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世上本无「小众」这件事

套用鲁迅先生那句话来说

只因口耳相传得多

小众就变成大众了

比如陈绮贞,比如David Bowie

比如各种新浪潮,各种Art House电影

原本都是在小势力范围内流传

如今您瞧,都不好意思跟大家提听过他们的歌了看过他们的电影了

有一些歌手,有一些电影

他们还没在大范围内红起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心情很矛盾,又希望Ta是你的专属,只为你一个人唱

但如果没有人知道他们,岂不是他们没有了创作的动力

总有一些歌手你不想分享给别人

比如雷 光 夏

一个由三个名词组成的名字

听雷光夏很多年了,这个坚持22年「四年一专辑」的低调歌手

声音里太有抚慰的力量,太适合在夏夜里静听

所以忍不住隆而重之地分享给大家

该找人把她的脚踝上个铁球,否则你不过低头系个鞋带,她就飘走了。她热爱脚离地,就像兔子热爱萝卜。

但飘在空中的她与其他成千上百的空中灵魂极度不同,不同之处在视线。

她不在空中看风看云,她鸟瞰地。

因为鸟瞰,她看到的人事有高度,她看到的万象有韵味。

台湾导演萧雅全眼中的这个她,名叫雷光夏,是位“音乐诗人”。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雷 光 夏

说“音乐诗人”,也许有些矫情了,但乐手、歌者、配乐师这些身份的确无法很好地形容她。

从词、曲、演唱、配乐到专辑制作,雷光夏能让你从音乐中窥见诗意的画面,从带有摧毁力的寓言故事里得到愈疗。

她是位优秀的音乐人,但她并不满足于制作只能触动听觉的音乐,她的音乐不仅像诗,也像电影。

实际上,雷光夏曾梦想着成为一名电影导演。而她的父亲雷骧,是作家、画家,也是纪录片导演。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雷光夏的父亲雷骧,生于上海,专注于写作、绘画和纪录片拍摄已逾50多年

孩童时代,雷光夏在电视上看到爸爸和杜叔叔(杜可风)、张叔叔(张照堂)一起拍摄的「映像之旅」。她一下就被影片中音乐与影像的奇妙结合吸引了。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映象之旅」是一档台湾纪实节目,旨在记录下真实的台湾,图为阮义忠在「映象之旅」中拍下的屏东县村民

对雷光夏来说,爸爸是个移动的美学资料馆。不过她后来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摄影机,而是拿起了吉他。她说这是因为自己对影像没有特别的天分,我却觉得她只是发现自己更擅长用音乐制造影像。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少女时期的雷光夏,手握吉他

1994年,雷光夏帮父亲的系列纪录片《作家身影》制作配乐。生于1968年的她,第一次涉足影像配乐时已经27岁了。

在此之前,她还想过要当一名记者,揭露社会不公,但在淡江大学传播系里,她发现学校传授的信息转化方式,承载不了她所追求的真实与价值。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雷光夏手举童年旧照

与其转述,为何不去做一名创作者呢?雷光夏还是回到了音乐的怀抱,父亲雷骧也给了她很多帮助。

“他(父亲)会用精准的语言说出需求,也会把我的音乐用在适合的地方,因此我做配乐的开始是受到他很大的包容及启发的。”

不仅如此,雷光夏的第一台电子合成器和四轨录音机也是雷骧专门托人从香港买给她的。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今年6月,雷光夏与导演张大磊畅谈电影音乐

(左起:乐评人陈德政、张大磊、雷光夏)

雷光夏真正开始作为音乐人而出名,是在1996年。她的《老夏天》出现在了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中。

天的尽头是海

潮水覆盖双眼

记忆 留下微弱的声音

……

操场尽头是一片令人眩惑的金黄海洋

只要用力挥动双臂 也许 就能在市街的上空

漂浮起来

受到同为台湾音乐人的林强引荐,雷光夏带着音乐步入南国里蓝色水钟的特写镜头。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南国,再见南国》原声碟(1996,魔岩唱片)

在她的吟唱声中,玻璃后的小高和阿瑛半裸着,抽着大麻。小高说,“我喜欢做些没有预期的,给我一点时间。”

然后,他们和我们,都漂浮起来。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1997年《南国再见,南国》被《电影手册》评选为十大佳片之一

凭着让人双脚离地的天赋,雷光夏又为南国献上了《小镇的海》。两年后,她还为侯孝贤的《海上花》创作了同名主题曲。

2010年,她再次出现在侯孝贤监制的电影,《第36个故事》中。这次,雷光夏和音乐人侯志坚组成bit sound(雷猴乐团),承包了影片的配乐。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第36个故事》讲述了开咖啡店的两个女孩与客人的奇妙故事,女孩在一系列可爱的小插曲中也发生了改变

雷光夏和候志坚期待制作一张跳脱“电影原声带”传统概念的音乐专辑。所以从电影开拍时起,他们就不只是为场景设计音乐,而是想尝试一种「多元合作」的概念。

最终,在《第36个故事》的“原声带”里,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曾出现在电影中。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Bit sound与《第36个故事》合作出的专辑《她的改变》,主题曲《第36个故事》获得了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有趣的是,bit sound在电影上映后也没有宣告解散,还在台湾展开了巡演。首演时,雷光夏告诉观众,他们可以在乐队演奏的时候,依次讲出自己觉得最有价值的事情。

音乐就这样走出了电影院,成为了听者生活的配乐。它由耳朵进入,抵达心灵。我想,在那次互动中,一定有更多人漂浮了起来。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bit sound全体成员

对雷光夏而言,音乐是她从外太空带来的礼物。

她总希望朋友们相信她不是地球人。

她说她可以让你的抽屉一打开,就装满了钻石,但可惜她上太空船时忘了把物质转换仪带上。所以我们只能听她的音乐,寻找来自宇宙的讯息。

实际上,外星人雷光夏看上去真的很普通。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获奖后站在聚光灯下的雷光夏,恬静中带着羞涩

“最佳作词人”、“最佳制作人”、“电影配乐师”……一系列的奖项和名头并没有改变她的平淡。

生活中,她喜欢随手拍一些照片,再配上文字,发在社交网络上。这些照片很简单,不讲究寓意,只是兴致所至的记录。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去北京演出时,在胡同里偶遇的两只京巴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撒娇的小狗

这样的她,会让我想起《寻羊冒险记》中相貌平平的女主角。她只要撩起头发,露出那对弧度完美的耳朵,就能散发出如梦似幻的独特气质。

雷光夏只要奏起音乐,就能传递出相似的魔力。她自由地漂浮在古典与民谣之间,尝试着各种介入、改变或重建声音的实验。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雷光夏的现场演出结合影像、乐团演奏,带有故事性与画面感

即便站在舞台中心,她也不会强调自己的存在。而在台下,她更少有动向传出,几乎就像消失了一般。有媒体甚至因此戏称她为“非职业歌手”。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舞台上纯棉质感的雷光夏

回首雷光夏走过的音乐路,我想很多“职业音乐人”也未必有她对音乐的一半执着。

20世纪初,靠做电台主持和去女巫店驻唱,她熬过了台湾独立音乐的起步期,不至于断粮;

1995年,她花三天时间把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作品录成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我叫雷光夏》;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雷光夏的首张专辑

2006年,为了使《黑暗之光》的后期制作尽善尽美,她特意飞去了遥远的维也纳;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黑暗之光》是雷光夏的第五张专辑

22年的低调音乐旅程中,雷光夏保持着每四年一张专辑的稳健。她的音乐不多,但每一首都有足够的厚度和质量。

只可惜,时下各种音乐收听、下载渠道让人越来越不在乎唱片了。我们可以用App轻松制作出自己的歌单,拼贴出自己的音乐。

我不知道,像雷光夏这样,坚守唱片制作和概念的完整性,到底还有多少意义?

舞台上认真念诵的雷光夏,像个老师

我想起几年前初听雷光夏的感觉。

那时候,因为友人的推荐,我透过她的声音,第一次听见海浪的温柔隽永。

后来很多个夜晚的持续聆听,使雷光夏的声音与我身处的现实生活捆绑在一起。她是我记忆的背景音,也是我的记忆。

上月18日,雷光夏在新浪微博上告知大家,自己又开始做电影音乐了,作品将在下半年发布。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看着仍旧自然真诚的雷光夏,我想我大概可以确信,她所做的,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雷光夏说的是关于生命的故事,那不属于时间老人的管辖范围。她既超前又念旧,既提问又回答。

透过那温柔的女声,你会像她预言的那样,听到来自外太空的线索。

她的歌声有种抚慰人心的力量,静美得只想据为己有

雷 光 夏,欢 迎 来 地 球

文:逍逍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