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毕节,一个以彝族头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西连珠三角、东接长三角的毕节是著名的贵州金三角之一。藏身于绵亘逶迤的乌蒙山之间,悠悠环绕的是长江珠江的碧波,古色古香的彝族古楼,日夜流转不停的木制水车……由远而近,由深至浅,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是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暮色朦胧,霓虹阑珊处跳迷醉的乌蒙欢歌舞,带着诗意,一只脚踏进歌里,一只插进画里。

城带着傲气。高矗挑起的古楼飞檐好似先祖撕裂长空的利矛,古城老墙根下的烟薰火燎映染着历史的苍桑。作为中国最后的红色根据地,毕节处处都铭刻着昔日硝烟的壁垒,孤零零的“贞寿坊”独自向来往的向游客讲述毕节城的“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故事。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城更是带着墨气的。雕木青瓦,木格花窗,古风尤存,载着悠悠岁月的厚重,使得多重文化在这里得以生发,古彝文在这里兴起、夜郎文化在这里勃发、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在这里发源,这里也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张谏的故乡,明朝考中进士高达49人,位居全省各县之首。在毕节城里,随处都能感受到人文历史如时光倒流的感觉扑面而至,为小城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景致,多了些静美之意。

作为星斗守望的“滇楚之咽喉”,毕节更是衍生出了多民族聚集,多民俗、多方言的相依相存。毕节城内错综复杂,横向随势成线,纵向沟通全城,路虽乱,文化却在此交汇融合。在毕节商铺遍布于城内街道两侧,彝族剪纸、苗族蜡染、制绣等传统手工艺品作坊一个接个。巷陌里裹着威宁火腿、凉糕、威宁荞酥、彝族咂酒等各色美食,再配上毕节人的淳朴平和就更显惬意了。通津路的青石绵延成古巷,岁月斑驳成砖墙,极富浓郁彝族建筑特色的土掌房,或处于山脚道边,或立于江边细脚伶仃……宛若少女恋着山、亲着水,伸出秀腿,浣洗玉足,把长江珠江闹腾得活泼。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因水而灵的毕节,如果说江河萦绕它他的灵魂,那么厚土则包容了繁衍生息数千年的“花海鹤乡”。落霞与黑颈鹤齐飞,杜鹃花海长天一色,怀柔百神的神话色彩妆点了毕节。每当有旅人前来,门槛闲坐的老毕节人都会拾起放在手边的烟袋锅子讲起“杜鹃花”的故事。

古人有云:“七国称王,杜宇称帝”。

公元666年前,民间有云,蜀帝杜宇“仙去”后不舍臣民,其魂魄便化作“杜鹃鸟”,日复一日悲啼着“不如归!不如归!”直叫得口吐鲜血,血滴在树上,便开出血红俏丽的花,这些花也被世人称为“杜鹃花”。诗人李商隐也在《锦瑟》一诗中,高度赞扬杜宇“沧海月明珠有泪,望帝春深托杜鹃”的帝王爱民之心。诗意神话了毕节这座杜鹃之城,也使得住在这里的老人相信,杜鹃即守护着毕节,毕节也守护着杜娟,原本的毕节传说,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毕节人的信仰。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黛玉“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的两行清泪,虽然轻轻戳开了“百里杜鹃”的薄雾,缠绵了青石古巷,淅沥了每一寸山水,每一处犄角旮旯,旖旎了“一层云雾一房纱”的漫妙诗意。然而登上小舟,顺江而下,游览毕节,才算真的能看清这一方水土的碧波透明如诗画。

城是以水为贵的。毕节不到三千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就有大于10千米的河流,共计193条。这些老树盘根似的小溪最终会分别流入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4大水系。上善若水造就了毕节,它也踏上了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的命运,水力发电成为了毕节人的生存之本。

30年前,南毕节供电局只有1座110千伏变电站、 1条110千伏线路与贵州主网连接。如今的毕节已发展成为拥有1座500千伏变电站、9座220千伏变电站、61座110千伏变电站,89座35千伏变电站,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6311.5公里的大电网。

毕节人常说“人民电业为人民”甘做经济建设中的“电保姆”,2000年毕节更是成为了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如今,毕节正积极服务于国家“5个100”工程以及 “美丽乡村建设”供电服务工作。30年风风雨雨,毕节终于完成了将“电”变“现”的革命壮举,今年毕节还入选了《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评选的百强城市,成为真正的贵州“三巨头”之一。

一个“电力”十足的小城,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舟行于山水之间,青山绿水掩影中的小城,高高低低地沿着江岸蔓延开去。远处的纳雍山歌刺破青山,正如那冲上云霄的毕节。

校对:李桃子

配图: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