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姜文《邪不壓正》上映了,坦白說,這部電影我期待了很長時間。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荒誕的姜文

前陣子回顧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這幾部經典的姜文影片之後在看這部《邪不壓正》,能感覺到姜文之所以戲謔的原因一直沒有變。而與20年前相比,現在的大熒屏,對荒誕風格的電影確實包容度,近乎為零。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姜文無時不刻在冒犯觀眾,無時不刻在給予觀眾新的審美體驗——當然,很多人會不喜歡。上映前就可以預見,這會是一部評價兩極分化的電影。

他向來是個不喜歡——或者說不屑於講故事的導演。但其實在敘事藝術中,只要人物立起來了,故事荒誕也行;只要意境對了,人物荒誕也行——所以姜文在電影中,常常通過剪輯,讓人物與情節遊離,你想起來似乎是那麼回事兒。但是具體如何你也說不清——荒誕藝術風格的精髓,源於生活本身的似是而非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在《邪不壓正》中,有個小片段可謂是荒誕不經:一群醫生對著一個腎發表職業誓言。隨後領誓的醫生雲淡風輕講述了自己錯將病人的左腎切除,留下了病著的右腎,病人做了手術依舊病死的荒誕事件。

這個事件並非杜撰,而那個倒黴的“病人”也確非等閒——他是梁啟超。1926年,梁啟超因便血腰疼到協和醫院診治,經X光透視顯示左腎有黑斑一處,醫生診斷結果是左腎患結核,需手術切除。當時由協和的院長劉瑞恆親自主刀。但手術之後,梁啟超依然便血腰疼,最終去世。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姜文曾表示,他想要在電影裡表現這個世界的荒誕——你想當然的事情,很多時候並非你想象的那個樣子

“兒子”彭于晏

第一次被彭于晏的“美貌”驚豔到,是在2009年的臺灣電影《聽說》裡。他和陳意涵演繹了一段超級有愛又奇妙的愛情故事。在此之前,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仙劍奇俠傳》裡並不太出彩的唐鈺這個角色上。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現在的彭于晏,已經成為票房擔當。在《邪不壓正》中幾乎全裸上陣,美好的身體,美好的少年。飛簷走壁的戲,恍惚間彷彿將觀眾帶回《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爬上煙囪衝著劉憶苦、米蘭嚷嚷的那個下午。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電影裡彭于晏在師父、養父和爸爸來回轉,恰是姜文迷戀、懷疑和推翻父權(權力)的境況投射。李天然是“天將大恨”之人,他的故事,就是復仇。而他的復仇故事,可以分為前後兩段:亨德利爸爸死前,亨德利爸爸死後。

亨德利爸爸死之前,他古靈精怪,復仇是他生活的激情,他自由且安全;亨德利爸爸死後,他轉而悲涼,復仇成為他真正的目標,他陷入危險,卻也成為藍先生布局中的棋子。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對於少年來說,成長就意味著進入某個利益鏈;你要從曾經的恣意奔放,迅速轉變為按規矩辦事,但無論如何,最終完成自己的目的。是否“男人”與你有多少肌肉、能堅持多久、能不能復仇,可能都沒有關係——

當有一天,你不再需要一個爹,你就成為男人了。

成熟的女人

姜文電影中,雖然常常是雄性荷爾蒙爆棚,但確實明顯的女性主義傾向。姜文也是中國目前的商業片市場上風格最鮮明的“熟女審美”的導演了。在姜文鏡頭下的周韻,無論是《太陽照常升起》的瘋媽,還是《讓子彈飛》裡的花姐,還是這部影片中的關大娘,觀眾們一次次通過鏡頭理解了姜文的意思:我老婆美。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巧紅這個角色是有原型的——民國時期的“女俠”施劍翹,1935年,施劍翹為報殺父之仇,刺殺了軍閥孫傳芳,一年後獲得特赦。姜文曾經在採訪中表達過他把施劍翹這一人物拍進電影的興趣。看來這次實現了,而且確實非常適合周韻出演。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在《邪不壓正》中,許晴也非常吸睛了。“騷”就是她在影片中的標籤。“許晴攜屁股出鏡”的鏡頭,真的是透過熒屏能聞到充滿香水味的騷氣。姜文甚至通過關巧紅這一角色奚落唐鳳儀“得是多臭的人才需要噴這麼重的香水啊”。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而最終,連唐鳳儀都是複雜而高貴的。

很多人說姜文的影片大男子主義,大約是沒有看明白。在姜文的所有電影中,決定和激發男主成長的都是各種英氣逼人的女性,米蘭,瘋媽,魚兒,關巧紅和鳳儀,莫不如是。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當然,姜文真的很會拍老婆。

太監影評人

著名影評人史航在電影中飾演了一位似乎僅僅是為了讓導演奚落影評人而存在“偽影評人”太監潘龍,似乎是迎合了姜文曾經講過的那句話“影評人評電影就像是太監談做愛”。

實際上更多的,如果沒有潘公公這一人物,似乎就難以還原1936年北平原汁原味兒的頹敗。在大清亡了之後的幾十年間,太監們是那個時代的四九城內特有的社會階層。這部《邪不壓正》,是姜文寫給老北京的情書。影評人不必過度帶入。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不過還是要忍不住吐槽一下——確實,姜文的傲氣有些矯枉過正。但是每當影評人開始說“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票房說明問題”,我就很想翻白眼。這麼多年過去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都是什麼鬼我們心裡沒點數嗎?敢投7.5個億去拍《阿修羅》的電影人都怎麼回事啊?真正閱片量及格的影評人又有幾個?

從這個角度上,導演和影評人保持互罵,也不失為一種進步中的平衡。

民國三部曲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源於他的民國情節——那是個複雜的時空。將所有套路化的情節放在那個時空中探討,都能被他拍出不一樣的感受。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三部曲的共同特點是,有著明晰的人物主線和正邪二元論。《讓子彈飛》裡的張麻子,《一步之遙》裡的馬走日,《邪不壓正》中的李天然……他們都有著超乎常人的能量和支配力,也都向著光明與正義,經歷了超乎尋常的成長與考驗。更深層的他們,都帶著喜劇的外殼和悲情的內核。

上週看了《藥神》很怕死,這周看了《邪不壓正》敢赴死!

還是那句話,姜文真的善於諷古喻今,這部電影你不能把它放在民國北洋看,而應該放在今天看,你就知道那個殺了師父又把師父供起來當神的人黑的是誰了,你也知道李天然的身份是誰了。

一盤大棋

姜文的電影,向來沒什麼好劇透的。因為它不是故事,更像是頗有野心又充滿野趣的詩——看過一遍都未必明白,更何況隻言片語的描述。

下面是在豆瓣上看到一個網友的影評:

為吃醋做一頓餃子,為賀禮燒一座煙房,

餃子沒吃到嘴裡,鴉片迷醉進鼻腔。

為不老打一管針劑,為隱形做一件衣裳,

不老卻主動求死,隱形卻光著皮囊。

漢奸跪在地上如狗,俠客飛上屋簷如鴿,

誰睡在喪鐘裡不醒,誰僵在火海里失聲。

躲得過愛情的子彈,拔不掉仇恨的齒牙,

北平本是一座孤島,海水退去便是江湖。

而這些細碎的情節,被姜文釀進這杯名叫《邪不壓正》的酒裡——兌上10杯水,也嘗得出好酒。

這杯酒,你覺得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