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爲什麼不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7月,一個週六的傍晚,我帶著兒子下樓玩遙控挖掘機,路上碰見隔壁的一對夫妻迎面走來。爸爸懷抱著一歲半的女兒,媽媽揹著一個小書包。我們彼此打了招呼,又閒聊了幾句,才知道他們剛陪孩子上完早教課。

早教的場地離小區不算近,打車20多元,來回兩趟耗去1小時,妥妥的。兒子這個月初剛滿20個月,比鄰家女孩大近2個月,在早教課堂上,類似這個月齡的孩子特別多。而在我居住的小區周邊,只要是個綜合體,就一定有至少一家早教機構。基本上,這些機構都是連鎖品牌,也只在最近一兩年落地。

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為什麼不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就花費而言,平均一堂課200元,這個價格不高也不低。按照一週去一次,每次上兩個課程,一年的花費是2萬元。但2萬元僅僅是早教課堂的費用,隔壁還有一個親子游泳館,打好折單次消費都要300多元,平均一週來一次,一年得1萬8千元。

我因為放棄了一次免費體驗的機會,所以不知道這家親子游泳究竟有多棒,但從兒子玩伴父母口中得知,他們的孩子玩得很開心。我相信這些父母的話是真誠的,但我更相信商家永遠會推出更多值得去體驗、報名和花費的項目。

寫到這裡,要說明一下,這篇文章不是來討論早教的,也不是來抨擊嬰幼兒市場服務價格高昂的。我想說明的只有一點:今天的父母,對孩子在金錢、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十倍於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投入。

1

嬰兒階段是這樣,到了幼兒乃至兒童階段,教育投入就更大了。以學區房為例,房價並不算很誇張的廣州,持有公認優質學位的老破小,上五百萬元也稀鬆平常。更別說在北京上海,千萬級別從來不在話下。但更重要的是,對於上了學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認為有了學區房就萬事大吉,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這年頭,不管公立還是私立,反正校園內部的學習都只是一部分。優質公立學校雖然看起來資源豐沛、歷史悠久,但是得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來教,接納家長干涉的程度很低。所以,家長必須在孩子早早下課之後,給他配備另一套補習課程。優質私立學校則把家長當成客戶,願意提供更靈活的教學方案,所以家長需要什麼,學校也更願意滿足什麼。

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為什麼不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不過,不管上了什麼學校,除了課業學習,體育和藝術培訓一定少不了。足球、籃球、游泳、羽毛球、網球這些是最熱門的項目,鋼琴、小提琴、古箏、架子鼓、畫畫則是藝術課程的首選。所以,在英語普遍報班的基礎上,再加一兩門其他考試培訓課,兩三門體育、藝術課程。一般來說,一個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會有4-6個培訓班。

這些培訓班不但佔據了孩子們大多數的課餘時間,也佔去了父母或家裡祖輩的大部分空閒時間。因為這些課程很難都集中在一個場所,有的家長為了報資質更好、水平更高的老師,就要承受更高的交通成本。這樣一來,就可能出現培訓課程1小時,來去路程耗費1.5小時,甚至2小時的現象。

坦白而言,兩套學習課程和多項文體培訓的壓力,令孩子很少有發呆的時間。這些孩子不再有一群好朋友,因為交一群好朋友是需要時間精力投入的,大家都在忙著上各種課,孩子和孩子之間相處也就變得碎片化了。

疲憊不堪的不只是孩子,也包括大人,如果你是一個公認的負責任的父親或母親,那麼你一定會把自己空閒時間的大部分留給孩子。

所以,父母之間的交流,也多半透著一種無奈。尤其是父親,往往在孩子教育上參與偏少,焦慮感也沒有那麼強烈。有的父親會說,你看我從小到大從沒有上過培訓班,找過家教,我不是一樣考上名牌大學嗎?今天的孩子太累了,完全是瞎折騰,這樣弄會把孩子弄得一點靈氣都沒有。

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為什麼不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擁有類似抱怨的父母,說得也許沒錯。至少在對他們兒時生活狀態的回憶來看,是十分準確的。

在我們0-12歲的階段,不管是農村裡農民的兒子,還是城市裡工人、政府僱員的女兒,總體上都處在放養狀態,父母要麼下地,要麼進車間,哪有空在孩子身上投入那麼多時間、精力。至於金錢方面,那就更加捉襟見肘了。即使在城市,只要不是高曉松那樣的家庭,是不可能有機會接受專業文體項目的訓練的。

2

對比下來,作為80後的我們,有時候不得不感慨,我們的童年怎麼就能那麼自由呢?

儘管這種自由存在許多致命的代價,比如我們村每年都有一個孩子在水庫野遊中溺亡。但像我這樣活下來的孩子,如今回憶過去,卻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而我們的孩子,已經絕不可能獲得這種自由了。

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為什麼就不能給自己的孩子成長的自由呢?難道體會過自由的我們,真的不想給自己的孩子以同樣的體驗嗎?

答案顯然不是,我接觸過不少父母,也希望孩子可以盡情玩耍,可以享受無拘無束的童年。但真實的情況是,這只是一種幻象,沒有幾個家長可以真正做到。那些認真思考過的家長,所給出的也只是另一種處理得更溫和的替代方案。

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為什麼不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例如,替代方案可能是家長花更多時間陪伴和觀察孩子,並且尊重孩子本人的意願,然後再結合價格情況進行報班。所以,最終的局面往往不是不報班,而是花更多時間研究報什麼班,以及報班前更尊重孩子本人的意見。

此外,負責的父母不會僅僅給孩子報班了事,還會密切跟蹤孩子的情緒和壓力,通過言語溝通來鼓勵孩子說出想法——這也是許多父母刻意鍛鍊孩子自信、表達能力的一種機遇。一旦孩子班級裡的老師或同學真的存在某些問題,家長也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干涉。

比如2016年底北京中關村二小的霸凌事件,孩子的母親的做法就是到區教育局舉報;而在一些私立學校,家長聯名要求撤換班主任的舉動,也算很常見的行為。不管方式有什麼差別,總體上都顯示出如今的父母對學校的干涉慾望和干涉能力都不可小視。

父母重視孩子,乃至主導孩子的教育,也許有的人比較粗暴,有些的人更關注孩子情緒,但最終都體現出一種對孩子的控制力。孩子一定是沒辦法像我們當年那樣自由成長的。

原因看似有很多,比如在城市小區裡,如果你的孩子不報班,都沒什麼人跟他玩,因為大家都去報班了。又比如,小學初段一個班語數考雙百的孩子越來越多,如果你的孩子不去加強一下,那就要求你和孩子都非常有定力,一般都顯然是做不到的。

但是,真正根本性的原因還在於階層的流動。我們都說今天的社會已經階層固化,寒門難出貴子。但是,反過來看,但凡說這些話的人,基本上都是已經實現階層上升的人。像我這樣生在農村的孩子,通過高考上了大學,改變了命運,這樣的人過去幾十年裡有很多;而在城市裡工人家庭的孩子,在過去幾十年裡也同樣實現了階層上升,他們的渠道除了高考,還有拆遷等等別的方式。

3

30多年前,中國1/5的人生活在城市,且許多城市居民只算工薪階層,如今中國2/3的人生活在城市裡,其中一半以上被稱為中產階層。數億人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從工薪、貧困階層,上升到了中產階層,這就是我們所經歷的現狀。

不過,非常弔詭的是,我們在收入、住房、交通乃至審美層面,都適應了中產階層的生活,但在兒童教育的邏輯上,還停留在過去的經驗之中。什麼意思呢?中產階層和工薪階層在育兒上是有著本質不同的,前者會注重孩子課外活動的組織化安排,會用平等的眼光來跟孩子溝通,也會想盡辦法主導孩子的教育權。

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課外活動主要是自己玩,看電視或更鄰居小夥伴玩都可以,父母對待孩子也沒什麼平等概念,基本上就是命令性的“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另外,工人或農民父母,對待孩子的老師基本上都很尊重,他們也都認為孩子的學習問題主要是老師來負責。

回到前面,那些試圖讓孩子享受我們這一代童年時的自由的家長,實際上處於一種矛盾狀態,即家庭的生活模式已經達到中產階層,但教育孩子的觀念還留在工薪階層。

必須要說明的是,中產階層和工薪階層的育兒方式雖然差異很大,但是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說。只不過,相對而言,中產階層的父母會更重視孩子教育,教育的精細化程度會高很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階層駐留或階層跨越。

自由成長的80後父母,為什麼不給孩子成長的自由

但是,縱觀人類社會的階層流動方式,教育只有在和平穩定的年代才會被格外重視。舉個例子,戰爭年代,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相當於高中學歷的師範生也可以成為帝國領袖。這種事情在今天已經完全不可能,即今天,一群碩士畢業生都開始搶著當有編制的清潔工,可見文憑貶值的速度。

但文憑越貶值,人們對教育越重視,因為除了教育,其他渠道都變得不那麼靠譜。所以,當整個社會數億人從農民、工人階層上升到了城市中產階層,發現再要上升的可能性已經極低,教育就會被髮瘋似的重視。因為只有教育提供了相對大概率的成功率,也提供了許多可模仿的經驗。況且,許多80後的父母自己就是依靠教育改變生活的典型案例。

這裡要說明的是,即使高考作出了重大改革,比如一年可以考兩次,學生可以選擇較高分進行學校申請等等,但還是不能改變目前父母大量投資孩子的現狀。有所改變的可能只是父母重視的方向,也許會更注重文體的發展,更重視人格的培養,但綜合來看,父母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會減少。

所以,對於80後的孩子來說,只要你生活中城市裡,只要你生長在一個所謂的中產家庭,你就一定無法複製父母輩曾經擁有的成長自由。這一點,在根本上是由於階層相捆綁的教育方式所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