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上的城管形象:妖魔化vs委屈獎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與城管相關的新聞報道就多達76萬餘條。輿論場上,一則人性化執法的報道會令公眾動容,而一次粗暴執法事件則可能瞬間顛覆這一群體的形象。

輿論場上的城管形象:妖魔化vs委屈獎

執法:粗暴VS溫情

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一方面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市容衛生、亂停亂放、佔道經營等方面的治理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城管執法人員在維護城市環境秩序時,會難以避免地、不同程度地觸碰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益。一線城管處於各種利益訴求的交匯點,需要在不同利益訴求中尋找平衡。也有基層城管直言,城管幹的活本來都是得罪人的活。

加之在城管與小販的衝突中,一些媒體的報道常常凸顯“強行查扣”“毆打”“粗暴執法”等含有否定意味的詞句,網絡輿論往往也“一邊倒”地同情這些小攤販或房屋被拆人員,譴責城管的執法行為。所以,在過去較長一個時期,民眾對城管牴觸和反感情緒較大,城管形象一度被“妖魔化”。

地位:強勢VS弱勢

7月,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顯示,河南焦作市塔南路田源市場附近,一位老年商販與城管隊員相對而跪。老人嘴裡說道:“我也可不容易了。”而城管隊員則不斷重複一句:“我給你磕頭中不中?”這樣的案例並不是偶發的。7月13日,濟南市中區興隆街道城管科協管隊長張振,在正常張貼拆違拆臨公告時,被村民掌摑、抓撓、辱罵。張振始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未有任何過激語言和行為。7月16日,安徽合肥市廬陽區兩名城管隊員在渦陽路附近執法過程中,被違停車主謾罵,並毆打,造成隊員頭面部多處受傷,但城管隊員始終保持克制。

近年來,社會開始理解基層城管人員的執法困境,有地方城管部門還設立“委屈獎”。輿論也逐漸認同城管人員工作的不易,當城管與執法對象發生衝突後,不再“一邊倒”地圍攻城管。

身份:“臨時工”VS管理者

“臨時工”是城管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網民詬病的焦點之一。城管粗暴執法等事件被媒體曝光,“臨時工”有時就成為被推向前臺的對象。他們還有別的名字,如非正式員工、協管人員等。不過,輿論對此並不買賬,對於頻發的“臨時工”現象,究竟是否真為“臨時工”所為,始終是公眾心中的一個結。事實也不排除某些地方,假借“臨時工”的名義切割城管責任,這在更深程度上遭受輿論的質疑,損害了城管隊伍整體的形象。

應該認識到,城管的職責兼具管理和服務,如果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管”,就無法體現城市城鎮化改革的決心與態度,被輿論質疑、聲討也就在所難免。因此,城管服務與管理之間的界限不容模糊,二者不可偏廢。

輿論:極化VS鬆綁

2014年7月,合肥城管組織“我當一日城管”活動,邀請市民體驗城管工作。今年7月,南京林業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開展暑期實踐活動,與六合區城管隊員一起參與“門前三包”的管理和宣傳、佔道經營的整改、流動攤販的勸導等活動。這些活動中,城管部門能夠以開放心態展示形象,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舉措。還有一些城管隊員則在門戶網站、本地論壇等積極發言,在微信群裡交流執法經驗,對於維護城管群體形象也具有積極意義。

不過也要看到,城管形象的改善不是靠簡單的自我宣傳就可以實現,當城管執法與執法對象的生存利益相沖突時,能否有效化解矛盾,幫助執法對象解決生計問題則更為重要。

7月16日,到湖南株洲賣西瓜的河北滄州籍呂振義等4人為城管大隊送去“為民解難好城管,服務民生辦實事”的錦旗。在此之前,城管執法隊員自掏腰包買了他們的西瓜,還給他們申請了可以安心擺攤的臨時疏導點。這一事件成為城管形象轉變的經典案例。

(作者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輿情分析師 胡永明、助理輿情分析師 楊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