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卻不賣座?地理標誌產品如何做到「名利雙收」

江津花椒、涪陵榨菜、合川桃片、酉陽青蒿、奉節臍橙、城口老臘肉……這些地理標誌產品不僅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門路,也成為了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動能。然而,不少地理標誌產品存在多而不強的問題,鄉村裡一些土貨賣不到好價錢,導致優質農產品“名利歉收”。

叫好卻不賣座?地理標誌產品如何做到“名利雙收”

標誌品牌多代表效果好?

隨著農業逐步轉型升級,農友們也都對品牌有了足夠的重視。近些年來,農產品領域出現了一大批響亮的地理標誌品牌。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咱們國家的地理標誌產品已經超過了2300個。相關產值超過1萬億。在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農產品。比方說,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寧夏枸杞,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

但是地理標誌品牌多,並不一定意味著效果就好。近期,就有文章說到了重慶的情況。一方面,重慶江津區的花椒很有名氣,當地圍繞花椒發展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值超過30億元。但文章的作者也提到,當地還存在地理標誌品牌多而不強的問題。

叫好卻不賣座?地理標誌產品如何做到“名利雙收”

其實,多而不強、大而不強的問題真不少。可以說,如果放任一個產業發展而沒有規劃的話,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實現從無到有、由多變強,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思路。

地理標誌品牌如何才能成功

地理標誌的出現是從優質農產品開始的,如果一個地方的農產品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就會形成鮮明的特色,這種特色就是地理標誌發展的起點。通過農產品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受眾越來越廣泛,農產品的特定產地就成了地理標誌。而這個時候,地理標誌反過來又會帶動農產品的發展,這樣就形成了正向循環。

叫好卻不賣座?地理標誌產品如何做到“名利雙收”

圖為裡岔黑豬

要實現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產業化,需要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質量穩定,另一個就是有充足的規模,之所以會出現多而不強,實際上是因為規模上不去、力量分散,最終影響了質量。

這些有地理標誌的農產品通常會銷往全國各地,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需要龐大的產業支撐,對於一個地方來說,深挖一兩種特色農產品,就足以帶動大量的就業。而如果樣樣農產品都號稱有特色,那實際上反而淡化了特色。再加上太多的產品必然會讓農業資源趨於分散,一旦規劃管理不到位,就會明顯限制相關農產品的發展。這也就是地理標誌農產品會出現大而不強問題的一個原因。

標誌品牌不可貪多

對症下藥,其實上面說到的這種問題並不難解決。一個地方當然有很多適合種植的農產品,在規劃的時候,咱們要優中選優,拿出叫得響的拳頭產品,從這裡實現突破。千萬不能貪多嚼不爛,為了品牌而品牌。接下來,在鞏固已有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之後,要有梯隊培養的意識,利用現有產品的名氣,來帶動新出現的農產品類,這樣一拖一,一拖多的發展方式,就可以藉助現有的成功經驗,逐步進行推廣和延展。當然,這個過程要以穩為主,產業佈局、市場銷售跟得上的前提下逐漸推進。

叫好卻不賣座?地理標誌產品如何做到“名利雙收”

遠銷香港的清遠雞

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要推陳出新、產品升級。比方說,禽蛋肉奶如何加工成有包裝的半成品、水果如何提高相關標準滿足健康飲食的需求,這些則是地理標誌農產品長期發展的一種重要選擇。總之,在精不在多,從追求數量的粗放發展轉向主打質量的精細化運作,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同樣也是地理標誌農產品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