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督促行业创新,肥企如果跳出红海开创蓝海?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化肥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力量的积极推动;另一方面是化肥在作物增产方面表现突出,经过多年试验推广,表明化肥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而化肥成本投入仅为10%左右,农户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年提高。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市场的需求让化肥市场呈现百家齐放画面。各种复合肥、尿素品牌涌进农户的视野,化肥企业更是赚的盆满钵满!我国化肥市场完成了由最初的依靠国外进口到国内自足再到余量出口到最后的产能过剩,不可否认,化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对各种作物的丰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现在农户种植作物必不可少的一项投入。

然而,随着化肥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1、施肥量不合理,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921.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2、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3、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4、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

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等一些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农业部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进一步限制了化肥的使用量,而此时国内的化肥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各企业恶性竞争加剧,化肥市场俨然处于一片红海,市场进入持续低迷的新常态,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该如何创新和转型,才能走出这片红海,开创一席蓝海?

我们鼓励精准施肥,节约用肥,调整化肥结构,增施有机肥,总之就是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减少传统化肥施药量。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重点是掺混肥、硝基复合肥、增效肥料、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土壤调理剂、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尤其是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水溶肥、海藻肥、土壤改良剂深受市场欢迎。这些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方向,对企业在研发推广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各种新型肥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数企业不断革新技术,宣传示范推广新型肥料,但难免有些企业浑水摸鱼,打着功能性肥料的噱头,以普通低含量肥料以次充好,农户真假难辨,加上国家对部分新型肥料的标准还在完善中。

新型肥料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功效,我们可以看出:液体肥将成为水肥一体化的主力军(液体肥形态更适合水肥一体化的推广),未来国家对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力度会更大,由此可见液体肥发展空间较大;菌肥因其兼具肥和菌的双重功效,近两年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但菌的活性及数量是企业攻克的难题,优质的菌肥才是庄稼的守护者,无效的菌肥仅是一种欺诈行为,所以高菌种数、高有机质产品是菌肥未来的一个创利方向;功能性肥料是我们近年提到比较多的一种肥料,很多企业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也有部分农药企业通过功能性肥料进行转型,不得不说药肥将成为功能性肥料的主力,土壤调理剂和生物刺激素作为功能性肥料中的新贵,对企业的研发技术要求更高,但能从根本上对作物和土壤进行调理改善,符合国家趋势和长远的利益,推广难度会更大,但前景十分广阔!所以抓住这些新型肥料,推广真材实料的东西,企业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