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誒瑞胞嘚~

先和大家說個事兒…

前幾天我們科技MIX根據相關新聞及多方背景信息,推出了《中國版的馬斯克,還是下一個賈躍亭?光啟CEO被爆產權盜竊!》這篇微信推送。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然而今天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因為某種不可抗力.....我們的內容被舉報了!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雖然不知道有何證據刪除了我們的稿子

但忍不住想說:

想不到科技MIX發展到了今天

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結果

有人特意刪我們的稿子了!

現在,轉到今天的話題!

一個科技公司的發展,一般有幾個步驟:創業期,幾個人沒日沒夜地開發一款產品,然後去給投資人“畫大餅”。

投資人覺得這個餅畫的不錯,就會投出一筆錢,所謂天使輪或者PreA。然後就是發展期,A、B、C、D、E、F輪融下來,不斷擴大自己的規模,驗證商業模式。

成熟期基本以上市為標誌,而之後,就是怎麼維持業績,怎麼賺更多的錢的問題了。

能上市的企業,就已經屬於高端玩家了,全世界一共有45508個上市公司,只其中有個俱樂部,叫“全球500強企業”,而金字塔的頂端,是一個至今無人能夠達到的傳說:萬億美元市值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獨領風騷的Apple

萬億是個很模糊的概念,說它富可敵國毫不誇張,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亞在2015年的全年GDP,排在全球13-15名,每個國家的總額也就1萬億美元出頭。

世界上也曾經出現過萬億美元的公司,16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市值達到7.9萬億,2010年,沙特阿美達到4萬億,中石油也曾經有過萬億美元的市值。

這些公司都非常有時代背景,都依託於資源的壟斷,甚至依託於戰爭,有強大的國家給他們做背書。而現在的科技公司,主要基於產品和服務,直接觸及廣大的消費者,和政府的關係遠遠沒有前輩們那麼緊密,這種轉變也是社會和文明進步的象徵。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圖自好奇心日報

目前,有能力衝擊萬億市值的有四個選手:蘋果、亞馬遜、Alphabet、微軟、Facebook。

  • 蘋果:9546億美元
  • 亞馬遜:8773億美元
  • Alphabet:8256億美元
  • 微軟:8100億美元
  • Facebook:5102億美元

蘋果一直是一個販賣硬件為主的公司,參與了個人PC時代的興起,又通過一手打造智能機時代而著名。

亞馬遜從電商起家,硬件方面一路坎坷,這幾年開始發力雲服務。

谷歌的搜索引擎是互聯網時代的最大入口,進入移動互聯網後,它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人工智能,並提出了All in Ai的口號。

微軟從軟件起家,後來慢慢推出自己的硬件業務,並開始提供IoT和人工智能等企業級服務。

Facebook主打社交,是一家典型的互聯網服務公司,主要盈利來自於廣告。它的市值曾達到6000億美元,但受到虛假廣告的風波,股價一度跌落28%。

目前來看,蘋果獨領風騷,離“終極目標”就差了一個小米。蘋果的主要營收都來自iPhone系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停滯,行業遇到天花板,但蘋果憑藉它的品牌影響力、供應鏈掌控、封閉的軟件收費模式,掙到了整個行業80%的利潤。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iPhone在蘋果總營收中的佔比

iPhone X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銷量並沒有很高,但其8388元的天價,只要保證銷量不大幅度下滑,就能保證利潤,而事實表示,人們願意為這個24小時不離手的東西付出更高的溢價。

作為操盤手的庫克

除了硬件上的銷售,促使蘋果股價飆升的另一個原因是蘋果給股東的回報

喬布斯迴歸蘋果之後(1997-2011年),就沒給投資人分過多少錢,而選擇把錢都拿來做產品的研發和推廣,而庫克上任後,開始給持有蘋果股票的人大幅度分紅。

另外,在庫克的指引下,蘋果開始從股市裡買自己的股票(回購),然後把股票進行註銷或封存,市面上流通的股票少了,但價值沒變,股價就會應聲上漲。

這兩種做法,給蘋果的大小股東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自2012年以來,通過這兩種方式,蘋果向大小股東返還了2750億美元。

2018年5月,蘋果宣佈了10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這進一步促進了股票的一路走紅,大漲11個百分點,把蘋果的估值從8000億直接推到了9000億美元。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庫克的做法,讓普通股民和華爾街大鱷們樂開了花,但也有分析師認為,這種做法能直接讓庫克在內的蘋果高管牟利,卻忽視了公司的長期發展。

當然,美國西部的科技公司們,依然受著東部的制約,特別是紐約的華爾街,在資本市場依然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發言權。

2018年5月,特斯拉和華爾街方面進行了財務報告,面對華爾街分析師的提問,CEO馬斯克並不配合,在分析師提出關於特斯拉資本支出的問題時,馬斯克直接打斷了對方,直言這些問題“不夠酷”(not cool)。

當時的財務報告並沒有多難看,但由於馬斯克的狂傲態度,華爾街對特斯拉的表現給了負面評價,導致股價的跌幅一度達到8%。

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在這次會議後特別提醒,馬斯克和華爾街之間的緊張關係,將來可能會影響到特斯拉的融資計劃。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喬布斯是一個典型不鳥華爾街的“浪子”,相比於華爾街的不滿,他更擔心科技媒體對於蘋果新品的惡評。

而庫克的為人更為溫和,也沒有喬布斯那麼執拗,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的生態變得更加開放,對於華爾街的需求,庫克也保持了一種比較迎合的態度。

市值真的重要麼?

公司追逐萬億美元市值的背後是什麼?是要拼命賺錢,回饋股東,還是創造社會價值,讓更多的人享受其成長的收益?

股東價值理論(為股東負責),是從美國開始流行開來的,在此之前,公司很大一部分利潤留存會返回到員工手裡,為其提供更好的收入和就業環境,增加企業競爭力。

華爾街改變了行業規則,它們的投資,一方面讓很多初創科技企業有了生存的資本,另一方面讓華爾街的觸手深入到了管理層,大股東往往也是公司董事,能直接左右公司的戰略發展。

CEO很多時候對董事會負責,被大股東僱用,想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要不斷討好投資者,達不到另董事會滿意的成績,就會被炒魷魚。哪怕是喬布斯這種創始人,也會因為對公司發展理念的不同,被董事會直接請辭。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這種模式下,很多企業管理層只關心利潤,而企業的財產、環境資源、甚至員工,都會淪為創造利潤的工具。

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對於這種模式秉承了質疑的態度,在他的著作《日本製造》裡總結了美國和日本對於公司觀念的迥異,他反對為股東負責的制度,認為可以在勞資雙方間,“建立一個類似家庭成員般的紐帶關係,就能喚起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從而使日本擺脫苦境、走向復興。”

的確,在盛田昭夫的時代,日本剛從二戰的陰影中走出來,一切百廢待興,日本創造了“株式會社”的企業文化,增強員工和企業的關係,增強團結性和凝聚力。也正是當時這批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幫助整個日本實現了崛起。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美國產業研究網總裁拉佐尼克教授也持不同的觀點,他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稱:

“企業把利潤花在回購而不是研發和員工薪酬,會減緩創新並削弱了經濟增長。高管利用數萬億美元的股票回購來取悅自己和大股東,導致中間人群出現收入不平等、工資增長停滯。”

蘋果是一家蠻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iPhone的回收,新總部對於節能方面的考慮等等做的都不錯,但它同時也有冷血的一面,忽視了蘋果店裡的底層員工,忽視了富士康的員工健康,對於供應鏈企業的死活也不管不顧。

同時,蘋果高管的薪酬飆升、創新力卻有所下降、產品在質量上受到了更多的質疑(iPhone的bug、Mac的硬件問題等),很多開發者和內容創造者抗議蘋果的抽成比例。

蘋果在追逐金字塔頂點的過程中,似乎也得罪了不少人。

萬億之後,蘋果何去何從?

在庫克上任的第一天,他給全體員工寫了份郵件,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我希望請你們相信,蘋果不會發生改變。”

任職CEO5年後,庫克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蘋果的DNA沒有變,蘋果依然在創新,但在很多人看來,Apple Watch、HomePod、AirPods等產品,並沒有劃時代的影響力。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相比於喬布斯時代,蘋果在研發上的投入,以及產品創新上的幅度都大不如前。iPhone曾經領先的技術優勢被安卓旗艦追上甚至超越,蘋果在社交、雲服務上沒有打開局面,更是在一些新興的領域,比如AI、VR、自動駕駛方面成績寥寥。

股市裡有一個叫市盈率(price to earnings ratio)的概念,市盈率=估值➗年利潤,比如年利潤一個億,資本市場給20倍的PE,估值就是20億。

這個20倍的PE,指的就是投資人的回報週期,20倍PE,證明投資20年可能回本。

從這個角度講,市盈率代表了一家公司的“想象空間”,市盈率越小,說明投資人越想要回本,如果想象空間大,可以做到100倍的PE,因為越往後,可能賺的錢就越多,所以投資人不著急回本。

亞馬遜創辦20多年,利潤總額不如蘋果一年掙得多,但它的市盈率是221,蘋果是18。雖然PE只是參考,但兩者對比下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華爾街對亞馬遜長期發展的信心。

反觀蘋果,它是一個硬件廠商,想要多賺錢,就要多賣手機,在整個市場飽和的情況下,蘋果回購股票,衝破萬億市值,或許也是華爾街對於蘋果未來不看好,急於短期回報的表現?

市值逼近萬億美元的蘋果,或已失去核心創新力?

在科技領域,沒有百年以上的公司,那些曾經看似不可撼動的巨頭,仙童半導體、諾基亞、摩托羅拉、柯達、IBM、雅虎、網景...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蘋果是當今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卻似乎沒有之前那麼偉大,沒有那麼令人欽佩了。也許50年以後,蘋果也會像被它顛覆的諾基亞一樣,逐漸被人淡忘,而最終被歷史所銘記的,是曾經改變世界的產品,還是衝破萬億的市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