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吗?是否“己所有欲,即可施人”?

和谐————地球村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尤其最后一句,让很多人非常困惑。

先看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作人生格言来教导给子贡的。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道:“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意思很明显,我们为人之道,应当多宽恕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这也是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很多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不管别人喜不喜欢。

那么,反过来,“己有所欲,即可施人”吗?我想这也是不对的!即使在每个家庭也是一样:父母今天喜欢吃这个菜,孩子就是不喜欢这个菜,你让孩子吃,他就是不答应。这何况是在一个社会?

你想要的,你喜欢的,即使是宇宙的真理,但别人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窗外的白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出自孔子的《论语·颜渊》。

字面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引申义为:如果不希望别人此般对你,你也不要这般对待别人。换句话说: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别人。

这是一个涉及人品、道德以及修养的问题。不管一个人地(官)位多高,学识多渊博,你不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大众的尊重和赞誉。

“己所有欲,即可施人”,很明显地看出这句话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视了他人的思想感情。

从日前海归教授殴打女清洁工一事来看,就是最好的实例!这样的教授会带出“优秀的”人才吗?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吗?

“尊重”——体现了人性上的平等,人格上的美丽!尊重他人,尊重亲人,尊重爱人,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这个世界才会愈来愈美好!这个社会才会愈来愈和谐!

伟大的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最好的准绳。古时候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我方团队作者——非无意,欢迎关注转发!你的欣赏是我的动力!

文:非无意 整理:晓妹


这个命题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下面是我的粗浅的理解,仅供参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了伦理学的含义,你通常意义上的道德金规则,是通过“主管观点”到“他人观点的”的过渡命题。

在这里,我最认可的表述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这样说?“己”字在一定意义上包括了很深的主观色彩,在普世价值看来,这已是具有“排他性”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在道德上普遍认可。中国人将就伦理关系的普遍价值,它是维系宗族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的重要关口。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提倡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就充分体现了不伤害他国利益的同时促进共同利益实现的一种思想。如果把这句话放在这里,它就应该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更能够表达普遍性和共通性。

也就是说,在“人所不欲”的条件下,没有人被排挤出“队伍”,这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价值观,也就是排除了“一己之念”的最佳选择。它的意义在于——尊重他人和自己,不排斥对方,也不贬低自己,这样的概念就被引向了开阔性和无限性,它适用于很广泛的场合都有它的意义。


舞文弄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这样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样对待他人。这是世界公认的道德金律。另一则道德金律是耶稣说的:‘‘你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条道德底线,看上去比较消极。那么,能不能‘‘己有所欲,即施于人’’呢?那倒不必!


因为孔子还提出了另外一条原则作为补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要闻达于世,也要帮助别人闻达于世,属于积极促进的一面。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忠恕之道’’。

怎样才能容易理解这两句话呢?简单地说,好的,就帮助他人达成;不好的,自己就不要强加于人。

总而言之,孔子提倡的是‘‘仁心’’,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感受,还要照顾他人的感受,不能只是自己进步,也要帮助他人进步。


幽幽南山客


用胡适先生做例子。

胡适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抚养成人,婶婶嫂子们一不高兴,就给他们娘俩甩脸子看。所以胡适年幼早熟,很小就懂得看人脸色。

长大成人之后,胡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厚道如胡适,他一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他知道看人脸色的难受,所以从来不肯在人前甩脸子,让人难堪。

1938年,胡适被认命为驻美大使,当时胡适没有多少外交经验,去了美国还要四处求人,每天都要应酬,累得半死,情绪极差。

但是他的下属,却丝毫没有被他的坏情绪波及,而且他们每次半夜来找胡适,胡适也依然是和和气气的。

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 “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胡适曾经教育自己儿子说:“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 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 ? ’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


Moon月牙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作人生格言来教导给子贡的

这里简单八卦一下子贡。孔子弟子中,如果说最满意的是颜渊,最亲密的是子路,最成功的一定是子贡。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关于子贡的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他擅长经营,"家累千金",“七十之徒,赐最为饶益”,可以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出资人,长于外交,"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此外,孔子的名声,也与子贡的极度推崇分不开:“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这样的子贡,不受孔子器重是不可能的,《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许多对话都很有意思,如告诉他如何交友,如何自处等。而在这些对话中,我们会发现非常相似的一则: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句话的意思,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样的,大概可以翻译为,如果我不希望别人怎样对我的话,我也不会那样对别人。按照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换位思考,自己做不到或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去施加到别人身上。

那孔子在这里的回复其实是非常的让人玩味的,他直接警告子贡,这是你还没有做到的,“赐也,非尔所及也。”

可见,对于孔子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相当高的标准,并且是跟仁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谓的培养高情商,建立人际关系的法则

当然,对我们今天来说,这么理解认识也是可以的。譬如我们不希望别人窥探我们的隐私,那么我们也不要去窥探别人的隐私。我们讨厌不被尊重,就要去尊重别人。如此等等。

当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因为己所欲的,并不一定是对方所欲,换过来说,对方所欲的,不一定是自己所欲的,那不就是己所不欲了吗?所以不能施于人。简单来说,你喜欢吃甜豆腐脑,不能强迫别人吃甜豆腐。如是而已。


儿童教育古今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孔子的经典妙句,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意思是自己不喜欢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zhaoqifa2017.10.8上海


知足常乐98954541


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己所不欲,或许正是别人所欲。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喜欢,自己不要的东西,也许正是别人所想要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无论是“己所不欲”,还是“己所欲”,都不要强加给对方。给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是对方真正想要的。而对方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时候非常隐蔽,需要你去挖掘。再结合自身的潜力和欲望,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有稀缺性价值的解决方案。 从“你很好,只是我们不适合。” 到“天造地设一样的难得。”

己所有欲,也要找到对方所欲的重合点,才可以提供给别人。


竹上米泽


我认为:己所不欲或己所欲者,都不要轻易施于人。

1、施与不施,都要尊重他人;

2、不论己所不欲还是己所欲者,若要施的话,要看对对方是否有利;

3、若对他人有利,即使是非你所欲者,也可施于人。


知识导图


我这人没什么文化。但我觉得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出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彰显了古人为人处世的德行。其实,悟懂它就俩字,厚道。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别强加于别人去做了吧?!这不是厚道是什么呀?!这也是做人的哲学。那么,是不是自己愿意做的事,就可以强加于别人去做呢?!很显然是错误的。做人要换位思考,既然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强加于别人。同理,自己愿意做的事也不能强加于别人。这才是真厚道,真德行。通俗的说就是不强人所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