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心擦亮“侨院” 以服务铸造“名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继续打好“侨牌”

将突出侨校优势,近期重点在一流学科上实现突破,建设一流生物医药学科群……日前,《暨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下称《方案》)出炉,其中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拟建设学科(群),主要涵盖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若干一级学科。以重大疾病防治为主线,全力推进生物医药学科群的建设和发展。

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华侨第一学府暨南大学直管的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优质产学研平台之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在建设“双一流”学科、创设广东省医疗高地背景要求下,继续打好“侨牌”,向建设科室设置齐全、专业特色鲜明、人才梯队合理、科研平台先进、管理科学高效、服务精细人性化的 “名院+侨院”努力奋进。谨奉大医精诚,恪尽救死扶伤、解除病患苦痛之天职,为党和国家侨务工作贡献力量。

以爱心擦亮“侨院” 以服务铸造“名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继续打好“侨牌”

■2012年9月“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启动及授旗仪式。

【创办初衷】

培育医学英才提供医疗服务

既为社会培育医学英才,也为国内广大民众及海外侨胞提供健康服务,是广州华侨医院的两大重要功能。

“广州华侨医院创办之初,更多靠自筹资金自力更生。其间,得到海内外许多爱国侨胞的捐资,才得以正式开院。”回顾医院创办、发展历史,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机关党总支书记、暨大侨联会常务副主席沈洁薇回忆说,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之际,经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先生倡议,国家顺承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国就医之需,批准在广州设立一所大型医院,命名为“广州华侨医院”。

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79)干调字《关于给暨南大学抽调教师的通知》发布后 ,从全国调派了约170名医学专家前来支援医院建设。中组部为创建一家医院调遣组织专家,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沈洁薇说,1981年,广州华侨医院正式开院,为安置落实归侨,开院员工几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归侨医生或有侨胞背景,他们来自清远、英德、台山、海陆丰等几个华侨农场。“现在医院的归侨医务人员,在职的仍有几个,他们有的是越南、朝鲜、蒙古、印尼、马来西亚等归来的侨属。”

另外,经过几年的学习,复办后的暨大首批医学院毕业生面临实习和工作问题,广州华侨医院的开院,正解决了这一难题。

以爱心擦亮“侨院” 以服务铸造“名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继续打好“侨牌”

■1987年11月,放疗楼宗汉楼命名典礼。

侨为院捐资】

爱国华侨捐资得以正式开院

赤子之心不可失,桑梓之情莫能忘。长期以来,很多华侨华人,在外奋发有为,返乡寻根问祖,出资出力出策支持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医院的第一部车,由当时归侨企业家捐资购买。”沈洁薇回忆说,众多华侨为医院捐资、捐仪器、捐物资,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华侨医院开院之初的门诊楼,几乎是由侨胞的捐资建起来的。

随后,当时的爱国同胞霍英东、戴宗汉、李嘉诚等也为广州华侨医院的创办和发展,贡献了力量。1985年2月28日,门诊部“英东楼”落成启用,暨南大学董事霍英东先生亲临剪彩;1987年11月,秘鲁侨领戴宗汉先生为感谢广州华侨医院治好其“绝症”,为医院捐款2.5万美元用以修建放疗楼,为铭记宗汉先生的善举,此楼命名为“宗汉楼”。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捐资100万元,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合作建立宁养院……

以爱心擦亮“侨院” 以服务铸造“名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继续打好“侨牌”

■2017”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进西藏,徐安定院长率专家组助力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

【院为侨服务】

竭诚为当地百姓、侨胞服务

“当时,华侨使用的是外汇券,不能直接结算,为方便他们就诊,医院还开辟特诊门诊,提供优质的服务。”沈洁薇说, 广州华侨医院从创办到如今,37年来,一直秉承着为侨服务的宗旨,以多种形式为当地百姓、广大海外华人、归侨、侨眷服务。

医院从全国最早设立的华侨病房、华侨门诊到近二十年来华医人不遗余力地支持侨爱工程,多次组织“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足迹遍及海外和全国多地,担负国家利比亚撤侨医疗保障任务,华医人用仁心仁术为华侨服务,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医疗惠侨”工程做出了贡献。

例如,1998年至今实施的侨爱工程,广州华侨医院先后7次共派出百余名专家医疗队前往西藏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拉萨市、阿里地区和山南开展送温暖医疗服务。作为广东省“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心内科余健护士长赴林芝市人民医院,以“院包科”的方式进行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为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做出积极贡献。期满后,又自愿申请再留一年,继续为林芝市人民医院的护理学建设添砖加瓦。妇科贾建军医生,消毒供应中心余苑玲、ICU陈泽涛护士5月初随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医疗人才柔性援藏医疗队再赴林芝。专家义诊、帮扶足迹还遍及甘肃、云南、宁夏等边远贫困地区。

2014年,“医疗惠侨”工程启动,广州华侨医院的医疗专家组走进马来西亚,首次实现医院医疗海外推广的“破冰之旅”。医疗队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走进南非、泰国,为华人华侨带来祖国的先进医疗技术,也将广州华侨医院的“侨”字特色和国际战略视野结合,为医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育医学英才】

面向海内外全面培养医学英才

作为中国华侨第一学府,国务院侨办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暨南大学,每年培养的学生当中,有近一半为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同胞以及海外留学生,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香港特区一成以上执业医师为暨大校友;澳门特区50%的执业药师、70%的执业医师为暨大校友。

与此一脉相传的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除了拥有大量特色医疗项目、大批高端诊疗设施外,还是海内外、港澳台地区医药专业学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医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的医学专家和骨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博士生导师51人、硕士生导师164人……他们既是解除病患苦痛的良医,也是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师资力量。

相关新闻

华侨基金会 设立宁养院 开临终关怀先河

“当癌痛折磨得我日夜在痛苦中煎熬,折磨得我痛不欲生时,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养院送来了种种病中嘱咐的温情……李嘉诚先生,您带来的是对晚期癌症病人的无限温暖和关爱。可能我不久将离世,我将带着你们的温情离开人世,我诚挚地感谢您!”这是病人写给宁养院的感谢信。

在华侨医院的文件柜里,这样的信,有整整一大沓,信里真实记录着这些癌症患者,在宁养院临终关怀下,感受到的人间温暖,他们与死亡病痛缠斗,生命富有尊严地走完了最后旅程。

护士李媚和陈洁玲,从2001年宁养院建立第一天起,就为广州的终末期病患送去临终关怀,十年间,服务过的病人,超过3000名。

陈洁玲回忆说,宁养院服务的对象,是广州贫困患者,他们吃不起、不舍得吃止痛药,在生命的终末期,疼痛折磨着他们,“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上门为他们义诊送药,帮他们止痛,与他们聊天送去关怀、安慰……”

记者了解到,宁养院由李嘉诚基金会每年出资100万元,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合作建立,免费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宁养服务。随着广州医保的全覆盖,止痛药已纳入医保,社区义工增多,宁养院于2010年退出服务,不过,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开办的其他二三十家宁养院仍在服务,抚慰流逝中的生命。而医院为肿瘤病人的相关服务,一直延续,统归到了肿瘤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