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2018年7月20日,由察哈爾學會和《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改革開放與公共外交”研討會在察哈爾學會秘書處會議室舉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公共外交亦從無到有、從新生到茁壯地發展起來,為當代中國創造了優良的發展環境。適逢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與世界正面臨著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在這一關鍵的歷史節點,公共外交亦應重新思考其在新時代下的新任務、新課題與新思路。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研討會由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執行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新利主持。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聯席主席、《公共外交季刊》編委、中央外辦原副主任呂鳳鼎大使致歡迎辭。他首先肯定了本次研討會的及時性和積極性,是察哈爾學會政治敏感性和高度責任感的表現。在回顧了公共外交自建國以來的發展歷程後,他強調當前階段的公共外交要認清形勢、把握形勢、駕馭形勢、利用形勢,並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公共外交未來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明確責任,認清形勢,二是總結經驗,提高能力,三要加強統籌,提高影響。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副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可金教授以“一箇中心,雙輪驅動,多管齊下”總結公共外交的總體形式,認為中國的公共外交儘管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仍然存在著聽說失衡、內外失衡和集分失衡的問題。對此,他提出在公共外交領域要重視共同價值觀建設、加強規範建設、發展多邊外交以及注重能力建設。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教授則以他在十九大外宣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成就感能不能對沖焦慮感、權威性能不能建立確定性、熟悉者是不是天然同盟者這三個問題為引,提出公共外交需要解決個人與國家、社會與國家、國家與國家三對關係,需要建立公共外交價值體系共同體,其關鍵在於行為體的共同價值觀、對外交環境的共同認識以及話語體系建設三方面。另外,他還提出,新時期中國公共外交建設還面臨著一體化、全球化和國家利益至上之間、國家主體與新興主體之間、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國家實力提升之間以及國人對中國國力的認識與外交政策之間這四對沖突。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鍾新發言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與公共外交雙向互動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她圍繞公共外交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多重目標和價值取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中國對外交往應當有政治、經濟與人文三個層次的目標,政治層面要促進中國政治制度合法性認同以及各國之間的理解合作,經濟層面的目標在於“一帶一路”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表達,而人文層面則主要集中在展示中國價值觀、提高世界信任感等方面。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外交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陳雪飛副教授針對公共外交的公私合作模式闡述了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合作與協調關係。她指出,作為一種發展方向的“PPP”模式能夠以其可信性、專業性、多元性和互動性服務於公共外交,協調政府與社會關係。此外,智庫作為重要的非營利組織類型,應當轉變發展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獨立性與創新性,以期更好地達成公共外交目標。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鑫宇主要對公共外交能力的體系化進行了分析介紹。他認為,公共外交能力兼具層次性與通用性的特徵。從個人層面講,公共外交需要開放的世界觀、包容的溝通能力和高效的話語表達;從機構和組織層面而言,專業水平、國際發展能力和傳播能力三方面都應當給予重視;在國家層面,外交政策的協調能力,國家持久發展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能力都深刻影響著公共外交的發展。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新利作了總結髮言。他重申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這一關鍵的歷史節點,對此次研討會各位與會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表示感謝,並表達了對察哈爾圓桌以及在研討會上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願景和期望。

改革開放激盪四十年,公共外交飄揚新旗幟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公共外交既要抓住發展契機,也應面對時代挑戰,理順政策,提高素質,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新思維、新安排、新對策、新動作。察哈爾學會此次研討會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愉快交流中圓滿落幕,既是對既往成就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未來路徑的創新探討,為中國公共外交在關鍵歷史節點的發展貢獻了智庫力量,學術聲音。

攝影:宋金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