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房有車會衆籌,窮人不要羨慕嫉妒恨

我有房有车会众筹,穷人不要羡慕嫉妒恨

(01)

廣西有位媽媽,在平臺上呼救:

女兒20歲,讀大二,忽然間病毒感染,高燒不退,醫院幾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住進ICU,前期治療費用至少30萬。急得爸爸媽媽夜夜失眠。

可憐的媽媽悲聲呼籲:讓她繼續活下去吧,她還那麼年輕。

善良網友落淚了,有錢的多幫點,沒錢的少打點,很快湊了25萬。

幾天後,好消息傳來,女孩兒平安出院,回家靜養。

這是事件的第一個階段——然後反轉來了。

(02)

有人爆料:

這個家庭並不缺錢,堪稱富足,(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擁有米粉店三家,奧迪牌私家車,以及多套房產。

……真的假的?

網友炸了,詰詢此事。

不料想,得網友資助而病癒的女孩兒,在網絡上與眾網友唇槍舌劍,罵成一團。

我家開什麼車,關你什麼事?你就是嫉妒?我媽能掙錢關你什麼事兒?老子家裡住的房就算幾百萬關你什麼事?你給了多少錢我還你,我不缺你這個傻缺的錢……可以理解你的羨慕嫉妒恨,能炫的我儘量不會讓你失望!

哎……這丫頭身體恢復的不錯。

這是事件第二個階段。

(03)

事情的第三個階段:

女孩兒後悔,希望大家給她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女孩兒媽媽表示,將變賣家產,退回善款。

——罵人是要花錢的!

然後進入第四個階段:

(04)

據女孩兒父親稱:他和妻子已離婚5年,前妻的確有車有房,但都是貸款買的。

前妻並非多套房。只有一套商品房,10年前買的,目前貸款仍未還清。而她的米粉店鋪面房租,每月就是兩萬元,現在還欠著房東的房租。

不像網上所言那麼誇張。

父親生意失敗,沒車沒房孤身一人,女兒生病住院時,他和前妻確實拿不出錢來,還是病友建議他們發起網上籌款的。

至於孩子和網友們對罵,這個……都怪父母未教育好,請大家原諒孩子年輕,再給她一次機會吧。

總之會退錢,息止網上議論。

(05)

心疼的不是錢。

——而是錯付的善心。

之所以橫起爭議,是因為此事涉及一個極簡單而極深奧的問題:

——善行的本質是什麼?

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要發揚愛心,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

只有想清楚這個問題,才能避免事件對我們認知的傷害。

(06)

好多年前,報紙上有條海外軼聞。

法國有個高尚社區,居民都是體面尊榮人士。

社區門口,常年有個乞丐蹲點,穿得破破爛爛,晃動著一隻嘩嘩亂響的破茶缸。進進出出的居民,(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每天往乞丐的破茶缸裡丟枚硬幣,感覺自己好善良。

可忽然有天,社區物業加強管理,把乞丐趕走了。

起初居民們還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過了段時間,漸漸感覺不對了。

心裡總是七上八下,六神無主,似乎生活中少了些什麼。

少了什麼呢?

大家去問牧師。

牧師說:你們的內心,少了安寧。

此前,你們每天丟給乞丐一枚銅板,給出的雖少,但內心滿足感爆棚,似乎做了天大的善事。你們以為善行是在幫助別人,實際是在幫助自己,幫助你們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然感。可一旦你們開始吝嗇自己的善行,內心就會陷入不安,良知就悄悄的提醒你們。

原來如此。

居民們恍然大悟。

看來……我們還是要幫助別人。

這就是善行的第一個要義:

善行不只是幫助別人,更多的是幫助我們自己。

(07)

善行的第二個要義: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有個窮人在哭訴,說妻子孩子病重。路過的慈善家聽到,忍不住流下同情的淚,慷慨解囊。

窮人走後,有人告訴慈善家:你上當了,剛才那個人是騙子,他的妻子孩子,根本就沒病。

慈善家聽了大喜:真的嗎?這真是太好了。

……咦,你被人騙了,怎麼還高興成這模樣?

慈善人士回答:我寧願再損失點錢,也不希望聽到一位母親和孩子,正處於飢寒之中。

(08)

善行的第三個要義:門檻宜低不宜高。

時常有人抱怨,說網絡籌款門檻太低,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希望能夠嚴格把關,篩選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燃鵝,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恰恰面臨著信息貧困的窘狀。

所謂貧困,首先是信息貧困,根本不知道求救的途徑。如果刻意提高善行門檻,就會適得其反,把他們推入更無望的深淵。

對善良最大的戕害,莫過於刻薄主義者,他們設置高到怕人的門檻,層層把關,道道設卡,花費巨資經年累月審核你的需求,等到他們認為你蠻符合求助標準時,只怕求助者的骨頭都爛了。

救急如救火,宜速不宜遲。真正的善行,必然面對一個混亂的現實。

(09)

善行的第四個要義:相比於錢,困境中人更需要是關愛與自尊。

有個朋友去小賣鋪,見一流浪漢,正在街頭翻掏垃圾桶,尋找食物果腹。

他正想給流浪漢掏點錢,忽見小賣鋪的老闆娘,悄悄躲在流浪漢身後,將十元錢扔在地下,轉身迅速走開。

流浪漢突然見到地上的錢,頓時滿臉幸運符,抓起錢衝向小賣鋪。

目睹此事的朋友大受震憾,才明白什麼叫善行無跡,什麼叫顧及對方的自尊。從此他成為這家小賣鋪的忠實顧客。

(10)

善行的第五個要義:做聖母,別做聖母婊。

……呃,什麼叫聖母?什麼又叫聖母婊?

一個老人上了公交車,摸摸兜,發現老年卡忘帶了。就對司機說:我公交卡沒帶,讓我上車好咯?

司機:抱歉,按規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須投幣。

幾名乘客聽到,頓時怒了:喂,你這人怎麼這麼不通情理?人家都說了忘帶老年卡了,你怎麼還刁難人家?

司機:公交公司的規定,又不是我制定的。我不能違背,只能執行。你們既然這麼好心腸,要不然替這位老人家把車錢付了吧。

正義乘客急忙後退:……憑什麼讓我們替他付錢?

司機冷笑,自己掏出錢來,替老人投幣。然後說道:

聖母,就是身體力行,幫助別人的人。

聖母婊,就是口惠而實不至,慷他人之慨、對他人有無限道德要求的人。

(11)

善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善行?

總結前文,不過五點:

一是善行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二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三是門檻不要太高,讓信息貧困者也能獲得幫助。

四是相比於錢,困境中人更需要的是關愛與尊嚴。

五是做善念的踐行者,不做慷他人之慨的口頭派。

——在這五點的基礎之上,再來看廣西那位求助媽媽,或許你會有新的想法。

我們討厭詐捐,但更害怕我們的心,因此變得冷寒。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真誠希望每一位遭遇困境的人,都能在這個資訊發達時代,獲得他們最急需的信息與救助。

真心希望,善行門檻再低些。不要讓困境中的人,非要在變賣一切家產、喪失在這世界上的存活依據,陷入到信息死地之時,才有資格獲得救助。

(12)

善良是人類的天性。

善行義舉,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心尚未冰冷,仍然會被這個世界所打動,仍會在悲劇面前落淚。讓我們知道,自己良知未泯,善念長存。

只有一顆溫暖、良善的心,才能讓我們時刻關注蒼生,關注歡樂與苦難。才會讓我們的心打開,接納這個世界,更容易的融入這個世界。

失去善良,我們就會變得尖酸、刻薄,自私而麻木,失去人類的正常情感。就會讓我們與世界格格不入,就會把自己囚於心獄,形同放逐。

一善之念,萬山迴響。

陽明先生說,知善知惡是良知。什麼叫良知?不是言及善,就是善。所謂的善,若不能讓困境者獲得尊嚴,讓後來者更容易得到幫助,這種善就很可疑。善與惡之間的轉寰,相差毫釐,謬之千里。世間多少傷心事,(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不是打著善行的旗號?所以陽明先生又說,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就是窮究事物內在的規律道理,而不可情緒化,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固執,不可主觀,不可虛妄,不可太自我。永遠要牢記善行的基本法則: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讓對方平安、快樂。讓更多的人,匯入到善的洪流之中,浩浩蕩蕩,橫無際涯,這個世界才會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充滿希望與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