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上涨农民会得到多少好处?

_Terrific


这么说吧,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利弊都是很明显的,但是整体来说,不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说的话,粮食价格过高肯定是弊大于利,虽然我知道自己说出这些话,肯定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民朋友又要骂我了......

而让粮食价格处于理性的价格,同时给与农民一定的补贴来保证农民受益才是经营之道,几乎是全世界主要的农业国家对于农民和粮食的一个对待方法,以美国为例,其大豆和玉米的生产成本全世界最低,价格也同样低的令人发指,但是美国政府为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补贴以维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保证粮食供给量,同时保证本国粮食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竞争力。

我国现在也是如此,不支持粮食价格过高,哪怕是通过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等措施让粮食市场价格先降下来,然后再给与农民生产者补贴这种殊途同归方式来保证农民整体收益不降低。

想想我国的玉米收储知道改革,稻谷收储制度改革,不都是如此嘛?

因为粮食价格过高一时来看,农民受益增加了,但是也意味着物价上涨,经过层层叠加,农民肯定承受不起这个后果。

所以,让粮食处于一个合理价位,适当给予农民部分补贴不失为一种良策。

望周知!让自己的亲属、朋友了解。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05.14


粮油市场报


粮食价格适度上涨,农民最主要的还是生产粮食,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是直接增加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目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顺应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允许粮食价格适度上涨,使种粮有利可图,让粮食价格上涨与其上升步调一致,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反而可以使价格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农民所得收益并不明显,因为生产粮食的成本也在上升,如化肥、农膜、农药和种子等也在涨价,粮食生产机会成本也在进一步上升。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更多惠农政策,扶持更多的农民。


农学谷


首先必须得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说通过小问题能够反映出大的问题来。笔者认为,粮食价格上涨,表面上会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实际上来讲对并不是一件什么特别好的事儿,特别是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说,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他们效益增加来讲几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可能还会起到副作用。

粮食不同于蔬菜或者其他的水果,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口粮,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必须的最基础的生产资料,这种属性决定了其价格的浮动不可能像蔬菜水果那样变化比较剧烈。另外粮食比较容易储藏,可以常年不间断的稳定供应,也不会出现如“蒜你狠”,“姜你军”这样因为巨大的供应和销售需求间差距造成的价格浮动变。另外,我国粮食产量常年维持在1.2万一斤左右,体量非常大,价格稍微有所变化,就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反应,如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等都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从这个角度讲,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多提宝贵意!


南繁北育2017


粮食敢涨价?涨价了给农民带来好处?都不可能,大家别想多了。粮食涨价——对农民,害大于利

粮食涨价,表面看是给农民带来了好处,增加了收入,其实更深层次的去追究,会发现,最终受到最大损害的还是农民自身。价格上涨,农民利益会遭到反噬,害大于利。

近年来,农村的荒田,弃田比比皆是,问农民,都说种田现在连家都养不起了,还不如出去打工。在中国,农民的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在1亩多,一家四口人,也就是五亩左右,除了基本的吃喝生活,所剩下的粮食也产生不了多少的收益。另外,这还要算上劳动,肥料,农药,还有种子等,能够真正落到农民手中的钱更是少之又少。社会生活在提高,物价在不停的增长,种田所带来的微薄收益根本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需要。

就拿孩子来说,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但是,当孩子到了高中,大学,开支会更大。有时几亩地一年攒下来的积蓄,还不够给孩子交一次学费。

而且,所说的粮食涨价,也都是很小程度的增长,不是说一亩地就能多拿一千两千块的,这是不可能的。粮食微微涨价对农民的收入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根本解决不了农民收入的问题,还会让农民的负担变的更重。

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给农民增加收入,反而会害了农民呢?

这很简单理解,和市场是有关系的,粮食上涨,相应的工人成本就会增加,这些到最后都会反射到商品上,各种原材料都会随之增长,到头来,农民生活开支就会增加,花出去的钱可能要比粮食涨价多挣的一些钱多得多。物价上涨,只会增加农民的家庭负担,到头来,利益受到损害的还是农民。

综上所述,粮食涨价不仅不会给农民带来任何的好处,还会致使农民利益亏损。

你好,商函杂并论,一个以客观视角解读商业的伪ceo


商函杂并论


很多人认为粮食价格上涨农民就能够得到实惠,从中获益,是不是 真的这样呢?也还真的不一定的,因为粮食价位的上涨所带来的定然是一连串的反应,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农民:粮价终于上涨了,真好,今年收益比去年多赚了5000块钱,真好。

化肥厂工人:市场饭菜价位又涨价了,工资都不够花了,一定要求老板涨工资。不然养家糊口生计都难了。

化肥厂老板:工人要求涨工资,没办法,生产成本的增加只能从化肥里面来了,化肥价位就再网上提升一下吧。

农民来到农资店:老板化肥、农药怎么又涨价了,再这么涨下去,种地可是要亏本的啊。

农资老板:没办法啊,化肥进价成本增加不少,从出厂路上运费也增加不少,我自己利润也要有啊,各种食物蔬菜价位都在涨,没办法。

农民:种子价位涨了,化肥价位涨了,农药价位涨了,粮油价位涨了,穿的衣服涨了,油费涨了,一年到头收益还是和粮价没涨时候一样。

…………………………

这也就是一连串的反应,粮食是国民最为基本的物质,粮食价位的上涨影响到的是整个国家百姓的生计,真正百姓获益的方式认为还是对粮食价格采取市场,国家补贴。工业反哺农业。这样补贴也发到农民手中,农民这样获利是实实在在的,其他行业的产品价位没有上涨,农民种植成本才不会增加,有利可图。

多年种地的农民应该比较清楚,在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前,碳铵才20元上下一袋子,取消农业税之后,价位翻翻。从名义上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国家取消农业税的这部分财政损失总要有地方弥补的,那也就只能对农资产品征收重税了。因此来说,农民获益的途径不在于提高粮价,而在于其他产品价位能否降下来,让于农民消费的产品价位回落,减少农民的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种地补贴,无论从盘活市场还是农民受益角度而言都是比较合适的途径。


科学兴农


粮食价格上涨,所有农民都会盘活,都会得到好处。中国在长时间的粮食价格滞涨的情况下,很多原本是种粮食的地块种植的品种进行了转移,比如说,原本是种粮食的地块,因为粮食价格低迷,改种的水果并且对水果价格进行了冲击。以前没有种蔬菜的地块改种蔬菜,对蔬菜价格进行了冲击。同样以前不适合进行喂养水产品的地块进行的改造之后,养殖水产品,同样对水产品的价格进行了冲击。所有的农产品滞销,都是因为粮食价格低迷所造成的!!!一些新上马的农业项目,由于技术和销路以及地理条件的问题,并不盈利,在市场上左冲右突,对农产品市场,形成冲击,是的农民,市场和国家没有半点好处的!!!其他发达国家低,农产品这一块,进行了大额的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多余的农产品给予高额的补贴进行出口,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价格产生冲击,打击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我们国家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对待农业的政策,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农业发展。


我心飞翔205441935


其实,从潜意识中,农民希望粮价能多涨一些,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才能多卖点钱。这个意愿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市场也好,国家调控也好,是不以我们农民一个群体的意愿为主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农民反而成了收益最低的群体。

假设粮价上涨了,农民能得到多少好处?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粮价涨肯定比不涨要好,比下跌更好,但是能不能得到好处,以及得到多少好处,还需要算细账。

能不能得到好处呢?这要看:一是老天是否帮忙,让收成也增加了,在粮价涨的大前提下,多收了三五斗和少收了三五斗,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看农资价格的涨幅,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这十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在提高粮食的保护价,但提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种植成本增加了,农药、化肥涨价,柴油、电费涨价,人工也涨价,实际上农民的收益增加了多少吗?并不尽然。特别是这两年,化肥、农药因为环评问题价格大幅上涨,东北地区的租地费也是涨的比较多,粮食在不考虑减产的情况下,粮价得涨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收益呢?我相信,种粮的农民心里有一本明帐。

能得到好处,又能得到多少呢?尽管这几年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除了东北地区的大规模耕种之外,关内的产量区也出现了很多种粮大户,但从实际来看,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仍是主力。我国种粮的面积每年大约是在16亿亩多,算全部人口人均一亩多一点,按农村人口算(统计局公布2016年农村户籍人口58973万人)平均每人也就2亩多。在粮价再涨幅度也不会太大的情况下,一亩地的收入才有多少?不如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

所以说,粮价的上涨,是有很多原因导致的,比如说减产、市场需求增加等等,但与粮价上涨相呼应的,必然还有成本的提高。而在当今的时代,农民单纯靠种地收入,来满足生活需要、教育、医疗等等,是很困难的。当然,对于土地流转,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我能预料到的大趋势,是我国的土地必然会集中,但并非我所愿。但从种粮收入上来看,如若没有规模化种植,以种粮来养活一家老小,难度是很大的。这里转发一下别的平台大咖的言论,很有启发:

同意@周晓农的看法,在中国,除非是规模种植,标准机械化劳动,否则种田永远是一笔亏账,但是不同意规模种植让农民受益,规模种植只是把诸多农民的利益转给一家,他一家受益,其他失地农民受害而已。比如10户农民,自给自足,粮食上涨,大家紧张,但是农田转到一家后,他一家受到了利益,其他农民都受更大的损失,当然这些失地农民可以通过打工赚钱,但是就农田这块,他们是亏损的


粮小咖


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是,“空欢喜”。还别不信,愚人给各位捋捋这事。

农民生产的粮食,卖多少钱一斤,农民说了不算,种地所需的生产物资价格,农民说了还是不算。粮价一涨,农村各行各业的商品,都跟着涨价,人家商品涨价,农民说了更不算。

这些年来,粮食价格一遇上涨,上游深加工企业,就哭着喊着要国家扶持,说白了,就是要钱。还有涉农物资,什么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也跟着价格猛涨。其它行业也盯着农民的腰包,跟着一哄而上,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农民卖粮时多收入了一些,然后又被一步步的刮分,甚至是多卖的那点粮食钱,抵不住物价上涨的份额。

农民生产的粮食,是整个粮食产业链中的最低层,农民除了啥时候种、啥时候收,是自己说了算之外,从农业生产物资,到粮食价格,就没有农民说了算的地方。

综上所述,粮食价格上涨,农民从中得不到多大好处,所以只能叫“空欢喜”。


愚人多语


粮食价格上涨农民会得到多少好处?

其实对于好多农民来说,不管粮食补贴有多少,不如利用宏观调控,把粮食价格调高,粮食价格高了以后,农民自然就乐意种地了。现在在农村的现状就是,种地不赚钱,所以大量农村人口选择外出打工挣钱,由此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果粮食价格上涨,那才是真正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下面我谈下粮食价格上涨,可能会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第一吸引大量人口回流,建设农村。中西部很多农村地区的人口,为了生存去到了南方、东南沿海地区求生存,这群人背井离乡的原因就是农村种地不挣钱。粮食价格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比其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更多,那么这些人就会回到农村发展,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乡村的“三留守”问题,又让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

第二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会更完善。乡村人口回流以后,乡村就活了,每个流动的人都是乡村的血液,只有人回来,乡村才会更有活力。大量人口在农村将会为农村得到较大的收益,经济情况得到改善,就会有一部分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会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服务行业的发展。人口回流,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基础设施完善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口来到农村进行消费,这样的话就会对农村经济带来双向刺激,农村的发展速度将来跨上快车道。当然围绕外来人口的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服务行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到最后真正实现在美丽乡村中生活,在美丽乡村中就业,在美丽乡村中实现梦想。

粮食价格上涨对于农民的自然相关性是最大的,更多的人愿意归故土、做农事,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中的“三留守”人员的问题,又让农村经济活了起来。粮食补贴只能从面上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依赖于粮食价格的上涨,真正让利于民、让惠于民。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胡侃三农




一是收益增加。众所周知,谷贱伤农。将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首先就要保护种粮农民收益。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促粮政策,目的就在于此。2004年,我国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一种引导性和保护性价格,当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低于国家制定的当年最低收购价时,国家便由收购主体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自2004年、2006年、2007年起我国分别对主产区稻谷、小麦、玉米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临时收储制度。以后每年还连续上调最低收购价。这一“压箱底”的保价举措,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解决了农民麦粮之忧。

但由于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均连创历史高位,最低收购价政策也遭遇新挑战。2015年国家取消已实行7年的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2016年又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同年下调早籼稻收购价;2017年首次全面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2018年对小麦最低收购价也开刀下调。2018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0.03元/斤,调整至1.15元/斤,这是12年来首次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在收购环节,也执行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

当然优质麦、优质稻,市场紧缺,成为紧俏品,价格高涨可以理解。但多数主产区麦稻销售还多是依靠托市来完成的。



二是收益不增或反降。粮价乃百价之基,价格因素非常敏感。如果粮价持续上涨乃至暴涨,企业收购成本增加,将势必会传导其下游产品调高售价,对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米袋子,历来是市长头号民生工程,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城市显然是要控制在合理区间的。

同时,粮价持续上涨也会带来种子、化肥、农药等其它生产资料的价格水涨船高,生产成本无疑将会增加。这种成本的增加,会对冲粮价上涨的部分或全部收益。因此,看似粮价上扬,可能反而收益不增反降。

粮食安全牵涉国家安全,国家显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储备粮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有调节粮价,平抑物价。对此,国家显然是有调控手段的,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安排抛售“储备粮”,适度加大进口,将会有效地引导和稳定粮价市场。



因此,凡事均有个度,粮食价格走低,农民大量撂荒,不利于脱贫和国家粮食安全;粮价基本稳定,供需平衡,能照顾各方利益;粮价“小步慢跑”,上涨在合理、可控的区间内,也能有利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反之,则物极必反,到头来会损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