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在下完一场秋雨的泥泞小路上,一个文弱的书生,背着书篓蹒跚前行,仔细听还能听到嘴里哼哼着“初秋的天,冰冷的夜,回忆慢慢袭来,真心的爱就像落叶,为何却要分开……”

在烟波浩荡的大江之上,孤零零的飘荡着一叶木舟,船头伫立着腰佩长剑的青衣居士,目光深邃,凝望淼淼雾霭,忽然他拿起手中的酒坛,引颈痛饮,然后就听见破锣一样的声音在江面响起,“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咳咳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塞外滚滚黄沙,遮挡不住一个挺拔的身躯,只见他皮肤黝黑,目光如铁,乌云遮不住他的光芒,这时一阵北风夹杂着些许细沙,隐约还有“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的歌声。

没错他们就是曾经组建过“诗坛三叉戟”旅行小团队的杜甫、李白和高适。

三人度过一段浪漫而又放荡的旅行,在合唱过“难忘今宵”之后,各奔东西。

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在历史长河当中,他们每个人因扮演的角色不同,最初的美好,没躲过现实的摧残,最终导致三叉戟的折戟沉沙。

先说李白,三人分开之后,他无所事事,整天以酒消愁,自掘后路谁也没办法。在此期间,也是写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诗句,但成效不大,后来就放弃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安史之乱是李白的转折点,也是这三人的人生折点。战乱四起,李白去了南方躲避,永王李璘起兵,正好缺少一位文笔好的宣传委员,于是空有政治理想的李白成功的当选。

李白还为此写了一篇《永王东巡歌》来歌颂永王的业绩。不久,李璘兵败,还被朝廷定了反叛的罪名,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抓进来了大牢。

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这也是他与高适关系破裂的原因。

在三人当中,高适混的最好,在安史之乱中抓住了职业生涯的机遇,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到出任彭州刺史,迁任剑南节度使,算是大器晚成。

永王璘谋反后,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进行讨伐,实际上已经和李白处于对立面了。

李白被收监关押后,写信向高适求救,高适非但没有救他,还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意隐瞒,烧了写给李白的诗词,友谊的小船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决裂。

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后来李白被素未谋面的郭子仪所救,后因旧病复发而亡。

分别后,杜甫每每念及旧情就写首诗给李白,总共写了15首,而李白却很少与他互动。李白被抓的时候,杜甫也是暗自神伤,为此写诗称李白也是被形势所迫,可见他和李白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杜甫的人生更是坎坷,四处拜见文官巨吏,换来的是一个比九品还小的官职,为了生活尊严不算什么。这刚当上小官没多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结果还在长安被抓了,然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高适虽然对李白不待见,毕竟两人所处的政治立场不同,但对杜甫照顾有加,帮助他在成都建造了草堂,并时不时的接济杜甫的生活。

杜甫也是甚为感激,在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后高适调离成都,两人再没见面,高适思念杜甫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

安史之乱:李白与高适关系交恶的转折点

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765年高适去世。杜甫听说后非常伤心,为二人都写了悼念的诗歌。杜甫也离开了成都,去了湖南,后病死在湘江船上。

三位诗坛伟人,能产生交集,并建立深厚的友谊着实让人感慨。后来三人之间的恩怨纠缠也令人哀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