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建築設計之前,這些準備工作你都做足了嗎?

天氣越來越熱,能續命的也只有世界盃了,不過,還是關注我們比較保險,畢竟學知識才是永遠只賺不賠噠!

建築專業作為藝術留學中的熬夜/禿頭擔當,可供我們說的門道還挺多呢~

建築怎麼解讀?

空間類專業跟視覺類專業相比,好像總能觸發人們更直接且更持久的情感共鳴,因此人人都說建築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是凝固的音樂。

建築專業的最大特色,在於它既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也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情緒的交接。建築設計師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將觀眾放進他所構造的空間裡,在這裡,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也各自完成著與設計師的思想溝通。

學建築設計之前,這些準備工作你都做足了嗎?

建築專業適合你嗎?

建築這個專業呢,看著高樓平地起當然很詩意,學它的童鞋可是紛紛慌得一批~跟已經去國外唸書的孩紙們聊騷,感覺學建築的人永遠是最忙的,生活就是熬夜畫圖畫圖熬夜…

還有朋友表示,最後交稿不是因為終於找到了一款最滿意的,而是因為實在沒有剩餘時間,不然會一直一直畫下去…

所以在入門前,還是有必要衡量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這個領域:

▪ 擁有規範性較為顯著的理性大腦

▪ 具備比較不錯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面對強大的作業負荷不會輕易狗帶

▪ 自帶空間感、結構感and協調性

▪ 軟件操作/技術學習/模型處理能力較強

▪ 對專業事物有重複探索的耐心,建築的返工率要遠遠高於其他專業

▪ 興趣範圍較廣,靈感來源豐富,對音樂、文學神馬的最好都能接觸一些

學建築設計之前,這些準備工作你都做足了嗎?

學習中的幾點建議:

論idea的完成度

在起步階段,小夥伴們總覺得一定要找到最新奇最有趣的那個idea,為此修改了無數個版本。但真實情況往往是我們的idea做不到那麼獨創,這個時候就只能靠idea的完成度來取勝了。舉個例子,即便你的idea是比較老套的“生態化建築”,只要能合理均衡地闡述並表現出來,最後也是妥妥的高分啊!

(PS:若你走實驗建築路線,第一要義肯定還是追求idea的新穎感和開創性囉!)

學建築設計之前,這些準備工作你都做足了嗎?

論建築中的結構

“結構”對於建築行業,可以說是命門般的存在了,我們要保證建築設計的可實施性,就要先確保結構的合理性和適應性。留學前,總感覺國外的建築師/建築學生肯定擁有更大的自由度,但實際上並,沒,有……

國外的觀念一般是“學建築不需要懂結構,但必須要有結構概念”。舉Pratt為例,他們是這樣訓練結構概念的:讓學生用同樣尺寸的木棍/鐵絲搭一個懸臂,過程不論,結果要保證放一個西瓜不垮塌——在這個過程中,造型和結構需要不斷地磨合妥協,設計才能最終落地。

學建築設計之前,這些準備工作你都做足了嗎?

去哪裡學?

▪ 美國

特徵——參數化風潮、計算機輔助因素、跨學科性

學校——MIT、RISD、Cornell、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英國

特徵——先鋒實驗傾向、結構和材料創新、景觀規劃因素佔比大

學校——UCL、AA、曼徹斯特建築學院、謝菲爾德大學、卡迪夫大學

▪ 其他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瑞士)、麥吉爾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加拿大)、魏瑪包豪斯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德國)、米蘭理工大學(意大利)、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奧克蘭大學(新西蘭)、東京大學(日本)等。

學建築設計之前,這些準備工作你都做足了嗎?

人們常說,學建築越久,就越發對“設計深度是無止境的”這句話感同身受。所以,想學建築設計的你,準備好了嗎?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更多藝術留學資訊請關注斯芬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