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懷梆的文武場面。“場面”,顧名思義,大概因為伴奏的樂手位居前臺而得名。早期懷梆的“文武場面”伴奏大部分坐在前臺的兩側。操琴(拉胡琴)、吹笛子叫“文場”,也有叫“軟場面”、“樂器手”的,敲鑼打鼓者均稱“武場”,即“打家活”、“硬樂隊”等。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兼拉場的打梆子可以前後臺流動,隨著戲曲音樂體制的變革,至五十年代以來,懷梆由一鼓二鑼三絃手已發展增加到二十餘人的中型樂隊體制。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光桿牡丹是不會令人欣賞的。過去懷慶府的老觀眾常以“唱得好、拉得好、打得好”簡單樸素的語言來評價懷梆演出的伴奏技巧。這說明,演唱與伴奏是整個演出中頭等重要的事。唱得不好,伴奏得亂七八糟,劇情的內容如何生動,表演得怎樣出色,也是無濟於事的。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近四十年來,懷梆伴奏中,除沿用原有的樂器即:大弦“尖弦”、“胡胡”(板胡)、“尖音號”、月琴、“懷二胡”、笛子、笙、三絃、嗩吶、鼓板、大鑼、小鑼、(二鑼)、小叫歌(狗)、鐃鈸、小手鑔、大堂鼓、小戰鼓外,又增添了“大翁子”(此樂器早改用大提琴了)、中二胡、揚琴、琵琶、大三絃、拐頭胡(民二胡)、水鑼、吊鑔、定音鼓(八十年代又加用架子鼓)、碰鐘、方木魚等。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並吸收了一些較為適用的西洋管絃樂器。按其樂器的性能分為“文場”和“武場”兩大組。“文場”組合中包括有大弦、板胡、二胡為主的絃樂器;有月琴、琵琶大三絃為主的彈撥樂器及笛子、嗩吶、笙等吹管樂器。“武”場組合中包括:鞭鼓、堂鼓、大鑼、二鑼、手鑔、伴奏組。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效果組有:水鑼、吊鑔、碰鐘、木魚、小叫狗、大伴奏方法是:按照劇情人物性格、板式、唱詞的需要,有時“託碗鑔等。腔保調”,有時“滿腔滿跟”或唱白並舉,或獨自清唱,盡情抒發。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待感情最集中的瞬間,伴奏陡然烘托,以造成整個情緒上的高潮。總之,樂隊伴奏有簡有繁,繁簡交錯,以高就低,以低就高,或高低相應上連下帶,下帶上連,或上下結合等伴奏手法,使樂隊與演員、主弦與其他樂器達到水乳相融烘雲托月的效果。

懷梆的文場多固定在上場門一角,武場則位於下場門前側

懷梆文場除伴奏唱腔外,還要演奏多種氣氛的音樂曲牌,為演員的舞蹈、表演配樂。如遇悲傷低沉氣氛的,多用二胡、中胡、大提等樂器加以表現;歡快喜悅情緒的,則以彈拔笛子、笙為主;氣勢雄偉、宏大的場面,必由管絃樂齊奏,才能得到預期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