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K輕量化 2018材料及工藝創新看這裡

材料是動力電池產業前進的基礎和核心。材料的技術創新,對於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循環特性、安全性、充電快慢及成本等核心指標起到了關鍵作用。圍繞於此,全球鋰電產業鏈企業都在做持續的研發和技術升級。

2018年以來,政策的調整和市場的方向都在推動電動汽車向更高續航、更快充電效率、更低價格的大趨勢發展,要達到這一目標,動力電池材料的創新導入應用就首當其中。

在續航能力的提升上,350km已經成為純電動乘用車的標配,在此之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從電芯和模組系統環節同步展開,電芯環節,NCM811、NCA、富鋰錳基材料等正極材料的加速導入,相配套的硅碳負極等也在同步推進。在模組和pack環節,更輕量化的殼體與結構件、FPC、pack整車一體化設計等都在積極嘗試。

在長壽命的實現上,五年二十萬公里的基礎上,不少車企在嘗試八年五十萬公里的延長質保,這對於動力電池的循環壽命提出更為嚴苛的要求,聚焦於此,配和高鎳材料的新型鋰鹽、以及提升壽命的電解液的研發和應用都在電池企業上加快應用。

充電速度的快慢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使用體驗,高能量密度與高倍率兼容成為車企對於動力電池的新命題,如何通過電極、隔膜和電解質材料的突破成為主要路徑,包括固態電解質、納米陰極材料、三維泡沫集流體結構都是眼下材料企業和電池企業的攻關難題。

降成本作為動力電池的核心命題,同樣需要材料環節的支持和配合。作為國產材料的最後一塊處女地,鋁塑膜的國產化正處於臨門一腳,在軟包電池市場份額佔比不斷加大的環境下,鋁塑膜國產化的進程將對於動力電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起到積極作用。

站在動力電池發展的技術應用轉折點,高工鋰電將於10月初在深圳舉辦高工鋰電(2018)鋰電池關鍵材料技術創新峰會,邀請鋰電材料各個環節及動力電池企業超80位行業專家、技術領袖及超400位業內人士就現階段動力電池核心材料的技術研發創新、產業化升級等進行共同探討。

長按二維碼免費報名參會~

來看本週鋰電行業大事~

電池企業降本路徑之三元摻錳

三元材料價格的持續高企,導致鋰電池廠商的利潤受到侵蝕,不少廠商在降本的道路上開始“另闢蹊徑”。

一方面想保證高能量密度,一方面又想降低成本,三元摻雜錳酸鋰的正極材料方案成為不少動力電池廠商秘而不宣之舉。

一位電池企業採購向高工鋰電透露,一些電池企業通過三元摻雜錳酸鋰的方案可以將電池的價格做得很低,而公司暫時沒有這樣方案,所以公司寧願外採一部分電芯而非全部自己做,以獲得PACK的微薄利潤。

高工鋰電瞭解到,根據客戶對成本的要求,電池廠可將錳酸鋰的摻雜比例定為8:2、7:3,更有甚者做到5:5,成本下降空間可以達到5%-15%不等。

三元摻雜錳酸鋰的優勢在於:1、可以降低成本,當前三元材料和錳酸鋰的差價在14-16萬元/噸,即使考慮到壓實密度,錳酸鋰的添加對於降低成本的效果依然明顯;2、可以改善安全性,錳酸鋰結構本身比三元材料穩定,摻雜錳酸鋰可以幫助容量較大的純三元電池通過針刺、過充等安全性試驗;3、提升倍率性能,錳酸鋰倍率性能優異,與三元混合之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電池的倍率性能。

國際電動工具巨頭選擇變向

近年來,電動工具的發展呈現小型化、輕型化、無繩化趨勢,使得鋰電池在電動工具領域具有較好的成長性,由此也吸引了眾多動力電池企業的關注。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無繩電動工具市場空間超過150億美元(人民幣約1017億元),按照CAGR6.6%測算,2020年無繩電動工具市場空間將超過180億美元(人民幣約1220億元)。鋰電池在電動工具上使用從3串發展到8-10串,應用數量成倍增加。因此,未來電動工具鋰電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高工鋰電瞭解到,目前國產無繩電動工具數量的國內市場佔比約1/3,鋰電池應用主要以國內廠商為主,但佔比全球市場仍不足30%,普及率也相對緩慢。作為電動工具全球最大的市場,北美市場的無繩電動工具市場佔比超過一半以上,普及率及替換率還在加速提升。

目前包括天鵬電源、億緯鋰能、力神、海四達等電池企業已經與國際電動工具巨頭形成緊密戰略合作,甚至有少數企業已進入到國際電動工具巨頭的供應鏈體系。

業內的一致共識是,只有技術工藝領先、研發實力較強、產品質量過硬、供貨能力有保障的鋰電池企業,才有機會進入國際大型電動工具廠商供應體系。一旦確認供貨關係後,短期內不會輕易做出改變,進入其供應鏈的鋰電池企業將會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的市場份額。

上半年19筆訂單超64億元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發現,截至7月23日,有14家電池企業共簽署19筆電池訂單,總金額超64億元(部分企業未披露訂單金額)。

其中10筆來自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獲得訂單的企業包括寧德時代、普萊德、國軒高科、妙盛動力、珈瑋股份、錢江鋰電等;9筆來自儲能市場,企業包括比亞迪、沃特瑪、中天儲能、科陸電子、拓邦股份、雄韜股份、力神電池、南都電源等。

具體來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相比於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不管在獲得訂單的電池企業數量方面,還是在總訂單數量上,都有所減少。這與某些企業去年發展看似勢頭兇猛,到了今年卻幾乎沒有任何訂單消息大有關係。

在儲能市場中,相比去年同期,今年市場迎來了爆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今年國家電力改革以及電網集團為緩解自身供電壓力,對變壓器端的輸(配)電側儲能、工商業端的用戶側儲能為主的電網儲能項目需求增加。

同時,基站儲能電池的“大胃王”中國鐵塔也對外宣佈,將面向社會全面拓展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渠道,大量採購電動汽車退役動力電池及B品動力電池,主要用於國內近200萬座基站後備電源儲能。

在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提升、行業洗牌加速情況下,儲能市場的爆發,或將成為電池企業新的出海口。

➤2018H1動力電池四大現狀

電池裝機電量排名變化直觀的反映了動力電池市場競爭的變遷。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數據庫》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動力電池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幾乎每個月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TOP10的名次都會發生變化。而裝機總電量TOP20的排名同比去年的變動幅度更大,動力電池市場整體競爭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動力電池裝機量的變化反映出的四大趨勢是:

1、頭部效應凸顯前兩家企業合計市場佔比超過60%

2、裝機電量TOP20排名變化大二三線競爭格局尚未形成

3、動力電池裝機企業數量縮減

4、外資電池企業蓄勢待發

以上就是本週大事,下週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