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获捐善款用途引争议:怎么花谁说了算?

阅读背景

2018年伊始,云南省鲁甸县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王福满顶着“冰霜”上学的照片引起网民关注,称其为“冰花男孩”。随后,社会捐赠30多万元。但这笔善款的分配和使用却遭到质疑。截至1月18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共监测到网络新闻1644条,报刊新闻99条,App文章805篇,微信公号文章513篇,微博1033条。

舆情发展脉络

● 舆情产生:网传“30万善款只得500”

云南鲁甸“冰花男孩”传开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新京报》1月16日报道称,该报记者从鲁甸县政府新闻办获悉,当时捐款已达3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质疑也随之出现。有网民指出,除1月10日现场发放的500元之外,“冰花男孩”王福满并未再获得其他捐助资金。“社会捐赠30多万元,‘冰花男孩’只得500”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对此,多家媒体采访核实。

1月13日下午,转山包小学付姓校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学校共收到10万元善款及一些过冬物资,每个学生发放了500元,剩下的2万多元善款也将全部用在学生身上。记者16日从王福满的父亲处确认,目前王家所收捐款约为8000元,全部来自个人或组织的上门捐赠。

无论是500元还是8000元,回应中的数字都与30万元的捐款总额相去甚远,网民继续追问捐款去向,甚至怀疑“滥用善款”,是否被个别人“雁过拔毛”……网民评论中不乏对当地教育局的猜测。

● 舆情发展:官方回应 关爱要以点带面

1月16日,云南省鲁甸县教育局局长陈富荣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心是要让该区域内类似‘冰花男孩’们分享,都感受到关爱,并健康成长。如果把30万元都给了小满,这应该也不是捐赠方真正的目的,所以以点带面,让这个区域的孩子们都能够实实在在得到关爱。”他还介绍,鲁甸县已对全县留守儿童进行了排查,对85名特困留守儿童进行了资助和关怀。目前,全县已经投入了200余万元,用于保障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另外,其他渠道的善款情况也被陆续公布。昭通市青基会称,截至1月15日15时,累计收到3579笔善款,共计50余万元人民币。17日,昭通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称,团省委、云南省青基会累计下拨70余万元在昭通市11县区开展“青春暖冬行动”暖冬补助发放活动。

● 舆情持续:网民讨论 用途要事先说明

这些回应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滥用善款”的质疑,但捐款应如何分配,再次成为议论焦点。舆论一方面认为,多数捐助者是冲着“冰花男孩”捐款,所以要遵从捐款人的意志,否则就会遭遇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网民赞同教育局“以点带面”的做法,认为“冰花男孩”只是当地贫困儿童的一个代表,还有很多更困难的儿童需要帮助,让更多人共享善款合情合理,也十分必要,可以让扶贫更为精准。善款只能给王福满使用,是一种误读。而且,如果将30万元全部交给王福满一家,很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的父亲对此也早有认识,让更多人共享善款也不算违背捐款初衷。不过,无论持哪种观点,都呼吁有关部门公布善款分配明细,用途应事先说明。

舆情反馈

媒体对此持不同观点。例如《钱江晚报》认为,“冰花男孩”该不该得30万元善款,教育局长说了不算。该报评论指出,无论怎么分配,当地教育部门并没有权力私自决定,也不是教育局长说了算。首先得遵从捐款人的意愿,捐款人如果指名是给“冰花男孩”的,就应该尊重捐款人的意志。虽然,这未必是最好的分配结果,但最符合慈善的精神。教育部门有倡导提建议的权利,但没有自作主张的权力。对当地而言,事先说明就很重要。应该把善款的募捐目的、可能的去向都说清楚,让公众来决定自己捐或者不捐,不能光公布一个捐款账号了事。把话说在前头,好过事后扯皮,让公众自行决定,好过替他们作主。

东方网则支持共享善款的做法,称一些亟待外界帮助的弱势者机缘凑巧成了社会关注的对象,也迅速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但舆论资源有限,成为新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只是少数,只是亟须救助的弱势群体的冰山一角。不管是媒体,还是爱心人士、慈善组织,要能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更多弱势群体得到来自全社会的温暖与帮助,而不是只让少数“幸运儿”接受来自全社会的雪中送炭,而多数弱势群体还是只能在底层默默煎熬。

网民观点倾向性

应提前告知捐款用途(40%)

@小鱼钱包-刘敬玺:官方这样的安排可以理解,大家也不会介意自己的善款帮助了更多人。但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前告知。一些特定事情公众应当有知情权。

共享善款没错(33%)

@贼爱笑:官方做得很对啊,只要保证社会各界的捐款落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手里就好了,我们帮助的不只是这一个孩子,而是通过这个孩子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只是希望账目公开,但是不要公开孩子的个人信息。

应给“冰花男孩”多点支持(20%)

@远山-说:想法很好,但至少给“冰花男孩”要单独多解决一点,毕竟是因为他感动了社会才带来直接社会公益捐助。给他单独多点支持,也是合情合理的。

舆情观察

就这一事件看,网民和官方的初衷都不可谓不好。虽然人们明白,“冰花男孩”只是困难孩子的一个代表,且在当地家境属于中等,还有更多更困难的孩子需要帮助,相信人们也乐于让更多孩子受益,但舆论主线始终围绕着“冰花男孩”,很多人的捐助就是冲着他去的,善款用在他人身上,官方又没有事先说明,相当于故事偏离了主线,人们认为没有“专款专用”,自然触发了信任问题。作为捐款人和旁观者,监督善款去向,提出疑问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官方的用心也不难体会。“冰花男孩”家境中等,当地仍属贫困地区,30万元对当地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突然降临未必是好事。而且,当地还有不少像“冰花男孩”一样的留守儿童在舆论视线之外,或许更需要帮助。

当地教育部门将这些善款共享使用,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是出于更宏观的考量——只看个体不顾群体,让一个人使用善款,并不能改善其所身处的环境,不能让善款的价值最大化。

官方回应比较及时,相当程度上化解了舆情,不少网民的议论焦点转向慈善捐助的程序和透明度上。可见,双方的分歧并不是根本上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冰花男孩”以及和他一样的孩子得到帮助,只是“节外生枝”使本来就敏感的慈善捐助话题再一次引发信任问题。有鉴于此,一是当地应更详细地公布善款分配情况及用途,为网民释疑;二是思考不能限于此次事件,要在更大范围内完善慈善捐赠程序,在尊重捐助人意见、加强透明度方面更加细化,做到事前打招呼,事后有公布。

另外,我们还要更深入地看待“冰花男孩”事件。这不仅是一则励志故事,还要看到这些孩子长距离步行上学的原因。近年来,很多乡村学校撤并,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弱、生源少,撤并学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集中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不过,孩子上学过远,或过早成为寄宿生,都导致了一些问题,这需要有更精细化的做法来弥补。

总之,我们要观察到现象背后的问题,从简单的感动,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的理性思考。(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张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