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已發展成爲全球唯一營業收入超千億美元的基建公司

中國建築已發展成為全球唯一營業收入超千億美元的基建公司

北京國貿大廈第一、二、三期和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尊”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

中國建築已發展成為全球唯一營業收入超千億美元的基建公司

圖為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

1984年的深圳經濟特區,中國建築承接建設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際貿易大廈,其主體工程的建設速度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新紀錄,這個新紀錄被稱之為“深圳速度”。“深圳速度”很快傳遍全國,成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提升經濟發展速度的一個里程碑式口號。

“中國建築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劉錦章深有感觸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緊跟國家改革開放大潮,近40年風雨兼程,中國建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成為全球唯一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的基建公司、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從摩天大樓到公路、橋樑,從港口核電站到飛機場、高鐵站,從大型會議中心到廠房、學校、醫院,中國建築建造的建築遍佈祖國各地,乃至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

“1982年6月份,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成立,原國家建築工程局總局下屬的中國建築工程公司與工程局、勘察設計單位等21家部屬企業重組為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國建築成為我國第一批實施政企分開的中央企業。”劉錦章回憶,1983年,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建築業改革,建築業成為我國確定的第一個全行業改革的“試驗田”……

30多年後的今天,被視為“千年大計”的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首個建設項目——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於2018年4月份竣工並投入使用,承建雄安新區首個項目的企業仍然是中國建築。這一次,值得稱道的不僅僅是112天10萬平方米的建設速度,中國建築也不再僅僅扮演工程建設者的角色。這座建築可以說是一個綠色城市的標誌,“我們將綠色建築理念融入項目全過程,高起點高規格規劃,採用可循環材料,開展能耗數據採集,優化能源利用策略。”劉錦章介紹,“中國建築為項目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以項目投資商、建造商、發展商與後期運營服務商的角色,為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全生命週期建設以及長期穩定運營發揮作用。”

智慧、效率、綠色,建築生命全週期管理運營,中國建築賦予高質量建築工程以新的內涵,“雄安質量”也成為中國建築企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深圳速度”到“雄安質量”,中國建築實現了由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這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1982年,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成立之初,營業收入僅有幾十億元。2017年,中國建築新籤合同額24500億元,營業收入10500億元,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在中央企業中分別名列第四位和第六位;

自組建以來,企業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超過300倍,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

2006年,中國建築首次進入“世界500強”,位列486位。僅僅用了13年時間,2018年,中國建築已經排名“世界500強”第23位;

連續獲得世界3大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一致授予的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

這是一組矗立在祖國大江南北的代表作——

中國尊、水立方、中央電視臺新臺址、杭州G20峰會主會場——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武廣專線武漢站、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機場T3航站樓、長沙地鐵4號線、哈大客運專線、大亞灣核電站、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上海洋山港……

成立至今36年來,中國建築建設了90%全國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四分之三的重點機場、四分之三的衛星發射基地、三分之一的綜合管廊、一半的核電站。在大跨度鋼結構、文化體育場館建設、醫療衛生項目、超大潔淨廠房、軌道交通等建設領域都有突出表現。

傳承紅色基因 堅定綠色發展

“中國建築為什麼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很多人試圖探尋其中奧秘。劉錦章的回答是,中國建築生逢偉大時代——“一帶一路”倡議、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中國建築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把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企業擁有一支過硬的隊伍,堅持市場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拼搏進取,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紅色基因是如何傳承的?劉錦章說,中國建築下屬的工程局和設計院大多數是上世紀50年代成立的,在國家“一五”“二五”時期,就參與一重、二重、一汽、二汽、大慶油田這樣的國家工業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後來,又參與三線建設,轉戰大西北、大西南。他們四海為家,艱苦奮鬥,為祖國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也沒有動搖過。”

紅色基因增強了凝聚力。“中國建築27萬名職工中,有9.1萬名中共黨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屬於較高水平。他們在中國建築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先鋒帶頭作用。”劉錦章說。

“只有傳承紅色基因,才能更好地凝聚藍色力量”。中國建築的企業標識是藍色,有工地的地方,便隨處可見“中建藍”。劉錦章說,藍色是大海的顏色,象徵中建努力在國外國內兩個市場中搏擊風浪的競爭力量。中國建築始終堅持市場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不斷實現“拓展幸福空間”的企業願景。

中國建築能有今天的改革發展成就,正是由於有著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中國建築沒有倚仗央企的身份“等、靠、要”,而是一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硬功夫。

近年來,轉變經營思路、加快轉型升級,為中國建築快速發展聚集了力量。從單一的生產經營向生產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轉型升級,中國建築不僅是建造商,還成為了投資商、運營商。房建業務從“建房”到“建城”的轉型升級,充分發揮了中國建築全產業鏈優勢。看準未來發展的方向,2008年,中國建築大規模進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基礎設施合同額從2006年的幾十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近3000億元。

近年來,中國建築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文博會主場館項目就是綠色發展的典型案例。劉錦章說,用8個月工期完成28萬平方米、6座單體建築和道路園林等配套項目的建設,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2015年,利用大數據和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中建僅用了42天,就完成了過去至少要1年的設計工作。中建充分利用鋼結構、裝配式、工廠化生產,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過去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的建設任務。新型精益建造方式讓敦煌項目的裝配率高達86%,節約工期70%,節約用水60%,建築垃圾、噪音、粉塵也大大降低。既實現了綠色建造,也確保了工期、質量,敦煌項目落成當年,即獲得我國建築業最高獎項——“魯班獎”。

紅色基因、藍色力量、綠色發展,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築實現跨越發展的鮮豔底色。

“中國尊”彰顯創新高度

驕陽下,位於北京中央商務區、高達528米的“中國尊”高聳入雲。來到106層塔冠結構內,工人們正在安裝玻璃幕牆。整棟建築已於去年結構封頂,預計年底全面完工交付,建成後將成為首都新地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築承擔了我國絕大多數地標性建築的建設任務。隨著建造高度節節攀升,施工難度越來越大,技術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長年紮根工地、勤於鑽研的工程師一項項技術創新,不斷托起大樓的新高度。

建造摩天大樓過程中,物料如何運到樓頂?建築工人如何操作?中建三局大項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中國尊”項目執行總工程師彭明祥說,當年他剛進工地時混凝土還是現場攪拌,通過手推車和捲揚機送到樓頂作業面。如今,包括“中國尊”項目在內的超高層建築,都實現了混凝土“一泵到頂”。2015年,天津117大廈項目混凝土實際泵送高度達到了621米,創造了世界混凝土泵送新高度。

最讓建設者自豪的是被稱為“造樓機”的裝備。遠遠望去,造樓機位於大樓主體結構最頂端,上面嵌著塔吊。“造樓機”由中國建築自主研發,學名是超高層建築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中建三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琨說,“造樓機”同時跨越4至5個作業樓層,可安裝塔機、施工電梯、混凝土布料機、堆場等設施,在數百米高空實現工廠化多作業面空間流水高效施工,顯著提升了超高層建築施工的工業化水平。

“‘造樓機’是中國建築一項重要的創新技術成果,大大增強了我們在超高層建設領域的競爭力。”張琨說,“如今,我們已研製出升級版超高層建築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在全球首次將超高層建築施工的大型塔機直接集成於平臺上,實現了塔機、模架一體化安裝與爬升,並將核心筒施工同步作業面從3層半增至4層半”。

進入“中國尊”的電梯,僅用1分多鐘,就能到達100層以上。與記者過去在摩天大樓施工現場乘坐的施工電梯相比,不知道快了多少倍。

彭明祥告訴記者,“中國尊”項目使用的是全球首部服務高度超500米的躍層電梯。傳統施工電梯每秒上升1米,僅能搭載8人。躍層電梯每秒上升4米,能夠裝載24人。傳統施工電梯早高峰時把施工人員運到作業面要兩個半小時,躍層電梯只需40分鐘,大大提高了人員運輸效率。

複雜深基坑與深基礎處理技術、高性能混凝土生產和應用技術、複雜空間鋼結構體系研究與安裝技術、新型建築設備研究與製造技術、建築企業管理與生產應用信息技術等技術創新,成為中國建築的核心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建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3項、國家勘察設計獎5項、國家級工法103項、專利授權9660項,編制國家或行業標準90項,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企業獎”。

做“一帶一路”積極踐行者

“中建海外有歷史、有故事。”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部總經理、中國建築國際工程公司董事長陳文健對經濟日報記者娓娓道來,“早在1979年初,國家組建中國建築工程公司,是後來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前身,目的是發揮建築業勞動力優勢,進入國際市場競爭,為國家賺取外匯。同年,中國建築進入伊拉克等地市場,簽訂了中國第一份勞務輸出合同。歷經近40年發展,中國建築已經累計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建項目6000多項。”

“中建人的國際化之路歷經風風雨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亞洲金融危機等,都不同程度地對中國建築海外經營造成困難。中建人不畏艱難,一步步地從勞務分包商、工程總承包商發展成為投資建造一體化綜合服務商。目前,中國建築的資源配置能力、項目履約能力已經成功躋身世界一流承包商之列。”陳文健說。

長期堅守,屬地化經營,包容性增長,與所在國同發展、共命運是中國建築海外發展的成功經驗。曾在阿爾及利亞有12年工作經歷的陳文健回憶,中國建築1982年進入阿爾及利亞市場,憑藉質量和速度,迅速站穩腳跟。上世紀9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經歷10年動盪、絕大多數外國公司相繼撤離的時候,中國建築選擇繼續留在當地市場。本世紀初,阿爾及利亞大力發展經濟,政府將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一直堅守在阿的中國建築。中國建築相繼承接了10餘萬套住房、3座大學城、10餘座高檔酒店以及外交部大樓、首都國際機場、國際會展中心、南北高速公路希法段等代表工程。特別是正在建設的阿爾及利亞大清真寺,是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清真寺,技術標準很高,實施難度極大。阿國政府將這一“千年工程”交由中國建築實施,足以說明對中國建築、對中國的信任。

據介紹,2013年至今,中國建築境外累計簽約100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51億美元,分別佔集團組建以來整體指標的57%和51%。目前,中國建築已進入5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