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与放松的冲突——百字西方哲学史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把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分为两派,计划经济派(如晁错、贾谊、董仲舒)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派(如司马迁)。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则把历史上的哲学归为希望加强约束的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


约束与放松的冲突——百字西方哲学史


在西方宗教改革后,西方人的思想从宗教权威下解放出来。真理不需要权威来肯定,只需要内心的思想来肯定。于是在政治上出现了无政府主义,在思想上出现了主观主义。近代哲学的师祖笛卡尔认为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思想是可靠的,外在世界是由此而推出来的。经过贝克莱和康德,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是“自我的流溢”。再洗礼派屏弃一切法律,最终得出了它们所谓的“共产主义”和两性杂交的结论。后来演变成贵格会。

但强调个人良心的无政府主义的新教徒依然接受道德和风俗的约束。

十八世纪的“感性”的崇拜破坏了这种平衡。“好的东西并不是因为符合道德,而是能催生激情”。会煽情的英雄受到尼采和卡莱尔的推崇,拜伦则推崇激情。艺术上产生了浪漫主义。

对不健康的主观主义的修正的结果,产生了洛克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自由主义者洛克企图把政府和个人限定在各自的领域。霍布斯、卢梭、黑格尔的国家威权主义在实践中产生了克伦威尔、拿破仑和近代的德国。共产主义则不好界定,但实践上看倾向于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