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7月,对我来说是记忆深刻、充满挑战,也是充满意外和惊喜的一个月。由滨州授田教育集团铜声少年宫和滨州日报社主办的“齐韵楚魂”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让滨州的孩子们走进了大山,也给我带来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生处处是课堂,只要用心体会,何处不修行?

其实,此次活动就是几个朋友间的“一拍即合”。我们最初的想法是策划一次简单的研学游,带领滨州的孩子们看看沿途名胜古迹,到土家看看风土人情,结合课本知识做好研学活动。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此次“齐韵楚魂”文化交流活动恩施方的总策划人谢冰峰——一个有情怀的土家汉子。他,是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感召下,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土家孩子的典范,他对大山和土家孩子有着无以言表的深情。

通过与谢冰峰交流,我在头脑中勾勒出了远在千里之外,在大山深处有一群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孩子。为了赴一个恩施之约,圆一个美好的梦,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踏上了远赴恩施的考察之旅。

初识恩施 情定金龙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黄河岸边已然生机一片,我们一行人带着对恩施的无限憧憬上路……

考察活动最初并不顺利,我们首先来到恩施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这里山路崎岖,好多地方只能一辆车通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3辆车为了给我们让路而退进了路旁的小院里,并礼貌地鸣笛打招呼。大山里的土家人真挚、热情、质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这里山路崎岖、道路狭窄、车辆不便通行。出于对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我们决定放弃这个考察点。

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谢冰峰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我们欣然应允。后来得知,为了款待我们,他的父母已经提前几天开始准备了。当看到站在路边等待我们的土家亲人和精心准备的晚餐时,我们的眼睛湿润了。这是一桌饱含着全村土家人盛情的饭菜啊!清江边的土家阿姨,真挚、热情、质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她那双充满深情和质朴的眼睛,当放下依依不舍告别的手,莫名的感动无法控制地袭上心头。

就在我们为了选址的事情而头疼时,恩施州白果乡传来消息,希望我们前去考察一下,于是我们匆匆告别土家亲人前往白果乡。

白果乡地处恩施市西部,属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相传此地原来长有一棵大白果树(银杏),故名白果乡。辖区内金龙河发源于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后汇入乌江,金龙河素有“倒流三千八百里”之称。

有着6年新闻行业从业经验的乡里的宣传委员接待了我们,如数家珍地介绍白果乡的概况。最后,他着重介绍了金龙坝村,神秘地说金龙坝村有着不被外人了解的一面。于是,满怀憧憬的我们踏上了去金龙坝村的山路。山路崎岖,有过15年驾龄的我真正体验了一把电影《头文字D》的感觉,感受着山里人出山的艰辛。

翻过两座大山,金龙坝村终于出现在眼前。停车小憩,一下车就听到了山涧淙淙泉水的叮咚声和叽叽喳喳鸟儿的婉转清脆的鸣叫声。这里,蓝天碧水、青山环绕,空气清新得让人不由得闭上眼深呼吸,一种从未有过的仿佛身心被净化的感觉溢满心间。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当地孩子为远道而来的滨州客人端上油茶汤。

村里的负责人和小学的周校长接待了我们,他们衷心希望我们能带孩子们来交流,让大山里的孩子通过交流了解外面的世界。看到土家人真诚充满期待的眼神,我们决定:就是这里了!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金龙坝村金龙小学。于是,文化交流活动更详细更系统的策划在我们心中开始呈现……

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

带着土家人的满心期待我们回到滨州,开始静心着手这件美好的事情。简单的研学游可能不用太复杂的策划,可此次活动是让更多的人和单位参与进来,把媒体直播、文化交流、研学、生命成长历程等揉和在一起,做一次全方位的研学与文化交流还是第一次。为此,我们专门成立项目组,由恩施、滨州日报社和少年宫各抽调人员共同组成。

一个项目的“落地”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于是,我们经过商讨决定在金龙坝村金龙小学成立文化交流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其间,由滨州日报社、铜声少年宫联合向恩施市白果乡人民政府发出倡议,并很快得到答复——同意设立文化交流基地,为此白果乡政府还专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活动筹备组。

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项目组有了明确分工。恩施方根据自身条件,把活动细节考虑得非常周到,包括大巴车的换乘、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活动场地的转换、节目的安排等都责任到人,连孩子们的菜品都要和我们对接,甚至连活动的时间都精确到了分钟。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两地孩子共绘百米长卷。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少年宫的老师们。第一批报名参加活动的33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学校,虽然这些孩子都很有个性,但老师们仅用短短的两天时间就把他们“捏合”在了一起。刚开课的时候,我们去探营,感觉整个场面有些失控,孩子们各玩各的,都有自己的想法,隐隐的有些担心。可第二天下午再到少年宫,孩子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列,做游戏、演讲……简直判若两人。老师们超强的“整合力”真让人叹服!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走进土家吊脚楼,体验打糍粑。

教育界资深人士赵晓红介绍,他们为每个孩子都做了详细分工,每个孩子在研学过程中都会有责任、义务和担当。老师们还准备了研学手册,让孩子们将研学路上的每一段游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写出心得体会。研学过程中,我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责任?在人流密集场所,每名老师带着四个学生,手拉手川流在人群里;面对精彩的演出老师们却无从欣赏,眼睛始终不离开手中的孩子;深夜,当疯玩了一天的孩子们酣然入睡后,带队老师又聚在一起商讨第二天的研学课程……

为了办好此次文化交流研学活动,滨州日报社派出精干的采访团队,出发前做了明确分工,精心策划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此次“齐韵楚魂”文化交流活动真正做到了直播、航拍、新媒体、报纸、微信等全方位报道,让滨州和恩施之间无障碍沟通,把恩施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一时间传达给滨州人民。孩子们在交流学习过程中的言行也让我们感动着……

恩施州电视台、中国硒都网也对本次交流活动进行了报道,并受到了白果乡政府和金龙坝村的盛赞。临行前,周老书记动情地说:“无论什么时候来,你们都是贵客,我们都会以最高规格接待,因为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军人出身的土家汉子、乡武装部的刘玉红也即兴赋诗一首《金龙河不干,齐楚清不散》。

此次“齐韵楚魂”文化交流活动在整个恩施州引发盛赞,滨州这张靓丽的名片也在恩施州扎下了根基。“滨州网”的直播更是引发了观看、转发热潮,活动期间点击量突破10万+。

此次活动,滨州日报·滨州网真正做到了整合资源,小平台、大舞台,凭借滨州日报的社会影响力,把研学机构、政府、学校、孩子、家长、文化有机整合,在她们之间架起了一架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各自发挥着自身强项,真正做到了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

一场文化的盛宴 一次生命的历练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茶园采茶忙。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茶园中体验采茶。

虽然是酷暑季节,但金龙小学全体师生为了我们,身着节日盛装,翩翩起舞,用土家族特有的迎宾仪式迎接远道而来的滨州客人。两地学生互赠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随后研学队伍与金龙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在金龙河边共同绘制百米长卷,土家人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挖土豆的技巧。随着采茶大姐唱起嘹亮的《采茶歌》,孩子们背起背篓加入了采茶的体验中,让孩子们见证了茶叶由嫩叶到成品的过程,他们吃着自己亲手打的糍粑,体会着劳动的艰辛。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两地孩子手拉手,在篝火晚会上载歌载舞。

最让人期待的是篝火晚会。晚会上,篝火的火种是从村里85岁的老奶奶居住的吊脚楼里取来的。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团团红通通的篝火沸腾了山乡,孩子们围着篝火绕成一圈,载歌载舞,歌声、笑声、掌声在山间回荡。最后以“共上一堂课”的形式,为这一阶段的研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两地的孩子含泪畅谈着自己的感悟。

和33个滨州孩子一起研学恩施

滨州授田教育集团铜声少年宫校长蒋丹为孩子带来诗歌朗诵《在山的那一边》。

或许,一场小小的文化交流不会引起太大的社会反响,但在山里孩子们期待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希望。正如现代诗人王家新创作的一首新诗《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小小的结对可能会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滨州的孩子在大山里找到了朴实,大山里的孩子更是由此看到了海、看到了憧憬……

“齐韵楚魂”活动结束了,带给我们组织策划方太多的深思。为了孩子,我们还会继续前行,责任和使命会让我们坚持不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未来我们或许会通过更多方式把大山里的富硒产品带到滨州来,让更多的滨州孩子感悟大山的情怀,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

经过我们的努力,今年的10月份将会有一批恩施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滨州做客,亲身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和滨州人民的热情好客,真正感受山那边的海。

未来,更多美好的故事,仍将继续……

(作者李洪勇为滨州日报市场部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