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孩子們,將何去何從?未來在哪裡,希望在何方

農村的孩子們,將何去何從?未來在哪裡,希望在何方

今天聽到了一個美國教授羅斯高的演講,題目是《63%的農村孩子沒上過高中,中國的未來何去何從》,看到數字後觸目驚心,結論讓人痛心疾首,然而一己之力,並不能改變什麼。那些騰昇在心中的想法,不吐不快!

01

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我一路讀到碩士,還曾考慮要不要再讀博士的時候,小學同學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在我學校附近做零工。

小學時的同學還能一起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同村的只有幾個人一起上學了。

那年去上大學,村裡只有我們幾個人去上大學。

研究生後就只有我們家有了,目前整個村裡也只有我們家一個博士。

63%相當認同,卻是一個痛心的數字。

02

63%的孩子不能上高中,問題從初中甚至是0-3歲嬰幼兒階段問題就已經出現了。

研究顯示到了初中階段,因為營養問題貧血、體內有寄生蟲、近視等問題,造成孩子成績不理想。研究中實驗人員給孩子補充營養,發打蟲藥,發近視眼鏡,孩子的成績確實有所提高。

在農村,這些問題家長很少在意,只要吃飽穿暖,教育有老師教。

研究顯示0-3歲嬰幼兒階段,農村孩子的認知水平偏低。

0-3歲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研究中談及1000天假設。"1000天假設"非常簡單——我們的腦子,我們的認知,我們的IQ,90%是0到3歲的發育決定的。3歲之後有很多其他能力的發展,你的非IQ能力會發揮出來。但是到了3歲,基本上我們的腦子已經定型了,不能再提高,或者說很難再提高了。

事實上0-3歲階段農村基本上沒有任何家庭教育。大部分農村家長都錯過了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很愛孩子,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玩,怎麼跟孩子交流,他們不會去讀書給小孩子聽,認為小屁孩什麼也不懂。

農村的孩子們,將何去何從?未來在哪裡,希望在何方

03

離我小學畢業十幾年了,我小學同學孩子已經上小學了。看看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他們做了什麼?

"你對自己的孩子,在學業上有什麼期待?"

"我當然希望他能上大學啦,但是誰知道學好學不好呢?"

"他們剛上小學和幼兒園,你怎麼確定他們會學不好呢"

"不知道,反正學不好初中畢業就出來打工吧,到時候還要娶媳婦,我們現在掙錢不都是為了以後他取媳婦嗎,你看第一棟樓房我已經蓋好了,現在掙錢攢著,為老二蓋樓房"

"那他們結婚了,你幹啥呢"

"我給他們帶孩子啊,讓他們出來打工掙錢"

"那給你現在的日子又什麼區別呢(現在也是自己出來打工,爺爺奶奶在農村帶孩子)"

"…………"

我迎來的是沉默,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沉默。

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知識,脫離農村,上大學讀博士,很愛自己的孩子,給孩子買書,買文具,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教育培養孩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這類父母還算是有覺悟的父母,多多少少還可以影響孩子。還有一些孩子,爸爸媽媽出去打工,把孩子放家有爺爺奶奶帶大的。

孩子認知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個好的母親,一個真正陪伴孩子的母親,用心教育孩子的母親,有長遠目光的母親。看看現在部分迫於生計出來打工,完全無陪伴;在家陪伴孩子成長的,又有多少能每天給孩子讀書,帶孩子去書店的,給孩子以應有的教育。

04

那些掙扎著的,不服氣的孩子,勇敢的創出了一條血路,在艱難的環境中,倔強的堅持讀書,認為知識能改變命運,終於通過讀書的形式留在了大城市,生活也許很艱難,到那時在他的農村夥伴中,他們用另一種方式拼殺出了一條血路,讓自己的後代,有可能不再重複貧窮的命運。

可是再來問問這些拼出來的孩子們,那些深紮在內心的農村孩子的自卑和內向,卻像一條永不癒合的刀疤一樣,被藏在內心的深處。想超越自我,卻經常在自卑的泥潭裡掙扎,他們從農村出來,一路向前,只有學習,不會琴棋書畫的任何一種,創出的這條血路,其中的艱辛與坎坷,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農村的孩子們,將何去何從?未來在哪裡,希望在何方

所以,農村的孩子們,將何去何從?

備註:此文系轉載。看完後心有感觸,與大家分享。如有不便,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