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則】黃石,湖北省地級市,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東南部,擁有3000多年的冶煉史、100多年的開放史、60多年的建市史,是國務院確定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先進製造業基地,也是湖北省多極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極。現轄一市一縣、四個城區和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約4600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70萬。
黃石是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也是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華中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開放城市。2017年6月,黃石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地理位置】黃石市國土總面積4583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度31分至115度30分,北緯29度30分至30度15分之間。東北臨長江,與黃岡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區,西靠武漢市江夏區、鄂州市梁子湖區,西南與咸寧市咸安區、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歷史前言】唐虞之世,市地屬揚越(一說揚粵)。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併,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潯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併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採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民國十九年(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範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併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
1949年6月1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成立。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6月9日,成立大冶縣人民政府。9月29日,劃石黃鎮、鐵麓等鄉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
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號文,向中南軍政委員會請求,將石黃工礦區改組為市,定名“黃石市”。
1950年8月21日,湖北省轄黃石市正式成立。
1952年6月,大冶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
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改屬黃石市;同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併入黃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仍屬黃石市。
1979年,黃石正式設立黃石港、石灰窯、下陸、鐵山4個縣級市轄區。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省級高新技術和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縣建市,定名大冶市。
1995年1月1日,大冶正式建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陽新縣從咸寧地區劃歸黃石市。
1999年,建立黃石高新產業開發區、花湖開發區、團城山開發區。
2002年,整頓開發區,正式建立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副廳級)。
2010年3月21日,國務院批准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5月,陽新縣所轄的大王鎮、太子鎮和金海煤炭開發區,兩鎮一區由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託管。
截至2015年3月,黃石市下轄4區、1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駐下陸區杭州東路。
【人口】2015年黃石市現有戶籍人口265萬人,常住人口245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39.56萬人,佔戶籍人口的14.92%。
【交通】公路
大廣高速、滬渝高速、福銀高速、杭瑞高速四條國家高速公路和蘄嘉省級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匯,初步形成了“壬”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
水路
黃石境內的黃石港是中國53個、內河28個主要港口之一、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可常年通航5000噸級船舶,具備海關、商檢等通關功能。黃石港口按轄區分為黃石市城區港區、棋盤洲港區、陽新港區和大冶港區四個港區,主要分佈在上起花港、下迄天馬嶺(江西省與湖北省交界處)總長約76.87公里的長江干線上,81.3公里的富水河和34.5公里的大冶湖也有部分碼頭。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各類碼頭泊位138個。
鐵路
黃石是中國98個區域性鐵路物流節點城市之一。截至2015年,境內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07.53公里,其中:武石城際鐵路15.83公里,為高速鐵路;武九鐵路76.3公里,為一級複線電氣化鐵路;另有鐵黃線、鐵靈線、銅大線、山南線等支線鐵路。
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鐵路客運站4個,主要有黃石北站、大冶北站、黃石站和陽新站;有鐵路貨運站13個,主要有:武九線鐵山站、黃石站、羅家橋站、大箕鋪站、浮屠街站、西河村站;鐵黃線新下陸站、下陸站、黃石東站;鐵靈線金山店站、靈鄉站;銅大線銅錄山站;山南線西塞站。
航空
武漢天河機場在黃石設立有中部城市首個候機樓。
【教育】截至2016年,黃石市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17所,專任教師759人,在校生15139人。普通高校4所,專任教師2242人,在校生60663人。初中100所,專任教師6311人,在校生71192人。小學441所,專任教師10953人,在校生207765人。幼兒園388所,專任教師4369人,在園幼兒91605人。
閱讀更多 年輕非要選擇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