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張江發佈(微信號:zhangjiangfabu)7月29日報道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黃利斌24日指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核心技術取得了突破,芯片設計水平提升了2代,製造工藝提升1.5代,像32、28納米的工藝實現了規模化的量產。今年上半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產量達到了850億塊,同比增長15%

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資料圖:工業和信息化部

集成電路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行業,近些年在國家政策支持與各方的努力下,在產業規模、核心技術、骨幹企業以及產業投資等方面均實現了快速發展和取得重大突破。

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其中,上海作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最為集中、產業鏈相對最為完整、綜合技術相對最高的重要產業基地,更是實現銷售規模連續4年兩位數增長,邁入發展新階段。近日,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7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利潤總額約為87.9億元,比2016年的74.46億元增長18%。其中設備材料業增幅最大,達95.7%。

其中,去年營業收入過億元的設備類企業共有4家,其中張江園區佔據3家,分別為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盛美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凱世通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集成電路是張江的優勢產業,目前張江不僅聚集著一批高精尖企業、優秀人才和科研研發機構,同時集成電路產業的政策服務體系也在加快完善。如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之一——首批規劃的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正在推進建設,其中就包括集成電路產業和創新服務功能型平臺等。張江國家實驗室初步形成的建設方案中也指出將聚焦“1+2+1”,其中“2”指的就是集成電路和生命科學。

可以說,2018年上半年以來,張江集成電路整個產業能級均得到顯著提升,在各個方面取得良好成績。

集成電路產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

據《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浦東集成電路單位數量279家,從業人數逾6.47萬人,均佔全市半壁江山。其中,張江高科技園區行業增長較為明顯,單位數量增至197家,從業人數增至逾4.59萬人,集成電路產業的集中度再次提升。

當前,張江不少集成電路企業已經從最初的“幼苗”成長為國內領先企業,取得創新發展與突破。2018年1月,上海兆芯第五代國產自主可控通用CPU問世;2018年6月,芯翼發佈全球首款集成PA的NB-IoT芯片,這些重點產品的發佈,對集成電路產業而言均具有重大發展意義。

集成電路骨幹企業的實力不斷加強

2018年1月,知名調研機構IC Insights發佈了2017年全球前十大Fabless排名。位於張江的紫光展銳作為中國企業代表佔據一席,位列第10位。

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2017年11月,拓墣產業研究院發佈了2017年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排名。來自張江的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分別位列全球第五大和第九大芯片代工製造企業。

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此前,在專注報道領袖公司的商業財經雜誌《英才》推出的中國半導體企業50強榜單中,張江更是有多家代表企業上榜,其中就包括中芯國際、華大半導體、華虹半導體、韋爾股份和盈方微等。

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

隨著5G NR(新空口)標準的凍結,5G正在加速走向商用,成為新一輪的行業焦點與產業機遇。其中,不少張江企業也在加快佈局,希望能夠抓住時代發展的命脈,迎接5G商用時代的到來。

愛斯泰克(上海)高頻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發佈了兩款射頻收發系統集成電路芯片,經專家組技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兩款芯片可廣泛應用於第五代移動通信(5G)、超高速無線物聯網等領域,推動我國5G佈局。

在關鍵的5G技術研發上,紫光展銳已經率先完成了第二階段技術驗證和5G原型機的開發。其5G終端原型平臺Pilot V2,可以滿足5G NR多場景下對高吞吐率、低時延及靈活性的驗證需求,為5G試驗及驗證提供終端樣機的解決方案。

此外,在終止拒絕令後,中興也已經恢復產品生產和發貨,第一時間重啟了5G國測三階段測試工作。

集成電路創新資源的不斷集聚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張江的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形成了集設計、製造、測試、封裝、材料、技術服務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而這天然的產業優勢也將促進創新人才的集聚,創新資源的湧入,成為張江集成電路產業版圖進階躍升的支撐。

2018年4月,上海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之一“硅光子市級重大專項”項目啟動會在張江實驗室舉行。2018年7月,硅光子市級重大專項在工藝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具備了光芯片流片能力。

張江,譜寫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春天”

2018年7月,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正式在上海揭牌成立,落地復旦大學張江校區。該創新中心主要聚焦5納米及以下集成電路,聚焦新器件研發、先進仿真和模擬技術、EUV光刻工藝及OPC技術、先進集成工藝等四大共性技術,著力解決我國集成電路主流技術方向選擇和可靠技術來源問題,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知識產權保護。

不論是華力微電子12英寸先進生產線等科學城集成電路重點項目的加快建設,還是中芯國際實現每月3.5萬片的目標,14納米制程良率達95%,2018年張江集成電路的產能規模和技術水平均取得創新突破。

今年是張江園區建園26週年,從1992年到2018年,張江一直持續創新,不斷自我突破,朝著世界一流的張江科學城目標前進。而集成電路作為張江的優勢產業、主導產業,也在加快產業創新佈局,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爭取獲得全球客戶的認可,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據一席之地,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