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力」十足的小城,還真是別有一番風情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畢節,一個以彝族頭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位於貴州西北部,西連珠三角、東接長三角的畢節是著名的貴州金三角之一。藏身於綿亙逶迤的烏蒙山之間,悠悠環繞的是長江珠江的碧波,古色古香的彝族古樓,日夜流轉不停的木製水車……由遠而近,由深至淺,隨意割切一段勾勒紙上,就是一幅絕好的水墨丹青。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暮色朦朧,霓虹闌珊處跳迷醉的烏蒙歡歌舞,帶著詩意,一隻腳踏進歌裡,一隻插進畫裡。

城帶著傲氣。高矗挑起的古樓飛簷好似先祖撕裂長空的利矛,古城老牆根下的煙薰火燎映染著歷史的蒼桑。作為中國最後的紅色根據地,畢節處處都銘刻著昔日硝煙的壁壘,孤零零的“貞壽坊”獨自向來往的向遊客講述畢節城的“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故事。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城更是帶著墨氣的。雕木青瓦,木格花窗,古風尤存,載著悠悠歲月的厚重,使得多重文化在這裡得以生髮,古彝文在這裡興起、夜郎文化在這裡勃發、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在這裡發源,這裡也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張諫的故鄉,明朝考中進士高達49人,位居全省各縣之首。在畢節城裡,隨處都能感受到人文歷史如時光倒流的感覺撲面而至,為小城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景緻,多了些靜美之意。

作為星斗守望的“滇楚之咽喉”,畢節更是衍生出了多民族聚集,多民俗、多方言的相依相存。畢節城內錯綜複雜,橫向隨勢成線,縱向溝通全城,路雖亂,文化卻在此交匯融合。在畢節商鋪遍佈於城內街道兩側,彝族剪紙、苗族蠟染、制繡等傳統手工藝品作坊一個接個。巷陌裡裹著威寧火腿、涼糕、威寧蕎酥、彝族咂酒等各色美食,再配上畢節人的淳樸平和就更顯愜意了。通津路的青石綿延成古巷,歲月斑駁成磚牆,極富濃郁彝族建築特色的土掌房,或處於山腳道邊,或立於江邊細腳伶仃……宛若少女戀著山、親著水,伸出秀腿,浣洗玉足,把長江珠江鬧騰得活潑。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因水而靈的畢節,如果說江河縈繞它他的靈魂,那麼厚土則包容了繁衍生息數千年的“花海鶴鄉”。落霞與黑頸鶴齊飛,杜鵑花海長天一色,懷柔百神的神話色彩妝點了畢節。每當有旅人前來,門檻閒坐的老畢節人都會拾起放在手邊的菸袋鍋子講起“杜鵑花”的故事。

古人有云:“七國稱王,杜宇稱帝”。

公元666年前,民間有云,蜀帝杜宇“仙去”後不捨臣民,其魂魄便化作“杜鵑鳥”,日復一日悲啼著“不如歸!不如歸!”直叫得口吐鮮血,血滴在樹上,便開出血紅俏麗的花,這些花也被世人稱為“杜鵑花”。詩人李商隱也在《錦瑟》一詩中,高度讚揚杜宇“滄海月明珠有淚,望帝春深託杜鵑”的帝王愛民之心。詩意神話了畢節這座杜鵑之城,也使得住在這裡的老人相信,杜鵑即守護著畢節,畢節也守護著杜娟,原本的畢節傳說,現如今已經成為了畢節人的信仰。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黛玉“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的兩行清淚,雖然輕輕戳開了“百里杜鵑”的薄霧,纏綿了青石古巷,淅瀝了每一寸山水,每一處犄角旮旯,旖旎了“一層雲霧一房紗”的漫妙詩意。然而登上小舟,順江而下,遊覽畢節,才算真的能看清這一方水土的碧波透明如詩畫。

城是以水為貴的。畢節不到三千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就有大於10千米的河流,共計193條。這些老樹盤根似的小溪最終會分別流入烏江、赤水河、北盤江、金沙江4大水系。上善若水造就了畢節,它也踏上了因水而興,因水而盛的命運,水力發電成為了畢節人的生存之本。

30年前,南畢節供電局只有1座110千伏變電站、 1條110千伏線路與貴州主網連接。如今的畢節已發展成為擁有1座500千伏變電站、9座220千伏變電站、61座110千伏變電站,89座35千伏變電站,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6311.5公里的大電網。

畢節人常說“人民電業為人民”甘做經濟建設中的“電保姆”,2000年畢節更是成為了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如今,畢節正積極服務於國家“5個100”工程以及 “美麗鄉村建設”供電服務工作。30年風風雨雨,畢節終於完成了將“電”變“現”的革命壯舉,今年畢節還入選了《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評選的百強城市,成為真正的貴州“三巨頭”之一。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舟行於山水之間,青山綠水掩影中的小城,高高低低地沿著江岸蔓延開去。遠處的納雍山歌刺破青山,正如那衝上雲霄的畢節。

校對:李桃子

配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