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北方人方言那麼少,南方方言那麼多?

熱血網友李好漢


關於北方方言少,南方方言多的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華夏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幹。那麼華夏民族的語言也就構成了漢語的基礎,所以,漢語很早就形成了統一的語言。由於漢民族在北方分佈較廣,所以,漢語居於主導地位,方言當然就少了。而南方在古代人口較少,民族眾多、居住又分散。不能形成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語言,各說各話,這是造成南方方言多的早期原因。

第二、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大多定都在北方。所以,官話肯定要用北方方言作基礎。這又在原來的語言基礎上,進一步將北方語言統一起來。由於古代人口的流動性差,所以,官話也輻射不到南方,這也是造成南方方言多的一個原因。

第三、古代的戰爭大都發生在北方,戰敗的少數民族都被漢族融合,造成少數民族語言的消失,這也是北方方言少的一個原因。漢族融合了少數民族,語言也一定會摻入少數民族原素。因為漢人是主體民族,摻入少數民族原素只能引起發音的差異,語言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並不會被破壞。就像每個省的口音都不一樣,但還可以互相聽得懂。南方則不然,遷去南方的都是漢人,好多還是舉族南渡。這種整體搬遷,為他們保留原來的語言提供了可能。同時,漢人的文化要比南方的少數民族先進。所以,漢人是不肯同蠻、夷通婚的。這樣一來,在南方少數民族眾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客家人。而且,客家人也不全是同一朝代南遷的,每個朝代的發音又不同。經過幾百年與故鄉的隔絕,他們故鄉的語言發展了,而他們的語言還停留在南遷時的階段。於是,他們跟故鄉的人說話完全不同,與本地人說話也不同,完全變成了另一種語言。這也是南方方言眾多的另一個原因。


孤獨不孤單在抽菸


前言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相同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字音。

而國外很多表音文字,哪怕有不同方言,也可以互相聽懂。無非是存在各地不同的俚語,無非是各地口音不同。

而漢語不僅僅各地有不同的口音,有不同的俚語。基於漢字只表意不表音的問題。日本、朝韓、越南等國都曾經完整使用漢字(而這幾國,因漢字的關係改變的口語微乎其微,只限部分藉詞)。所以,漢語各地方言之間,存在無法互通的情況。在歐美各國等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只要語言無法互通就是兩種語言。而在中國,只要同樣都使用漢字,哪怕方言口語的語法上不同,哪怕無法互通,也都屬於漢語。

所以,迴歸正題。

題主的問題,我認同一半,也否定一半。以互通性上,確實是南方更不互通,北方互通性好,所以大方言種類北少南多。但細分之下,北方同樣每個城市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方言,無非是和周邊地區區別不大,但也都是不同方言。而且因為互通性好,不會存在六南方言區某些地方那樣的隔縣不互通的情況。所以,小方言方面北方並不少。

以下,題外話。(只在乎題主問題的可以忽略以下部分)

如果以漢語方言之間的互通性來說,中國分八大方言是毫無問題的。官話方言、晉語、吳語、贛語、客家話、閩南語、粵語、湘語。其中除了晉語和官話在北方以外,其他六南方言,不是在單純的在地理上的南方(雲貴川也是南方,但都是西南官話,屬於官話方言),而是長江以南。長江中下游的長江是官話方言和六南方言的天然分界線。

如果只把互相無法通話的語言分出八個來。確實長江以南就是多。因為這裡是傳統的百越領地。

早在戰國時期,華夏還未吞併嶺南的時候,孟子《滕文公 上》裡,孟子批駁楚國隨地人許行時,就很突兀的加了一句“南蠻鴃舌”(前後文都是以社會分工來批判全民務農的)。這四個字和前後文關係都不搭,應該就是直指古代的隨州(楚國隨地/古隨國)方言,很難聽懂。

這還是楚國的“荊蠻”,也就是長江中游附近,百越呢?

中唐時期,河南人韓愈被髮配嶺南做縣令,在廣東陽山縣就留下這樣的句子——“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說明什麼?粵語無法和中原官話互通。秦始皇的書同文,只讓嶺南學會了漢字,就像日本、 朝鮮、 越南那樣。但口語上改變的並不多,所以一開始韓愈剛到的時候,只能通過寫字和當地人交流。所以,當他碰到一個通官話的書生歐冊的時候,很是高興,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所以,寫下此文《贈歐冊 序》。

而很多粵語吹都無法反駁這個時間點,也就是唐朝中期。因為很多粵吹吹粵語,都是基於秦始皇並嶺南的五十萬秦軍這裡的。如果唐朝中期官話和粵語不能互通。那唐朝之後的一千來年,這個狀態就幾乎未變。而唐朝之前的一千來年,這個狀態,也改變甚微。因為只是日韓越那樣的學會漢字和使用漢語藉詞的過程。

而秦始皇並嶺南,並不是五十萬秦軍摧枯拉朽。(北方軍隊打到熱帶都面臨很多困難。中國曆代疆域僅僅到兩廣雲南一線就是這個原因。)而是前後分兩個階段。第一次無法順利拿下之後,第二次又做的增兵。前後共出兵五十萬罷了。

而且,秦並嶺南,有出兵人數的記載,而並沒有遷徙移民的記載,更沒有屠光百越原住民的記載。所以趙佗的南越國只是以秦軍為核心建立的,並沒有北方移民為基礎,而是以當地百越原住民為基礎。而且缺乏北方遷徙過來的婦女,所以哪怕他趙佗的後兩代,也有娶越女為正妃的記載。而趙佗的和輯百越,任用越人首領為相,足夠說明秦漢以來,嶺南的原住民比移民要多。

而沒有上到皇帝,文官階層,下到平民和販夫走卒的大遷徙。是很難根本性改變某地方言的。

衣冠南渡?呵呵。衣冠南渡最主要的被遷徙地是南京和杭州。如今南京是江淮官話。而杭州受南宋150年曆史的影響,因為是從皇帝到平民,包含整個社會結構的大遷徙。所以,杭州話和周邊吳語區存在較大區別,形成杭州城區大小的方言島。杭州話又被叫做江南官話。而這一點,也足夠否定元清顛覆漢語的謬論了,杭州話的官話特點,這個歷史起碼有八九百年了。

包括歷史上多次衣冠南渡,不管是東晉和南朝,還是唐宋之間的南唐。中原正統一旦無法在陝西和河南立足,主要的遷都之地就是南京。哪怕全盤被動亡國之危馬上到來的南朝陳,都城也是南京。所以,南京屬於江淮官話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歷史上多次的衣冠南渡。

而除了這幾次最知名的衣冠南渡以外,歷史上遷徙到嶺南地區的移民,也確實存在。但沒有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的整個社會體系的大遷徙,如果只是分批次,只是以家庭家族為結構的遷徙。那方言更多的只能入鄉隨俗。比如,明初洪洞移民,山西地少人多,華北其他省份缺少農民,而山西的晉語並未改變京冀魯豫等省的方言。比如,清末民初的闖關東,大量山東移民,也並未顛覆東北話,東北話從口音到俚語和山東話都存在不少區別。再比如,湖廣填四川。湖廣是當今的湖南湖北,湖北和四川到都屬西南官話,但沒區別嗎?重慶話和成都話的都有區別更別說湖北話了,而湖南的湘語,和湖廣地區的少數贛語,遷徙到四川了嗎?哪怕有也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微乎其微。

所謂的鄉音難改,不過三代。看看北京的二代三代們,哪個不是一口的京片子?186後代還有一口湖南話的嗎?286後代還有一口四川話的嗎?方言是必然入鄉隨俗的(除非完整社會結構的大遷徙)。

再者,追加幾點。

追加一,以分子人類學角度解釋方言等問題。

比如,中國的主體基因是O3,中國各省漢族的O3比例,都在60%上下。而O3基因屬於一種在黃河中下游崛起的基因,也就是締造華夏文明的主體基因。而中國其他55個民族中,絕大部分也存在30-50%的O3基因,比如滿族有近50%的O3基因,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滿清入關的時候,滿八旗(不是漢八旗)裡也有73%的漢人。這就導致了當今滿族人沒有幾個人會滿語。因為他們只是祖上融入進滿族的漢人,他們祖上就不講滿語,當今的滿族人不會滿語,有啥好奇怪的呢?奇怪的只能是某些人偏執的認為滿語顛覆了漢語。要滿清有這麼大本事能改變中華四分之三領土的方言,那剩下的六南地區為何改變不了?不可能的。在朝廷連平民死活都未必關心的年代,誰會管老百姓用什麼方言說話?能管的了官員就不錯了。

繼續談基因。而O3基因,崛起的歷史並不比華夏的歷史(信史+半信史+傳說史)長多少,O3崛起的歷史,以姓氏,尤其是母系姓(比如炎黃時期就已經是父系社會,而上古八大姓 這些代表母系血緣的姓的出現要早更多)的出現來推斷,估計6000來年。而O系基因進入中國並遍及中國的歷史則有4-2萬年。其中,雖然O3基因在各省漢人中都高比例存在,而嶺南地區的漢族中,尤其是東南沿海有比北方更高比例的O1和O2a,這兩種基因在華北等北方地區都遠遠小於六南方言區。所以,這兩個基因主要就是百越民族的後代。是百越融入漢族的鐵證。而秦並嶺南之前,百越民族並未統一。所以以漢字為基礎,漢語融合六南方言的過程,融入了相當多當地不同百越民族的口語,導致了六南方言無法和官話互通,六南方言之間不能互通,甚至閩南語內部還有隔縣不互通的情況。福建山多,秦並嶺南之前,福建連邦國都沒有,分很多小部族,口語的雜亂和種類多就難免了。

追加二,以姓氏的角度談移民。

很多X語吹,支撐自己觀點的論調就是北方戰亂多,多次南遷之後,南方繼承了古漢語,北方被胡語顛覆。前面我雖然並未直接反駁,但多處提及的內容,也足以反駁了。比如,幾次完整社會結構的衣冠南渡,被遷徙地主要是南京和杭州。南京,江淮官話。杭州,江南官話。再比如,中國各省漢族O3基因都在60%左右(區別無非是南方某省50%多點,中原多個省份接近70%罷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都未顛覆漢族在北方的人口比例。哪怕元朝也不能,尤其是元滅宋的戰爭幾乎都在長江以南,六南方言都未顛覆,會有能力顛覆北方?只能是X語吹的夢!

而除了分子人類學,姓氏也是一個鐵證。足以證明南遷雖然批次不少,但始終是少部分,大部分漢人還是在原籍。比如,主要為孔子後裔的孔姓,北宋時期山東孔姓,佔全國孔姓的63%,當今當然少了,當今山東孔姓佔全國孔姓的61%!(更別說北宋領土之外,誰說沒孔子後人了?)比如,姓氏誕生地為魯國的魯姓。當今魯姓人口在山東和安徽兩地的佔全國的40%!而主要出自呂國和齊國(齊國開國國君呂尚姜子牙,祖上是呂國人,姜姓呂氏)的呂姓,主要還在呂國舊地南陽以及齊國都城淄博附近。所以,我從不否認漢人南遷,只是麻煩某些X吹,別認為北方漢人某個朝代死光了和走光了。不可能的,因為戰爭的目的,並不是屠殺,而是統治和奴役原住民。

所以,追加三。談戰爭對人口的影響。

元清滅宋明,並未讓中國從農耕文明變成遊牧文化。勝利者更願意做地主,而並不想下地種田。尤其是元清兩代,蒙古人和滿族人,作為少數民族,作為勝利者,也作為統治階級的主要構成部分,在戰爭的時候,會有殺人立威,但屠光某地原住民,有什麼好處呢?自己去種田嗎?把農田荒廢了,改成牧場放羊嗎?沒有!且不說滿清從滿族構成到文化,高度漢化。就說不怎麼漢化的蒙元。一樣延續了隋唐以來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一樣延續了隋唐以來選官制度,科舉制。所以,也一樣延續了對儒家的推崇,孔家嫡系自漢朝以來一直是侯爵。自北宋以來,一直是公爵(衍聖公)。元清兩代也如此。而且,像忽必烈這樣求賢若渴的人,連死硬如文天祥這樣的人,都一度想要啟用。會濫殺無辜嗎?所以,多角度分析,忽必烈的元朝都不可能顛覆漢人在中國的人口比例。就更不可能改變漢語了。而元朝為何滅亡?元末的諸多謠言中可是有這麼一條的,也就是元末的皇帝想在幾大人口大姓中,殺光某個。所以,元朝滅亡了。

再談個近的,鬼子侵華。華北平原地區,如果沒有長城沿線,很難抵禦北方。而失去對朝鮮的控制。也難以守住東北和華北。(所以,地緣政治角度。這是隋朝哪怕亡國也要拼命攻打高麗的原因。也是有隋朝教訓在前,唐朝也要攻打高麗的原因,還是萬曆皇帝一二十年不上朝,卻遙控指揮抗倭援朝的原因。更是剛剛建國的新中國,哪怕面對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也要抗美援朝的原因了。)所以,當失去對朝鮮的控制之後,日本差點就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雖然卡在了山西陝西一線和四川重慶一線。但河南和山東,確實沒花多久就佔領了。而我要說的是,二戰內戰抗美援朝都結束之後的1953年人口普查。當時包含重慶市的四川省,人口數量是6200萬。這是因為是在後方,戰爭並未讓這裡損失多少。而鬼子一路燒殺搶掠的河南和山東呢?尤其是河南,花園口決堤之後,大量河南人民選擇了遷徙陝西,更有甚者幫著鬼子打國軍。但1953年人口普查的時候,山東4800萬,河南4400萬,是中國人口的第二和第三省。第一的四川,面積頂山東加河南還要多個河南這麼大。而為何敵佔區的山東和河南,有這麼多人口?鬼子沒殺人嗎?有!但不會有高比例的屠殺。鬼子和歷史上任何入侵者的目的一樣,統治和奴役原住民,當佔領之後,或許會很殘暴,但沒有興趣大範圍高比例屠殺當地人民。任何資源,沒有勞動力存在,就只是擺設。任何資源只有經過人工加工才能成為可用的人造資源。哪怕不是侵略戰爭,哪怕是殖民戰爭,掠奪資源的基礎,也是建立在不顛覆性屠殺原住民之上的。除非印第安原住民本來就不多的美國,才大量依賴移民。

所以,到這裡繼續談回方言。既然戰爭的目的是統治和奴役原住民。那就不可能因為任何一場戰爭而改變原住民的語言。哪怕美國呢,印第安人不會印第安語了嗎?澳洲土著不會土著的母語了嗎?答案很明顯!所以,戰爭改變方言,不可能。所以之後再追加一個鐵證。

追加四,以山東三大方言為切入點來談方言的變遷問題。

首先,前文提到過,中國分八大方言。而官話方言佔全國領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近十億。官話方言又分八大官話。八大官話分別是,中原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北京官話和西南官話。這八大官話,少的也大致有一個省這麼大,大的有幾個省。這八大官話單個的使用人口,基本都比六南方言的單個要多。而這八大官話,還有一個省或幾個城市大小的子方言區。每個子方言區還有一兩個城市大小的小方言板塊。所以前文也提到過,在北方每個緊鄰的城市,或者緊鄰的縣的方言都略有區別。所以,如果一句話回答題主的話。那就是,北方方言並不少,只是互通性好,同屬官話方言罷了。

其次,山東分三大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而這三大官話在山東部分的範圍。和戰國之前,齊國、魯國、萊國(東夷)的勢力範圍高度重合。而秦漢之後的任何一次改朝換代和諸侯割據都從未出現三個政權同時控制山東的現象。所以,山東三大官話形成的原因。在政治角度,絕對不會因為政權更替和戰爭。那麼,山東有三大官話的原因,則必然包含繼承古語的部分。畢竟,齊國、魯國、萊國的民系是不同的。

魯國作為周公封國,作為周朝姬姓宗室國,是周朝首屈一指的正統諸侯國。周公封國,也是誕生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基礎(孔子的克己復禮,復的正是周公的周禮)。其魯國的方言,雖然孔子時代稱為魯語(和豐鎬/西安話,洛邑/洛陽話是有不同),但實際都屬於中原官話,區別很小。畢竟,西周豐鎬兩京(西安),東周洛邑(洛陽),以及鄭國、衛國、曹國、滕國、蔡國等大多數姬姓諸侯國,再包括魯國。都在中原官話區。

而齊國這樣的,首先君王就並非姬姓宗室,而且姜子牙在齊國立國之初,就大量任用了當地的東夷原住民。但畢竟姜子牙作為西周初期最主要的大臣,和周代姬姓宗室國是一體的,所以哪怕到春秋時期,春秋五霸第一霸的,齊國 公子小白,也是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齊國民系產生的冀魯官話(山東片),雖然和中原官話有一定不同,但很接近。春晚就曾經用濟南的演員,演河南人的時候,還一口濟南話。中原官話和冀魯官話區是很接近的。

而萊國,作為東夷民係為主的諸侯國。其在齊國立國之初,也就是姜子牙剛剛進入封地的時候,萊國就攻擊了齊國。讓姜子牙不得不把都城西遷了。而且,萊國並非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周武王把姜子牙這樣的功勞最大的功臣,以及周公這樣貢獻最大的宗室分封到齊魯兩國的原因,就有防範東夷的目的。而萊國是東夷中堅挺時間很長的一個國家。一直到魯襄公(戰國)時期,齊國才完全吞併了萊國,萊國致此才算滅亡。而萊國的東夷民係為基礎產生的膠遼官話(膠東方言),在漢朝時期,曾經被稱為“齊東野人語”,足以說明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冀魯官話有明確不同。而現今,雖然同樣是山東的方言。但冀魯官話和河南附近的中原官話更為接近,和膠遼官話區別明顯。

所以,致此,我要說明的則是。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改變。但方言的本地傳承性是不變的。很難因為時代的變遷和政權的更替以及戰爭而發生顛覆。只能是逐漸改變。山東三大方言還繼承了先秦的古語(冀魯官話殘留了少數東夷語,膠遼官話殘留了較多東夷語),北方方言,也就是官話方言,如何沒繼承古漢語?必然是繼承的,必然沒因為外族入侵而被顛覆。

再多說一句。孔子和孟子因為是儒家的二聖,所以他們的周遊列國,被記載了。而孔孟周遊列國的路線大家可以查查,孔子向南是沒有過淮河的。而孟子也差不多。孔孟周遊列國的時候,可曾有過言語不通的記載?沒有。頂多有個孟子說的“南蠻鴃舌”。為什麼?因為孔孟所去的列國,基本都是中原官話區和冀魯官話區。中原官話區包含了魯西南、河南大部、陝西關中、安徽江蘇北部。中原官話區是中國曆朝歷代,除了北京、南京、杭州以外所有正統王朝的都城所在地。而哪怕北京、南京和杭州,哪怕再加一個民國首都重慶,也都在官話區。所以官話才是古漢語正統嫡傳。

在一個漢人佔絕對主體的國家,在一個幾乎只存在漢文化的國家,在一個漢人主體基因5000年來變化不大的國家(4600年前的龍山文化挖掘的古人骨,其Y基因檢測,只有O3),正統古漢語的傳承是不可能偏安一隅的,只可能是佔全國3/4領土,使用人口近10億,橫跨東北到西南,以及包括幾乎所有戰國七雄領土的官話方言。

追加五,為什麼同樣是南方的方言。會有六南方言和西南官話的區別。

西南官話,也有南方話的特點。語調比較軟,語速比較快。但是,扣除俚語,語速減慢。和其他官話方言,完全可以互通,沒有什麼交流障礙。而為何六南方言就做不到互通呢?因為漢人和漢文化擴張的方式不同。

秦漢並嶺南的過程。在六南方言區,實行了和北方同樣的統治,郡縣制。而且做到了書同文。六南方言區,原本沒有自己的文字,或者因為書同文的關係被消滅了原有文字。這就導致了以漢字為基礎漢語和當地多種口語的高度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而且不能互通的六南方言。

而西南官話區呢?秦漢以來至今。因為雲貴是高原的關係,對這些區域並沒有做到有效統治。當地部分地區一直存在少民自治的情況。古代,這些少民的土司,有自己任用官員的權力,甚至有自己的軍隊。更主要的,這些少民,有自己的語言,以及自己的文字。這樣,當漢人和漢語到達這些地區之後,只是形成了雙語狀態。漢語基於漢字,少民語言基於其本民族文字。或有一個藉詞影響。而並沒有高度融合。所以,西南官話,保留了漢語原來的基本樣子。所以,扣除了俚語,和北方的官話互通性很高。

而且,我可以換一個角度解釋。比如,我們現在自中小學就在學習英語。哪怕英語再流利,因為文字基礎不同,所以沒有融合,頂多漢語中存在大量英語藉詞(英語中也存在漢語藉詞,而且隨著中國的強大,越來越多了),英語再流利,也並不能顛覆漢語。這只是同時會兩種語言,這是雙語狀態。和西南官話區同理。

所以,咱們可以回頭看看元清兩代。蒙古族和滿族是有蒙文和滿文的。雖然推廣上,這兩個朝代都努力過,但都實現不了。但是,畢竟元清兩代的官方文字中,有蒙文和滿文。而蒙文滿文都是拼音文字,也就是說。會蒙古語就很容易認識蒙文(就像會漢語就很容易學會漢語拼音一樣),會滿語就很容易認識滿文。

所以,其一。蒙 滿 漢三種語言是基於三種文字的。頂多互相之間有個藉詞影響,是不可能有高度融合的。比如,滿清遺老金啟孮,曾經吹噓滿語對漢語的影響。可說來說去,頂多就是一個藉詞問題。這個藉詞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普及,已經逐漸從漢語中脫落了。他所說的,北京老太太一句話夾在多個滿語和蒙語藉詞的現象,其實和香港人說話夾雜一些英語藉詞的現象是一致的。而當今的中國,別說滿語藉詞了,就是英語藉詞,比如NBA,都有人想把這個改成純漢字。而當今的英語藉詞,我可以隨口說幾十個,滿語藉詞誰能想到幾個?恐怕老北京的北京話也不會有啥滿語藉詞了。

其二,元朝的官方文字,其實不是當今的蒙文。當今的蒙文是回鶻式蒙文。而元朝官方文字是八思巴蒙文,有興趣的可以查查資料,這方面絕對的冷知識點。前些日子,看到本地出土的一個元代全真教丘處機的徒弟在本地建立道觀時立的碑。其碑文全是漢字,也可以說明,八思巴蒙文,在元朝推廣是很失敗的。畢竟蒙元滅亡後,蒙古人都用回了之前的回鶻式蒙文。所以,元朝連書同文都做不到,能對漢語有什麼影響?僅限藉詞。而六百多年後沒在漢語中脫落的蒙語藉詞,恐怕真是微乎其微了。

追加六。以韻書等角度論證古漢語和方言。

首先,韻書是什麼?

韻書,並不代表古代通用語。不管是切韻、唐韻還是廣韻。都是詩詞工具書。比如,切韻序大家可以仔細看看。看看切韻的作者陸法言都說明了什麼。1,切韻是陸法言被免官之後所做。所以,切韻和隋朝政府並沒有任何關係。2,各地方言,都有區別。南北方言大不相同(和當今方言格局一致)。3,切韻受兩個南京籍人士影響最大。而不管是陸法言的母語晉語還是江淮官話,都大量存在入聲。4,切韻,也並非某地方言。而是揉雜南北方言,便於詩詞的工具書而已。

古代的教育體系不可能產生通用語。古代並沒有全民教育。在沒有現代通訊、現代交通、現代教育、現代媒體的古代。要搞一個全民普遍通用語(簡稱普通話),是不可能的。包括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也僅僅是戲曲工具書。並非元朝的通用語。甚至未必代表某地方言。而基於周德清上下幾代都未仕官元朝這一基礎,《中原音韻》和元朝政府毫無關係(前文提到了,蒙元推廣的官方語言和文字是蒙語和八思巴蒙文)。

其次,入聲是怎麼回事?

平上去入這四聲,首先被論證。是在南朝梁武帝時期的南京(南京的江淮官話,至今依然存在入聲),而且是幾個歷史上並沒有多大名氣的小官。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再到秦漢三國兩晉,包括南朝宋 南朝齊,這個時間跨度有3500年。這三千多年的中國。能人有多少?才子又有多少?沒有人發現總結一個入聲,怎麼衣冠南渡兩百多年之後的南朝梁才發現一個入聲?只能是中原官話和吳語融合兩百多年,逐漸形成江淮官話之後才逐漸發現的。

前文也提到過,O3基因是漢族的主體基因。但O系基因充斥中國以及東亞的歷史則有2-4萬年。除了O3族系,其他的O1O2也都是o系基因,本來都是同源的。所以有些並非都是巧合。比如,南越國的一些相關記載,越人首領名為呂嘉。何以姓呂呢?原因不詳,但基本不可能是中原遷徙而去的。要麼是賜姓。要麼是本來的姓氏而套用漢字。所以,同樣是O系的民系,其文化基礎應該本來就是同源的。類似的還有越南的阮姓。

但這裡我要提的則是入聲。也就是入聲的特點可能是O系族系本來就擁有的語言特點。所以,入聲在官話方言中的逐漸脫落,絕非異族影響。而是隨著時間和語言的發展。更何況,阿爾泰語系,也普遍存在入聲結構。以C基因為基礎的阿爾泰語系,本來可是早O系基因進入東亞幾萬年的老亞洲人。一兩萬年前(甚至萬年之內)才被O系驅逐到關外的。既是某些人要說入聲在官話中的脫落和戰爭有關。但要談戰爭,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有春秋戰國更頻繁呢?

順道一說,蒙古語和滿語是沒有捲舌音和翹舌音的。而官話方言是有的。阿爾泰語系多音節文字是沒有單音長音的基礎的,翹舌音和捲舌音(兒化音)根本沒有基礎出現。就像漢語沒有顫音出現的基礎一樣(單字單音還顫什麼?)而六南方言沒有捲舌音和翹舌音的原因,主要是字音短。字音短語速快是六南方言的基本特點,如果不是聲音柔這樣的因為氣候關係。那就只能也是當地古語習慣的傳承問題。


淡藍色榮譽02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在這個面積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4億人,而因為源遠流長的歷史,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區。

按照現代通俗劃分方法,現代漢語方言分為7大方言區,包括:即官話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

在這7個方言區內,除了官話方言,剩下的6個方言區都位於南方。這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北方多戰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

從夏朝建立開始,北方地區就開始了文明的進程。

長期以來,北方都是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而此時的南方,還處於未開發的蠻夷狀態。

所以北方在文明程度、人口數量等方面要遠遠領先於南方。

但文明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慘烈的戰爭。從夏朝開始,中原地區就不斷爆發戰爭,慘烈的戰場除了導致大量的人口死亡,社會財富毀於一旦,還導致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外遷,而外遷的方向,是男方。

316年,西晉滅亡,中原大亂,此時內遷數百年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趁機犯上作亂,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動盪時代。

中原大亂,大量的漢人選擇離開中原,到南方謀生,於是出現了“衣冠南渡”的奇觀,這是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756年,安史之亂,摧毀了大唐盛世,中原地區再次陷入長達數年的動盪中,“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形成了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局勢更加動盪,於是大量北方的漢人再次選擇南遷,形成第二次人口大規模南遷。在這次南遷中,很多北方漢人南下到今天的福建地區,建立了土樓的奇觀,形成了客家方言。

1127年,金軍南下,“靖康之難”爆發,北宋滅亡,北方地區再次陷入動盪之中,面對少數民族的蹂躪,大量漢人再次選擇南下避難,形成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

三次人口的南遷終於使南北方人口出現逆轉,南宋時期,南方人口終於超過北方。

而在三次南遷中,大量的漢人南下,保留了北方的語言系統,這些方言因為遠離戰亂被保留下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形成了南方的方言區。而北方因為人口北大量屠殺,方言也一次次被消滅。

所以,南方方言要遠遠多於北方。

2、北方地形平坦,南方地形支離破碎

我國的地形很有特點,具體來說就是北方相對平坦,而南方則支離破碎。

北方,主要的地形區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山東丘陵等。

而南方,主要的地形區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等。

相比而言,北方的各地塊相對完整,而南方的地塊則起伏不平,加上南方河網密佈,使南方的地形更顯破碎。

地形破碎帶來的結果就是各區域相互的交流困難,在“地無三尺平”的雲貴高原,典型的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尤其是雲南,因為高山的阻擋和隔閡,雖然兩個民族距離很近,但是方言上呈現出巨大的差異。

其實這種情況在整個南方都有體現,因為地形的有效阻隔,各個小區域形成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文明,在交通極其不方便的古代,各區域相互間的交流幾乎為零,高山大川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方言的作用。

我國現代漢語雖然有7大方言區,但是在南方6大方言區之中,還有數不清的方言區,在次方言區還有方言小片,這使得南方方言異彩紛呈。

相比之下,北方的各個地形區都相對平坦,各地區的交流也相對頻繁,特別是經常打仗,相互間的溝通更加密切,這些因素使得北方的方言呈現了互通性,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方言大區。

3、官話是以北方方言為主,方言融合多

北方方言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北方方言經歷的融合和變革太多了。

因為文明誕生時間早,所以幾乎是從出現文明開始,北方的方言就在不斷融合發展。

除了北方內部各地塊之間方言的融合,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也不斷南下侵擾,很多遊牧民族還在北方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比如北魏、遼、金等。他們的到來一方面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也使得北方的方言注入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

宋朝之後,雖然北方人口少,但是由於大面積的民族融合以及方言融合,北方方言成為應用範圍最廣的方言,因此,北方方言開始成為我國的官方語言。

今天的普通話,是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的方言為藍本進行優化形成的。普通話的推廣也促進了北方方言區內部的方言整合,使北方方言形成一個內部差異更小的方言大區。

所以,北方方言註定要比南方方言少!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北方方言少,是因為從古至今,北方多是平原、高原地貌,交通方便,各地人員往來頻繁,語言交流較多,因而趨於相同。當然,除過那些至今還保留著自己語言和文字的少數民族。

南方方言多,是因為南方多是山地河湖,自古交通不便,人員往來不多,語言交流少,加之受當地原住民(少數民族)語言影響,因而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腔。

南方方言到底有多少?易中天說,漢語七大方言(也有說八大的),吳、湘、贛、客、粵、閩(或閩南、閩北)都是南方方言,屬於北方的只有一種,也沒法拿省份來命名,乾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四大塊,即華北、西北、西南、江淮。除廣西、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外,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雲、貴、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廣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統天下,大約佔據了全國漢語地區四分之三的地盤。

他認為,北方方言之所以成為“官話”(國語或普通話),因為官家不比民間,說話可以隨便。官家要統一意志,怎麼能七嘴八舌?要令行禁止,怎麼能言語不通?

南方那邊呢?就複雜多了,南北方言都有。雲、貴、川、鄂都屬北方方言區,吳、湘、贛、粵、閩則是南方方言區,其中還夾雜著許多“客家方言島”(也是南方方言)。客家方言島到處都是,除廣東的東部北部外,福建、臺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都有。所以廣東一省,就至少有三種方言:屬於粵語的“白話”(廣州話)、屬於閩語的潮汕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其實南方說是八大方言,只怕八十也不止。光是福建,就號稱“八閩互不交通”。這不就八種了?這還是往大里說,往小裡算,還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為什麼如此之多?

一般認為,南方地形複雜,河網密佈,丘陵多,造成地理隔絕。各地漢語語音難以交流,加之古代沒有義務教育,更沒有拼音,語音的傳承就容易出現誤差,久而久之,以訛傳訛,發音就和原來的差別很大了。

還有一個原因,歷史上北方多戰亂,南方較為和平,各個時代帶著不同口音的漢人遷往南方,更加劇了南方口音的分化程度。如客家人,就是南遷的北方人,先來為主,後到為客,謂之客家人。很多人聽不懂的客家話,並非全是土話,其實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發音,也就是雅言。


秦玉龍




中國的11門方言從古老到現代的排序是:

秦至唐:閩南語>粵語=贛語>晉語

宋至明:客家話>吳語=平話>湘語=徽話

明至今:官話>普通話



秦朝初期南征百越,中原木客,即伐木工人,為造阿房宮,廣東話開始出現,此後陸陸續續有移民進入嶺南,廣東話得到發展,南雄珠璣巷移民,廣東話最後一次吸收北方話

晉朝永嘉之亂,八王之亂,八姓入閩,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出現金陵雅言(南京話開始趨於官話),贛湘吳閩發展

唐朝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四川話發展

宋朝狄青南征,靖康之恥,珠璣巷,南宋朝廷遷徙至覆滅,出現平話客家話

明清大槐樹(沒有畫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遷臺赴瓊,

近代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漢語輸出

新中國支援邊疆,經過元明清三朝,形成今天的官話,普通話在河北灤平話基礎上形成

方言形成


宇文度鵬




從地理位置來看,我們通常所指的南方主要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從人口和麵積來說,南方地區都大於北方地區。有人將中國的方言劃分為七大方言,也有人劃分為五大方言,還有其他劃分種類。總之,關於方言的劃分很繁雜,似乎有點各說各話的味道。但大多數人都認可七大方言,即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

在方言區內,有的還可再分列為若干個方言片(又成為次方言),甚至再分為“方言小片”,明知道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如福州話、南昌話、廣州話、長沙話等。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語言種類非常繁雜,由於南方人口和麵積相對大於北方,而且少數民族也較多,由此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方言。相對來說,這些方言大都屬於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其開放程度和傳播力度都不大。另外,在一些大的語系下面,還有許多分支方言,這些方言雖同屬一大語系,但相互間的詞彙差別、發音差別還是很大。

總體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這些年來得到了大範圍的普及,許多生僻的地方方言已經逐步退出了交流的大舞臺。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點贊關注,更多內容期待與您分享!


南山花兒王子


長江以南方言多是自有人類以來,都是各自發展互不傷害!以本土人最多!中國最純正的民族全在長江以南!全是土音,所以純正!北方戰敗南下到南方的人也只能隨本土音說話?撒到哪裡就說哪裡話!這就是要隨大流!事實也是如此!最多第二代就隨本土方言!北方雜胡多天天爭地盤的範圍又大,打來打去就說統一的官方語言了!


用戶4526003468


蒙古大汗征服的時序區間,也是漢藏語係或叫東藏語係之母元大都話更替漢語過渡的深淺比色尺。但也有例外的大都話方言島現象,比如臨安是元代大動脈京杭大運河的南方終端聚,就變成了一個方言島聚。六南地區時間最淺,故混雜得參差不齊,製造出來的新方音就若如繁星,六南(南宋)越向南過渡得越淺,象客家話就保留了70到100個漢語入聲字音,到了廣州話就基本完整的保留了所有900個漢語入聲字音,實屬萬幸。


唐突86823551


任何東西和任何事只要經歷了時間就會分化丶分派系。張三封剛創立太極拳時也時比較單一的,為什麼現在又分楊氏太極丶黃氏太極丶張氏太極等……北方方言分化小時因為創立時間短。是清朝時滿人學當時的北京話不標準而形成的。同時又經過政治統一定音,來緩慢變化(只能緩慢並不是能完全改),說客就是個例子:上個月由說(shui)改回說(shuo),有一部分人堅持用shui


yzwaft


今天中國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是漢語,只是各地變了音的漢語。比如南方話其實就是字相同音變了。有的地方用同義詞不同的文字表達一個同義意的名詞罷了。為什麼北方話能夠聽懂南方話不容易聽懂呢?因為全國都流行普通話,普通話就是因北方話為基礎的全國流行的語言。那麼北方地區講的方言就是變了音的普通話,所以北方地區的語言對於能夠聽懂普通話的人來講聽懂不難。而全國學校都講普通話,那麼北方方言和四川方言就能夠聽懂了。四川方言也屬於普通話的變音和普通話一樣好懂。

為什麼中國的東南地區語言這麼複雜呢?而西南地區語言大多和北方話接近呢?這就是我們的祖先被大江阻隔的原因,而從西北越過秦嶺到達四川比跨過長江方便的原因。從西安過秦嶺到達四川成都人員交流文化交流平凡,而和長江南岸交通不便,人員往來困難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樣,東南地區生活著許多百越民族,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發音音節,和漢族發音不一樣。同樣一個字漢族是這樣發音的,他們就是咬不準,發出來的音不一樣。而後來的大量漢族到達這個地區之後,也受影響,被他們的語言感化。四川也有這樣的情況,但是區別不大。以後的湖廣填四川的湖廣人也就入鄉隨俗了。百越民族多的地方,同樣可以同化漢族,首先同化的就是語言,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被百越方言同化了的漢話。語言每一次的同化都為語言的通用化走進了一步。比如我們走進福建的一個地區,他們講起普通話來感覺怪聲怪氣,這就是他們不能咬準普通話的每一個字音的效果。中國是由七個國家被秦始皇統一的大漢族國家,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在方言的基礎上發音講普通話必然走音走調。如果一個嬰兒出生就沒有原來語言痕跡,那麼學習起來就純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