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心擦亮「僑院」 以服務鑄造「名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繼續打好「僑牌」

將突出僑校優勢,近期重點在一流學科上實現突破,建設一流生物醫藥學科群……日前,《暨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方案》(下稱《方案》)出爐,其中在學科建設方面,提出擬建設學科(群),主要涵蓋生物學、藥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若干一級學科。以重大疾病防治為主線,全力推進生物醫藥學科群的建設和發展。

記者瞭解到,作為中國華僑第一學府暨南大學直管的附屬第一醫院,暨南大學優質產學研平臺之一,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將以此為契機,在建設“雙一流”學科、創設廣東省醫療高地背景要求下,繼續打好“僑牌”,向建設科室設置齊全、專業特色鮮明、人才梯隊合理、科研平臺先進、管理科學高效、服務精細人性化的 “名院+僑院”努力奮進。謹奉大醫精誠,恪盡救死扶傷、解除病患苦痛之天職,為黨和國家僑務工作貢獻力量。

以愛心擦亮“僑院” 以服務鑄造“名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繼續打好“僑牌”

■2012年9月“僑愛工程—送溫暖醫療隊”啟動及授旗儀式。

【創辦初衷】

培育醫學英才提供醫療服務

既為社會培育醫學英才,也為國內廣大民眾及海外僑胞提供健康服務,是廣州華僑醫院的兩大重要功能。

“廣州華僑醫院創辦之初,更多靠自籌資金自力更生。其間,得到海內外許多愛國僑胞的捐資,才得以正式開院。”回顧醫院創辦、發展歷史,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機關黨總支書記、暨大僑聯會常務副主席沈潔薇回憶說,1978年暨南大學復辦之際,經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先生倡議,國家順承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同胞回國就醫之需,批准在廣州設立一所大型醫院,命名為“廣州華僑醫院”。

197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79)幹調字《關於給暨南大學抽調教師的通知》發佈後 ,從全國調派了約170名醫學專家前來支援醫院建設。中組部為創建一家醫院調遣組織專家,這是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沈潔薇說,1981年,廣州華僑醫院正式開院,為安置落實歸僑,開院員工幾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歸僑醫生或有僑胞背景,他們來自清遠、英德、台山、海陸豐等幾個華僑農場。“現在醫院的歸僑醫務人員,在職的仍有幾個,他們有的是越南、朝鮮、蒙古、印尼、馬來西亞等歸來的僑屬。”

另外,經過幾年的學習,復辦後的暨大首批醫學院畢業生面臨實習和工作問題,廣州華僑醫院的開院,正解決了這一難題。

以愛心擦亮“僑院” 以服務鑄造“名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繼續打好“僑牌”

■1987年11月,放療樓宗漢樓命名典禮。

僑為院捐資】

愛國華僑捐資得以正式開院

赤子之心不可失,桑梓之情莫能忘。長期以來,很多華僑華人,在外奮發有為,返鄉尋根問祖,出資出力出策支持家鄉經濟社會發展。

“醫院的第一部車,由當時歸僑企業家捐資購買。”沈潔薇回憶說,眾多華僑為醫院捐資、捐儀器、捐物資,值得一提的是,廣州華僑醫院開院之初的門診樓,幾乎是由僑胞的捐資建起來的。

隨後,當時的愛國同胞霍英東、戴宗漢、李嘉誠等也為廣州華僑醫院的創辦和發展,貢獻了力量。1985年2月28日,門診部“英東樓”落成啟用,暨南大學董事霍英東先生親臨剪綵;1987年11月,秘魯僑領戴宗漢先生為感謝廣州華僑醫院治好其“絕症”,為醫院捐款2.5萬美元用以修建放療樓,為銘記宗漢先生的善舉,此樓命名為“宗漢樓”。2001年,李嘉誠基金會每年捐資100萬元,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合作建立寧養院……

以愛心擦亮“僑院” 以服務鑄造“名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繼續打好“僑牌”

■2017”僑愛工程—送溫暖醫療隊“進西藏,徐安定院長率專家組助力林芝市人民醫院創“三甲”。

【院為僑服務】

竭誠為當地百姓、僑胞服務

“當時,華僑使用的是外匯券,不能直接結算,為方便他們就診,醫院還開闢特診門診,提供優質的服務。”沈潔薇說, 廣州華僑醫院從創辦到如今,37年來,一直秉承著為僑服務的宗旨,以多種形式為當地百姓、廣大海外華人、歸僑、僑眷服務。

醫院從全國最早設立的華僑病房、華僑門診到近二十年來華醫人不遺餘力地支持僑愛工程,多次組織“僑愛工程—送溫暖醫療隊”,足跡遍及海外和全國多地,擔負國家利比亞撤僑醫療保障任務,華醫人用仁心仁術為華僑服務,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醫療惠僑”工程做出了貢獻。

例如,1998年至今實施的僑愛工程,廣州華僑醫院先後7次共派出百餘名專家醫療隊前往西藏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拉薩市、阿里地區和山南開展送溫暖醫療服務。作為廣東省“組團式”醫療援藏人才,心內科餘健護士長赴林芝市人民醫院,以“院包科”的方式進行進行為期一年的對口幫扶,為林芝市人民醫院創三甲做出積極貢獻。期滿後,又自願申請再留一年,繼續為林芝市人民醫院的護理學建設添磚加瓦。婦科賈建軍醫生,消毒供應中心餘苑玲、ICU陳澤濤護士5月初隨廣東省衛生計生委醫療人才柔性援藏醫療隊再赴林芝。專家義診、幫扶足跡還遍及甘肅、雲南、寧夏等邊遠貧困地區。

2014年,“醫療惠僑”工程啟動,廣州華僑醫院的醫療專家組走進馬來西亞,首次實現醫院醫療海外推廣的“破冰之旅”。醫療隊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走進南非、泰國,為華人華僑帶來祖國的先進醫療技術,也將廣州華僑醫院的“僑”字特色和國際戰略視野結合,為醫院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育醫學英才】

面向海內外全面培養醫學英才

作為中國華僑第一學府,國務院僑辦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暨南大學,每年培養的學生當中,有近一半為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同胞以及海外留學生,生物醫藥相關專業畢業生遍佈世界各地,香港特區一成以上執業醫師為暨大校友;澳門特區50%的執業藥師、70%的執業醫師為暨大校友。

與此一脈相傳的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除了擁有大量特色醫療項目、大批高端診療設施外,還是海內外、港澳臺地區醫藥專業學生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

醫院擁有一批在國內具有影響的醫學專家和骨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8人、博士生導師51人、碩士生導師164人……他們既是解除病患苦痛的良醫,也是醫藥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師資力量。

相關新聞

華僑基金會 設立寧養院 開臨終關懷先河

“當癌痛折磨得我日夜在痛苦中煎熬,折磨得我痛不欲生時,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寧養院送來了種種病中囑咐的溫情……李嘉誠先生,您帶來的是對晚期癌症病人的無限溫暖和關愛。可能我不久將離世,我將帶著你們的溫情離開人世,我誠摯地感謝您!”這是病人寫給寧養院的感謝信。

在華僑醫院的文件櫃裡,這樣的信,有整整一大沓,信裡真實記錄著這些癌症患者,在寧養院臨終關懷下,感受到的人間溫暖,他們與死亡病痛纏鬥,生命富有尊嚴地走完了最後旅程。

護士李媚和陳潔玲,從2001年寧養院建立第一天起,就為廣州的終末期病患送去臨終關懷,十年間,服務過的病人,超過3000名。

陳潔玲回憶說,寧養院服務的對象,是廣州貧困患者,他們吃不起、不捨得吃止痛藥,在生命的終末期,疼痛折磨著他們,“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上門為他們義診送藥,幫他們止痛,與他們聊天送去關懷、安慰……”

記者瞭解到,寧養院由李嘉誠基金會每年出資100萬元,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同合作建立,免費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寧養服務。隨著廣州醫保的全覆蓋,止痛藥已納入醫保,社區義工增多,寧養院於2010年退出服務,不過,李嘉誠基金會在全國開辦的其他二三十家寧養院仍在服務,撫慰流逝中的生命。而醫院為腫瘤病人的相關服務,一直延續,統歸到了腫瘤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