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结构的变化,单一的靠种植似乎难以维持现今高消费的生活,面对这些变化之中的困境,不少农村人选择的是外出打工亦或者做些小生意,这些选择是现实的更是合乎情理的,而之前农村的一些传统手艺因受到现代工业化的改变,许多传统手艺都不怎么赚钱逐渐面临淘汰,不少农村人也都“弃他〃而去。可在农村一些传统的手艺,在如今却十分吃香,每月的收入相当可观。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豫西北郊区外的一家门面房里,薛大妈正在低头认真的裁剪着衣服。薛大妈今年近七十岁,从入行裁缝行当已经有二十年左右了,手里的一切工具都能看到80年代的影子,缝纫机早已更新换代成机器代替脚蹬,而薛大妈用的依然是那台陪伴了几十年的老式缝纫机,对那台陪伴多年的缝纫机也产生了“感情”。用薛大妈的一句话来说“用习惯了,全机械的并不一定比这台旧式缝纫机用的顺手”。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一把剪刀也是有段历史,几十年前刚刚步入裁缝行当的薛大妈,请了当地技术过硬的铁匠,打了一把上好的剪刀,现今用起来依然很锋利,之后薛大妈才正式开始开店,帮人做衣服。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薛大妈现在所在的门面房当时还未规划到市区附近,当时刚刚开张面临着和大多数做生意人一样的窘境,前几年的困难时期,也是最累人的岁月。虽说把裁缝店勉强的开起来的,但手艺还未达到一定的火候,做活慢,然而“山穷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经过几年的磨合之后,手艺也逐渐的精炼了起来,生意也跟红火了许多。

薛大妈也在那段岁月中磨炼了乐观和随遇为安的心态,说到做衣服的事情薛大妈就侃侃而谈,镶嵌,对花,盘花。做马褂,旗袍,坎肩等等是她最拿手的活,当时这些在那段时期也是最受欢迎的。近几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服装行业的兴起,周围开满了衣服店,大大小小至少上百家。生意似乎又开始逐渐的冷淡了下来。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不过这些改变似乎让已经年近七旬的薛大妈更充满一股热枕来改变现状,思来想去后,十年前薛大妈就决定改行只做小孩子的衣服,精湛的手艺,加上这些年的经营当地人也对薛大妈有了足够的认可,没有多长时间已经小有名气,刚过满月的到5岁小孩的衣服,都是应有尽有。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此时正是下午3点左右,三三两两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从未间断过,纷纷前来定制衣服,别的地方给孩子做衣服,需要量手脚,身子。到薛大妈这只需要说上孩子的年龄即可,在外人看来似乎有点草率马虎,用薛大妈的原话来说“小孩子的衣服也做了有十几年,不合身的情况到现在没出现一例,几个月的孩子穿多大的衣服这是固定的,你尽管回家给孩子穿”。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如此火爆的生意,定制一件衣服是一百元左右,除去成本费的话,一月大概能赚到近二万元左右,而王大妈却感慨道,“自己一人现在做衣服,许多人定制的衣服,估计的等到几个月后才能来拿,毕竟就我一人裁剪制作,人手有限。不能因为赶工而对质量上不负责。所以好几单生意都让我推了”。

农村七旬大妈月收近2万,逐渐消失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不过现在薛大妈面临的问题是“后继无人”的窘境,但从薛大妈身上看到了,当一个人坚持的追求一个目标 并脚踏实地的不懈奋斗 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 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 正如薛大妈这种追求加上这样工匠般精神成功成为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