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過年為什麼必須要煎一條魚,就算不吃也要煎一條?

祈福2028


做一條魚的意思是,就是盼望來年,生活富餘美好的願望,希望年年有餘,幸福生活更上一層樓,小康社會定實現。





丁佔愛


我先說我在深圳過年的情況。

我愛人老家是廣西人,我是安徽人,但在深圳過年的話,每年都要買一條一斤左右一條魚,除夕那天煎好。當然取“處處有魚(餘)”吉慶之意。這個規矩是從我愛人廣西帶來的,深圳的本地人好像也有這樣的習俗。

因為深圳是移民城市,其他家庭若不是本地人,那就要看移民的人的老家風俗了。

比如我們老家安徽阜陽市的阜南,過年要賣一條大魚,要切成一段一段的,用澱份和雞蛋混在一起,加上配料,然後用油炸,過年的時候燴上一碗算是一道菜。

無論是煎也好,炸也好,都可以上供或者祭拜的。

在深圳,還有一個風俗,除夕那天要把連根的生菜、蒜苗、芹菜三者用一根紅繩綁在一起,放到供桌上,表示新年生生猛猛,有朝氣。


佛學漫話


這個問題在我們這裡成了一個習俗,從我記事起,我們從過小年起,小年那天,接祖先回家過年時,祭品中必須要有一條完整的魚,一是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三十吃年飯時也要一條完整的魚,這個魚直到團年甚至一直到正月十五,這其間必須保好完美。若要吃只能過了十五後再吃。當然這是以前的習俗,那時生活困苦,現在雖然吃年飯時,必須要有一條全魚,但只要祭拜祖先後,就可以吃了,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濟富裕了,隨時可以再去買一條魚來祭祀或吃。這就是我們這裡的風俗。


梅1903


這個別習俗,我在山上開民宿餐廳,每到過年過節村民都會到我店裡訂酒席,酒席菜與我店裡平時的菜品不太同。首先酒席有四個不變的菜:紅燒肉,紅燒魚(與煎魚一樣),雞湯,白豆腐,這三個菜只要是村民家辦酒必須有的。為什麼這三菜一湯必須有呢?我問過村民,村民說:紅燒肉代表紅紅火火,魚代表年年有餘,香蔥豆腐代表青青白白做人,雞湯就沒說什麼意思?總之各地方我酒席習俗不同,沒有為什麼,都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很多年青人已經不太瞭解自己家鄉的酒席習俗了。


胡餘膳坊


一些地方過年為什麼必須要煎一條魚,就算不吃也要煎一條魚?

年前,煎燒一條魚是取意:年年有魚(餘)。年年有魚,即是“年年有餘”的諧音。

煎的這條魚,一般選擇較大的一條魚。這條魚一般要在農曆臘月最後1天的除夕,煎好燒好。

“講究的人家”同豬肉、雞合稱三大件(肉類貢品)放在貢桌上祭祖。

一般人家都會在客廳(堂屋)餐桌上,放上一條紅燒魚。一家人圍做一起熱熱鬧鬧吃年夜飯時,這條魚始終是不吃的。因“魚”諧音“餘”,如果把“魚”吃了,家裡就沒有魚(餘)了。這條魚不但不吃,還會擺上幾天。在沒冰箱的年代,也下用擔心魚會擺壞了。畢竟過年時,天氣較冷,只要是擺不壞,人家都會多擺幾天。據說,有些地區風俗要擺過小年,才可食用。

魚,在中國傳統吉祥祈福中,最具代表性。在沒有電視機的年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會看到這樣一幅年畫:畫中湖塘中有蓮花和蓮藕,在塘邊有個白胖胖小孩,懷中抱著一條大魚。這條大魚大的要超過小孩的身體。這幅畫即取意為“蓮連有魚”。又代表著人們追求美好而富足生活,年年都是五穀順成,五穀豐登,有多餘的財富而大富大貴。

據相關書籍記載,唐宋以來,顯貴達官,為顯示自己富足,地位崇高,用黃金打造信符稱“魚符”,隨身佩戴,以明貴賤。同時也在喻意自已在官場“如魚得水”,呼風換雨。

“魚”與“餘”諧音,象徵:因“餘”而富有富足,因“餘”而無限拓展人的想象寓意,約定俗成。

所以“魚”通餘,即有象徵意,又有引伸意。用來表述和比喻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祈福和祝願,並心想事成。





沿流溯源


魚諧音餘,有魚即有餘。是一種心理暗示,圖個好意頭,寄於希望來年五穀豐登、年年有餘。還有地方,還在桌上擺上一盤雕刻的魚,這條魚不會沒有也不會被吃掉,這樣等於年年有魚了。不過這種諧音也有例外,並不是各地通用的,因為有些地區魚餘並不同音。比如我老家方言是魚牛同音的,連本地人也覺十分有趣。不過這不影響人們對美味魚的喜好,清蒸、紅燒樣樣皆可。



客語文字


地球有“三山六水一份田”一說,由於水域面積廣大,生活在水中的魚類特別多,所以魚就上了人類的餐桌。宴請賓朋,無魚不成席。清蒸、紅燒、水煮、煎炸……吃法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魚這個古老的物種,起源早於人類,不然“漁獵”一詞就無從談起。姜子牙渭水直鉤釣魚,范仲淹“但愛鱸魚美”,當代偉人毛澤東“又食武昌魚”,都是人類食魚的有名例證!

生日喜慶,逢年過節,肉嫩味鮮的魚自然成了人類的美味佳餚。大年三十,紅燒或油炸一條全魚,這條在餐桌上從三十擺到正月十五的全魚就叫做“燒紙魚”。

燒紙魚的做法其實很簡單:把一條魚洗淨,除去閃髒,用鹽醃上幾個小時,待入味後,油煎油炸,熟了就行。裝入盤中,無需任何佐料,擺到桌上就成了。

燒紙魚的吃法大有講究:平時只是招待客人的一種擺設,故每家每戶準備一條就行。客人來了,喝酒吃飯,只吃其它的菜,這條魚即使沒有菜吃也不會動。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主人家才會配以佐料,把這條魚下鍋重新烹飪,端到桌上把它吃掉,燒紙魚的歷史使命才正式完成!

至於燒紙魚的歷史成因己無從考察,究竟緣何而起而約定俗成?大概是出於“年年有餘(魚)”這個詞語罷!





清川流夢


一些地方過年為什麼要煎一條魚?可能不是一些地方,我估計在全國過年都會準備一條魚,或煎,或炒,或蒸,或煮,熱騰騰端上歺桌,先祭祖宗,圖個吉利,預兆年年有餘!

在我們那裡,不但要準備一條魚。而且這條魚都有講究——必須是有鱗片的魚,象鱅魚,鰱魚之類沒鱗的都不行,要草魚,鯉魚有鱗的才可以。這裡面也是諧音‘有能(鱗)有志(翅)’。

我們一般平時都喜歡奉承,圖個吉利。何況新年伊始?既是一盤好菜,又是美好祝願。何樂而不為呢!


山中醉翁


過年吃魚是圖個吉利彩頭,“年年有魚(餘)”嘛。據老輩人講,過去秦晉陝甘西部地區過去有些人家因遠離江河湖海無魚,過年時弄個木頭刻一條魚油煎後祭祖擺供,代替‘三牲',未知真假?


老墨樵


魚是“餘”的諧音,取個好兆,圖個吉利,年年有餘的意思。

就像家家戶戶門上的紅對聯,有老人總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做生意的總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糧倉上是“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

我們這裡也有這個風俗。魚是除夕就燒好的,告訴孩子暫時不要吃,過了大年初一才可開以動筷開碗。

但也一般是有點年紀才有這些講究,或者鄉下講究反而多些。年輕人就沒這麼多忌諱了。而且現在春節三姑六舅請客,都事先預約在酒店裡。魚這道菜,肯定會有的,但不可能原封不動吧。

我估計這些習俗,就像舞獅子呀跳龍燈之類,很多傳統節目一樣,若干年後,只是書裡的記載,現實裡將杳無黃鶴,蹤跡不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