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说|莘庄2018

沪说|莘庄2018

题图来自于笔者在莘庄站北出口拍到的一张图

引子 30年与2年

沪说栏目兜兜转转52期,若以一周一期的频率也有一年了。一年是我们每个人最有体会的周期,我们也就回到原点,回到莘庄。

沪说|莘庄2018

笔者在莘庄的第一个家

这篇文章与您初次见面的一个月之后,也就是2018年8月28日。这一天也许对您来说挺频繁的。可对我而言不一般。

到了这一天,我随父母从市区搬到莘庄就算有整整30年了。

另外,关注我们公众号的老读者也许会记得这个周末对我们公众号而言也不一般。

两年前,2016年的7月末,我写了一篇追忆在莘庄二十多年居住回忆的文章《莘庄1988》(以下简称《1988》),转眼两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在公众号平台的阅读量是我们目前唯二上万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佛系公众号而言,是受宠若惊般的存在。

沪说|莘庄2018

链接 |【沪说】莘庄1988

当初写《1988》一文的主导因素是莘庄站附楼要拆。这幢二十年前就存在于莘庄人记忆中的红楼,最终在2017年画上了句号。

记得袁童鞋给我发来视频,那短短的十几秒视频让我感慨时代变化之快之余,只觉得拆迁的工人对莘庄站三个灯箱字实在太过粗暴——能完整地拆下放进闵行博物馆该有多好。

对于莘庄的感情在《1988》之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我想对于莘庄的爱无须赘言,然而时针拨动到了2018年,莘庄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它的前途和希望又是如何。被机场线规划完美规避的莘庄究竟缺乏什么。笔者不想也不能给出什么结论,作为一介普通莘庄人,说说自己的感想。

本文献给我户籍落在莘庄的这30年,献给地铁正式通到莘庄的这21年,献给《莘庄1988》的两周年。

三十年来寻剑客

小时候觉得30岁很老,30岁以上似乎就与青春无缘了,不知不觉自己折腾的前半生也早就过了30,与莘庄的缘分也到了三十载这么漫长的时间了。在《1988》中我曾写过91路上的酣睡,徐闵线上的煎熬,但其中的隐喻就在于莘庄是这样一个存在——好像一切烦恼到了莘庄都会自行解除,因为那里是家。

去年年底,回到父母为我们置办的婚房,看看还有什么要带回去。这里常年空关,就在不久前经过一场颇具争议的业委会大战,勉强刚换了物业,新来的保安完全没见过我这号人物,对我严加盘问,让我有些扫了兴。

沪说|莘庄2018

莘城公园景色(2016.5)

上楼,推开房门,里面用白布把家具遮得严严实实。结婚时买的音响还能转动,但用的是老式的苹果手机插头,故而只能听当年学校后门买的廉价CD,传出老旧的曲调,而声音依旧甜美动人——竟然还有生命力。

打开窗帘,从家里还是能看到南广场的一番景色,这是这一带住宅楼的特色,也是当年看中这里的原因。印象中,莘庄是从有了地铁之后才高楼遍地的。当年金霄银霄大楼拔地而起时,莘闵大酒店鹤立鸡群时,人们纷纷讥笑莘庄这几万人的小镇是不是需要这么多高楼,但莘庄悄悄地就这么长高了。每天莘庄地铁站乌泱泱涌出的人头就足够说明这里是多么需要建住宅楼了。而房价这十多年来从上万到六字头,好像也就是一眨眼。

沪说|莘庄2018

小时候的莘庄,看着电视塔就以为是莘庄的制高点。每每抬起头,电视塔上的红点总能映入眼帘。可如今,莘庄的夜已经无法衬托那半高中的红点了。那时的莘闵大酒店已经轰然倒下,金霄银霄也淹没在天际线之中。

1999年的寒假,居委会组织在社区登记在册的大小朋友莘庄一日游。莘庄古迹本就不多也早就拆完,能看的也只有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但正因为莘庄的小区各具风格也都很新派,所以也算有点看头。

沪说|莘庄2018

其中一站便是去当时名声大噪的某时尚小区,莘庄站的前一站外环路站的北侧建起了地标性的以该小区命名的天桥直通该小区,这座天桥好似莘庄的东大门。说起外环路站,感觉没什么关系,却也是莘庄境内的一站,

这一手笔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可在当时则为人津津乐道,能住在那里也或多或少也曾是身份的体现。尔后,他们还在莘庄站南广场建设了一个新小区,并建起两幢标志性的三十层双子楼,尽管南广场高层住宅林立,但这双子楼位居南广场C位,紧邻公园和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剧院,与购物中心也是一箭之遥,又不被交通干道包围,从生活品质而言可算上乘。

沪说|莘庄2018

傍晚的南广场商业区(来自网络)

当年参观的南广场另外一个小区几乎靠近莘庄与颛桥的界河,但小区的环境、布局则与莘庄传统的新村式小区完全不同,虽然这个小区仍属于中低密度的多层住宅,但已经非常重视小区生活的层次、区域,而对于十岁出头的孩子来说,最显著的特征是“好看”。

可惜,南广场的其他小区几乎都走向了高层模式,可能是开发商嗅到了房产市场汹涌而来的潮水。当初让莘庄人激动的莘城项目,最后就是造出了一座南广场睡城。这个城,那个城,这个苑,那个园,常常让外来者没有方向。莘庄就是被这一个个小区划分开来,常常一个人说出一个小区名称来,莘庄人听了就能报出地理方位,而外来者就一头雾水。

沪说|莘庄2018

“鸟瞰莘庄”(http://citylife.house.sina.com.cn/detail.php?gid=46971,作者:2009cyc2009)

正是地铁的贯通让更多人选择到莘庄定居,奠定了莘庄房地产主轴的基调,也成为莘庄未来发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几回落叶又抽枝

2017年回沪探亲期间,与一老友在地铁站碰面,这才第一次见到拆除附楼后的莘庄站。想起去年拆楼前后,大家纷纷找出与红楼的合影。时间的流逝如过眼云烟,这不,一转眼,就在这半年间,那个与老友相约的北1出口也被拆除了。

人的聚集和分散,也就是利益的再次分配。地铁让莘庄从几万人的小镇到近30万常住居民的一座城——给了莘庄高度和密度,也在悄悄改变莘庄的商业版图。

莘庄地铁站沿袭了市区各地铁站的商业+交通模式,并且一幢地铁站附楼可以容纳多种商业活动,除了各个小商铺之外,华联吉买盛入驻莘庄地铁站填补了大卖场布局的空缺,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莘庄第一家麦当劳开在莘庄地铁站还算是最幸福的事情。

沪说|莘庄2018

北出口的华联吉买盛(来自网络)

老底子的莘庄,商业仅限于老街一带。铁路以北,北横泾港以西是老街,持续往北发展。90年代初,随着闵行区政府搬迁到北横泾港东岸沪闵路北侧,莘庄的东区也渐渐发展起来。我们家也搬到”河东“。而正是地铁贯通之后,新的商业圈成规模之后,我们才觉得搬到东边来是值得的。可即便如此,当年的水清路可是商业黑洞,尤其是雅致路口的店面,开什么就倒闭什么。每一次有新店开张的时候,我们都在猜它能不能撑到第二年。

地铁刚通到莘庄,其实效果并不明显,加之去地铁站也还是要走上一大段路,而当时地铁线路单一、有限,地铁沿线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但上海地铁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3号线、4号线,这一方面提升了一号线整体的价值。5号线终于贯通,打通了闵行南部的经脉,更让腹地更为宽广的莘庄站南广场渐渐超过了先发的北广场。

即便从今天来看,地铁站南北两个方向,莘庄的东区依然不及西区发达。地铁沿线虽然长期看好,但从无到有,形成成熟的商业圈还是需要时间——至少十五年后的今天,也仅仅是还可以而已。

沪说|莘庄2018

仲盛初开之时,入驻商家具有明显的连锁特性(来自网络)

南广场地区是地铁沿线商业模式的翻版,主打的关键词是“连锁、简洁、高效”,它不需要新意,而是可靠度。的确,连锁品牌以其高效率、高可信赖度有时反而会比欠发达的本地品牌质量更为上乘,但是它牺牲的是个性和温度,这在长远来看,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沪说|莘庄2018

莘庄最早的超市(《上海县志》)

例如,便利店可以提供干净可靠、价格适中的便当,这是路边摊和小店无法做到的水准,由高度标准化的中央厨房对每一个食材都可以监控,但路边摊和小店一旦升级成热门的中低档饭店,那么进餐交友的需求,对色香味的追求,就不是便当盒可以胜任的事了。而很多行业更是没有连锁价值的,而需要本地化的加盟甚至自创品牌如健身、培训等,让单纯的模式复制遇到瓶颈。

对于商业文明相对落后市中心区的莘庄而言,这种复制型的商业模式短时间内的确让莘庄的商业水平得到提高,比如餐饮、娱乐、服饰品牌的连锁复制。例如某炸鸡品牌,某咖啡品牌,某些廉价国际连锁品牌服装,某中高档百货商店刚来到莘庄时,还是颇让莘庄人感到高兴的,但久而久之就会被当作必然,或者根本不屑一顾。

要产生有温度的城市文化,光凭复制模式是不够的。你可以一夜之间将某咖啡店开满每个街角(或许也不行),却很难在十年时间让一个城市爱上咖啡(那就更难了)。也不能说莘庄的那些shopping mall并没有太红火,而是终究需要时间找到彼此对味的模式,什么时候开出一家有莘庄特色的商场,哪怕是商家,或许才是莘庄商业文化真正成熟的时候。

沪说|莘庄2018

位于北广场角落的时光角落咖啡馆曾经是我很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很久没去了不知道还在不在,如今连地名都是google出来的,或许它诞生得太早了。(来自网络)

自从一见桃花后

《莘庄1988》发表之后,收获了许多意外之喜,譬如与地方自媒体和亲民官媒的深度合作,最意外的是还拍了一段二更视频。原先对二更的名号浑然不觉,一开始简直就当成是来公众号推广的广告商。但后来,发现这还真是家比较严肃的视频媒体。

可惜,笔者的坐标远隔重洋,断不可能为了拍个短视频回来一次,于是文章里的故事就几乎全部嫁接到袁童鞋的身上,其实视频也并非对文章的再现,而是表现一份对莘庄,对莘庄站的热爱。片中的辅助角色就只能请我结婚时的伴郎Z先生出镜,已经认识近三十年的小伙伴。

沪说|莘庄2018

这次难得回来,自然也要与Z先生见个面。地点无需选择就在离我们都很近的龙之梦。自从龙之梦建好之后,我更多愿意去离家更近的龙之梦。当年仲盛独大的时候,我们也会不辞辛劳地跑到南广场,但依然会抱怨实在不方便。

目前的地铁线更像是一道分界线,而没有起到推动莘庄整体化发展的引擎。南广场和莘庄其他地区被轨道线分隔开来,通过地铁带动,彼此各成两个新的中心,却是两个疏离的中心。

沪说|莘庄2018

这个路口,路难走,车难骑,经常堵,却一点办法也没有(2016.5)

最先带动起来的北广场则显得缺乏活力,这也是过度开发房地产,忽视配套设施引起的。我曾戏称自从莘庄站附楼的商家一一搬离之后,北广场的支柱产业是收停车费。不过相信莘庄站上盖工程项目会把这种分割局面打破,把彼此孤立的几个商业圈连接起来。

沪说|莘庄2018

上盖工程暂时让北广场更萧瑟了(2017.12)

十多年前,我家从原来的北横泾东岸搬回了莘庄镇上。那恰好是这三十年的中点,父母回到镇上的原因,不仅仅是新居比原来大了近50%,而且还有个大医院在旁,人到岁数了,总免不了跑医院。此外,因为临近农副食品市场,能购买到新鲜食材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教育资源上,莘庄东区这些年才慢慢赶上,而我刚考上大学,就无需为教育问题过早忧虑。

沪说|莘庄2018

医疗资源就那么点儿

延展阅读:

【城事】请注意,一波好医院、新医院即将来袭闵行 2017-09-22

而父母又看中南广场的上升趋势,所以才建议把婚房安置在那里。这几年,南广场的许多空白陆续填满,尤其是中央公园的绿树越来越让人羡慕。但商铺数量实在有限,品质也不够高,目前又受上盖工程的连累,最近几年似乎也只能止步不前了。总之,莘庄目前的局面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分散在各个角落的迷你商圈合体,仅以行政区划捆绑在一起,而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莘庄商圈。如果莘庄可以算一座城市,颇似一座典型的美国城市,没有边界,没有中心,没有整体。而居住在其中的你,究竟如何看呢?

或许莘庄站上盖工程可以实现袁童鞋一直梦想的莘庄之核(推荐大家阅读袁童鞋的大作:延展阅读【规划】莘庄不再是终点?莘庄的发展没有终点!一号线延伸段站址猜测 2016),或许还能一统莘庄的江湖,但我相信莘庄的未来发展也有可能是进一步的去中心化的:恐怕我们所期望地铁带给莘庄的东西和地铁能带给莘庄的东西根本不相同,如果我们大胆预测嘉闵线或5号线北延伸得以实施,机场线在莘庄设站,或者1号线,12号线向西延伸,我们会看到新的地铁站以及从他们轨道两边生发出的新空间,这些新的空间究竟会把旧的空间整合一体,还是把旧的空间向新空间的方向扯过去形成新的分中心,将莘庄的格局打得更碎,或许光凭猜想是很难得出答案的。

延展阅读:

【城事】 12号线:驶向未来的健康快车?

【城事】12号线:何止是“换乘之王”?

直至如今更不疑

回国最先要见父母,其次也要见见佛系合伙人袁童鞋。这一次,我们约在了12号线终点站的怡丰城。上次回国时还未建成,又在他写的公众号中读到,因此实在是要去见识一下。

这些年莘庄最大的变化可说是在北边,由12号线终点站形成的新商圈正在慢慢成形。如果从局部来讲,确实是填补了一块空白,但无形之中也将原先分散的莘庄镇格局变得更分散。

沪说|莘庄2018

30年没怎么变的是等91路的人依然很多。

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当年乘91路必做的功课——从十号桥庙泾路数到一号桥,就是七宝老街。赴约那天,我也是坐了91路,车子过了跨淀浦河高高的九号桥左手边就是莘庄商务区,要跨过整个商务区才能到达那个地方,大概是老底子的七号桥吧。这些年,12号线也是坐过,对于莘庄镇上的人来说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算是为莘庄、七宝之间,1号线和9号线前后不着的人提供了一条进城线路。

然而,闵行北部地区却始终没有一条纵向轨道线可以真正将狭长的闵北连成一线,虽然闵行区境内的通车里程相当可观(目前已经通车的有1、2、5、8、9、10、12等线路经过闵行),但都为市区轨道线延伸而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可惜,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这条便利民众的轨道线始终没能建设起来,甚至连规划上都听不到啥进展。

走进这家新开的怡丰城,还是能看出招商还只能算起步,但已经小有规模,如同当年看仲盛,感觉类似,但与仲盛不同的是,地铁站近在咫尺,但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优势,优势也只在于区域补白,这一带确实因为发展比较迟缓,刚刚起步不久,需要这么一个商业体。

沪说|莘庄2018

但实地考察一下,原本我以为这里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没想到这里还有少儿兴趣培训班,而餐饮也走亲民路线,因此还颇接地气。袁童鞋全家都快成忠实顾客了。上一代的shopping mall还是以超市大卖场为核心,而如今则都是以体验消费为抓手了。无论如何定义成功,这里至少找到了一条生存之道,与社区融合,加上差异化竞争,可以让这样的另类的商业体获得成功,由此,莘庄这个居住型的大社区或许应该多一些这样另类的思路,避免盲目复制,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管怎么说,我们最大的遗憾是从这里到1号线,却迟迟没有要建成一条轨道线的意思。最近机场线的规划让莘庄人炸了锅,我虽没有在莘庄亲身感受到大家的“同仇敌忾”,也深深感觉在莘庄走线而不设站的荒谬之极。从区域密度来说,这个人口稠密的区域,南北向的运力严重不足,如同宝山的3号线、7号线与1号线终点站之间也只能遥遥相望,市区边缘地带的规划很难被放到规划考虑的前列,真是让人失望之中尽是无奈。

尾声 2018

2017年12月28日,这是年前以平价机票返美的最后一天,这是我订票时就决定好的,但是临别时还是可惜终究没有等到2018年的到来。袁童鞋从公司一路搭地铁,甚至还搭了磁悬浮到浦东机场送行,只为了临别见一面,让我非常感动,很多年没有家人以外的人特地为我送行了。

这一夜的雨很大,每一次告别莘庄,告别上海,告别中国,其实都不太确定自己下一次何时会回,会抱有怎样的心情,会以怎样的身份,30年就这么过去了。

小时候觉得搬家挺有意思的,大卡车拖着一车人和行李,从城市的喧嚣处跑到了一个僻静的小镇;小时候觉得长大挺有意思的,看着小镇逐渐长高,人口增加,又变得时髦;小时候觉得旅行挺有意思的,可以吃饭馆,吹空调,住宾馆。

哎,我们毕竟长大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