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打好“服务保障”和“对接发展”两张牌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进入最后100天冲刺阶段,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所在的上海青浦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和腹地优势,借势发力,顺势而为,打好“服务保障”和“对接发展”两张牌。

上海青浦:打好“服务保障”和“对接发展”两张牌

在“服务保障”进口博览会方面,青浦区坚持“自我加压、跨前一步、主动对接”,以最高标准、最强措施、最严要求、最好水平,举全区之力做好展会各项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会展期间的交通保障工作,既是决定进口博览会能否办得成功精彩难忘的重点,也是每个参与者“看得见、摸得着”的焦点。青浦区不断优化和改进交通保障方式,在服务保障进博会各项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的同时,做到少扰民甚至不扰民,使群众出行更安全、更有序、更便捷。

青浦区首先理清工作职责,制定了三大任务清单,共82项建设和整治任务。基础设施改造中包括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骨干道路、区域路网以及安防、管线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将按要求完成周边路段的架空线入地整治工作,确保9月底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近期建设项目。同时立足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要求,有序推进G15抬升、货车轮候区等远期建设工程。

正在建设的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将通过智能诱导、信号灯配时优化、行人过街安全预警、交通突发事件信息推送等手段,全方位提升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道路的通行效率与安全系数。

展会期间,机动车驾驶员可以导航软件、手机短信、交通诱导屏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地获取路况信息、停车场实时数据及交通管制信息。周边道路重要交叉口会设置可变车道,结合道路景观化建设进行工程渠化,增加车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还将通过微博、微信、交通广播等,搭建道路交通宣传和路况信息发布平台,推送展会期间的路况和安全提示信息,方便群众选择出行路线,引导观展车辆快速进入就近停车场。

为了提升城市环境,青浦区加大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G50高速路入口、轨交17号线沿线等“一圈两线”风貌整治,对功能区块、重要节点实施绿化景观提升,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打造城市温度、魅力、吸引力,展现青浦城市新形象。

绿化方面将结合周边的现状和上海地区秋季植物的特点,营造以秋景为主、四季花香的高品质道路景观,打造以“梦·虹桥”为主题的绚丽精彩的绿景,梦幻大气的靓景。同时在注重项目成果时强调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在提升近期景观成果时兼顾远期景观效果。

在进囗博览会“对接发展”方面,青浦区积极承接资源的溢出效应。加快推进西虹桥中央商务区和“一带三中心”科创中心系列项目建设。制订租税联动招商政策、综合性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和以商引商政策,加强政策推介和联动招商,努力吸引国外展商、商会及国际非政府性组织等在西虹桥地区设立贸易总部、办事处、商品展示基地。

青浦区还主动承接消费的带动效应。放大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赵巷商圈的联动效应,大力推进以奥特莱斯、米格天地等为核心的赵巷特色商圈建设,推广离境退税政策,吸引进口博览会参展商和游客在我区消费,形成会展“下一站”商业服务圈。以临近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百老汇、虹馆、世界你好美术馆、元祖梦世界等为载体,吸引广大参展商和观展游客体验青浦文化新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重点打造乡村休闲观光游,为他们提供品味文化、品味生活的优质场所。

青浦区更大力承接功能的集聚效应。搭建对接进口博览会全方位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功能集聚的西虹桥国别展馆集聚区和独具特色的进口博览会功能区。积极引进各类跨境直通平台和服务机构落户西虹桥,承接跨境业务。努力提升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出口加工区、西郊国际农产品市场能级,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构筑“365天永不落幕”的网上进口博览会产业集聚区。

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表示,“服务保障”和“对接发展”进口博览会,青浦区总的路径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开服务扇面,向区位要商位,围绕“通达包容的开放之门、活力无限的创新之门、追求卓越的服务之门、精致厚重的文化之门”的内涵,积极打造青浦中国全球购物桥头堡、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主阵地、上海对外服务大前门和江南文化示范区。

(经济日报 记者:沈则瑾 见习编辑:于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