覺得是一位可以輔佐的帝王,於是投入帳下,為新皇平復天下奔走。這一站是濠州,來影響、協助、監督剛愎自用的閭丘曉,但兩人相處並不和諧,也或許是閭丘曉有暗中通敵被王昌齡發現,所以被突然殺害。

這為後面閭丘曉為什麼不聽軍令助友軍守城導致睢陽被叛軍所破埋下了伏筆。但是閭丘曉殺害了王昌齡,但是“出乎爾者反乎爾”,閭丘曉還是遭到了報應。

《舊唐書.張鎬傳》記載,至德二載(757年),河南節度使張鎬命閭丘曉出兵解宋州之圍。閭丘曉畏戰,按兵不進。鎬至,睢陽已陷。鎬怒,杖殺之。​《新唐書•文苑傳》對此有一極為精彩的細節記載: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意即王昌齡的母親又由誰來養呢?閭丘曉聞聽此言,便默然無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