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有料」基建大開發下的債務隱患

臨近7月末,市場中基建品種走勢搶眼,似乎下半年基建投資步伐或會加快已成為共識。而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速度將加快。

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1至6月全國累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4109億元。其中,一般債券10436億元,專項債券3673億元。7月份地方債發行總額也將達到7590.64億元,按照機構預估,今年地方債發行總額將達到5.2萬億元左右,而前7個月至發行了2.2萬億元,這意味著年內剩餘5個月左右時間還有約3萬億元地方債將發行。從全年來看,今年地方債發行總額不會比2017年少,甚至要高出不少,之前發得慢,意味著積壓供給多,供給會非常集中在三、四季度,尤其是三季度。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違約潮正密集的大面積來臨。一旦政府或企業的償付能力如果不支持債務的持續擴張,債務就會呈現緊縮風險,債務的擴展帶有一定的龐氏騙局特徵,這時的債務擴張就較為危險。截止五月份,取消、推遲發行的各類債券累計已經達到304只,包括了公司債、企業債、中票、短融、超短融等各個類型,涉及金額多達1839億元。

我們先看一看地方債,地方政府債務除了來自銀行和發債的剛性負債,還有政府採購貨物、服務、工程,政府委託代建工程、以及PPP項目合同政府付費等基於商業合同的支付義務。我國政府債務為27.33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7%,不僅低於國際公認的政府債務負擔率60%的警戒線,且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平均水平,所以地方政府債務安全和風險控制狀況要遠優於西方國家。

其次,在瞭解下PPP概念。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公私合作模式,供水、供電、通信、軌道交通、公路基建等適合採用。2017年入庫的PPP項目中,有90%需要政府承擔付費或補助責任,使用者付費型PPP項目僅佔比10%,每增加一份支出,地方政府就增加一份壓力。當然目前市場上PPP項目的背後資金,除了社會資本方的企業和政府出資外,銀行其實才是最主要的出資方,這是一種典型的槓桿運作模式。

細剖一個PPP業務融資結構,一般來說其中20%為資本金,80%是銀行債權資金。然而,即便這20%資本金中,大部分也是來自銀行資管計劃或者信託計劃認購,以此獲得固定收益,本質還是債。也就是說,按此融資結構,社會資本方可以用很少的自有資金撬動項目,銀行則獲取兩份利差收益。傳統產業不良率高居不下的情況下,銀行抱政府大腿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就造成了中小型資本入主PPP項目的融資難度,資金供給不足,原有債券違約風險增加。

大興土木,搞大開發,大建設,尤其是一些投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建項目是一個積極的方向,但是在大規模舉債的過程中,違約風險將逐漸爆發,從最近幾個月債務違約情況的顯現,已經有了一定的苗頭,下半年將是一個重大的考驗期,因為一旦有城投或地產債務違約,將對整個經濟造成一定的打擊,基建投資由松轉緊也是有可能的,在二級市場中,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公司資產負債表是必讀的功課之一,專注主業,資產結構良好的企業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公司。

掃一掃免費診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