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宰相诗人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却不被今人所知

张九龄,唐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被称为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将张九龄贬为荆州刺史。在荆州刺史任上,张九龄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表明心迹,作《感遇十二首》。其中第四首中诗人以孤鸿自比,以双翠鸟喻李林甫牛仙客等奸臣,隐寓了对自己的身世感概。这首诗虽然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但今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也许其光环被第一首(兰叶春葳蕤)和《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两首诗掩盖了,但其艺术性并不输于二者。

著名宰相诗人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却不被今人所知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的大意是: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正栖息于华美的三珠树。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就没有猎人的金弹丸带来的恐惧?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些弋者将何处追求我的居处?

著名宰相诗人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却不被今人所知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这首诗暗寓了诗人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首句“孤鸿海上来”,诗人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城潢,池塘,护城河。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

著名宰相诗人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却不被今人所知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颔联“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写这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虽然他们如此气焰嚣张,但诗人却看到了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可能的结局,于是在下面两联中提出了善意的劝告:“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著名宰相诗人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却不被今人所知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张九龄的预言,往往都得以实现。他曾上奏唐玄宗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唐玄宗未听劝谏,终招祸患。这里他对于“双翠鸟”的忠告,后来也得到了应验。诗人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妄想猎取它,可是不知到何处去猎取它。“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

著名宰相诗人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却不被今人所知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