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全面关闭“书报亭”?红极一时的它们如何谢幕

莆田全面关闭“书报亭”?红极一时的它们如何谢幕

红极一时的书报亭如何谢幕?

在未来的某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出门时记得给你的爷爷带一份报纸,别忽视了他们保留的爱好,因为这个城市更新的速度比他们脑海里的印象还要快,生活中每天在消失的物种,我们并不都清楚,但人类都害怕被遗弃。

/消失的书报亭,街头的“文化记忆”/

莆田全面关闭“书报亭”?红极一时的它们如何谢幕

图:战矛

书报亭的老板说,7月下旬,可能准备全部清空。

是的,7月,莆田所有书报亭正式谢幕,随着这盛夏的暑气一点点消散在城市的角落里,要从公众的视野里消逝了。

莆田市所有书报亭统称为“海西书报亭”,曾是这个城市的街头“文化记忆”,一道靓丽风景线,红极一时。鼎盛期,遍布城区、乡镇的书报亭多达一百多家,但近年来,因为经营亏损、占道被拆,目前全市只剩下12家报刊亭,而这最后的12家也面临关闭了。

也许大家并不在意这个,等哪一天,家里的祖父母要你帮忙买一份报纸的时候,那时,你才会意识到原来书报亭消失了。

‍/和“邮筒”一样的命运/‍

莆田全面关闭“书报亭”?红极一时的它们如何谢幕

图:战矛

在大众的记忆里,另外一种跟书报亭类似命运的,邮筒,这种“通邮万里,国脉所系”的业务,这种曾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站立在大街小巷的非常便民的邮筒和邮箱,永远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邮筒,是用来收集外寄信件的设施,因为人类通信技术的迭代,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的改变。

莆田全面关闭“书报亭”?红极一时的它们如何谢幕

图:SilverQSY

老人们的心里五味陈杂,虽然现在可以通过手机了解相关信息,但很多老人更信赖报刊杂志,留恋那种印在纸上的油墨香,也有些老人眼睛视力下降,看手机变得很吃力,所以更愿意看书报。

80后的记忆中,以前常到书报亭购买《读者》《知音》《故事会》和《青年文摘》 这些杂志是书报摊的“四大名著”。

还有童年的时光他门在书报亭中找到了不少童真乐趣,买漫画绘本,和小伙伴凑着零钱买书,然后大家轮流看,非常过瘾。

如今的海西书报亭跟几十年前的邮筒一样,站在命运相似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媒体风起云涌的年代。

/如若升级换代,能否“新生”/

莆田全面关闭“书报亭”?红极一时的它们如何谢幕

图:Olsen_Z

书报亭只有被移除的一条路子吗?

这几年生意越来越差,单靠卖书报刊根本活不下去。为增加收入,有些只好开发“副业”,销售各类充值卡、饮料、玉米、茶叶蛋,雨天卖伞、雨衣……

书报亭的尴尬并不是某个城市的特例,有些省外的书报亭老板则打出“十元包月随意看”的招牌,浏览报亭内所有的报刊仅需10元,只为招揽读者。

为了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省内的部分城市的海西书报亭进行升级改造,意图将“老古董”书报亭转变为城市生活新据点,市民便利服务的终端。

书报亭的能否通过升级换代,来改变命运,获得重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