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駐蹕銀川 百姓讚美名流傳

康熙在位61年,對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北伐噶爾丹的8年間,寧夏城(今寧夏銀川市)因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清軍西翼的戰略基地,也成為康熙親征的大本營。康熙三十五年,噶爾丹率領騎兵大舉南下。清軍分東、中、西三路反擊,噶爾丹在清軍的打擊下,已經窮途末路。康熙親自領兵奔赴寧夏城發兵北伐,康熙帝出北京親征,經陝西神木、榆林到達寧夏境內。康熙駐寧夏府城18天,帶領大軍將北方分裂割據勢力徹底消滅。

康熙在寧夏府城期間,留下了很多的民間故事和傳說。

康熙帝駐蹕銀川 百姓讚美名流傳

玉鳳簪

康熙帝駐蹕銀川 百姓讚美名流傳

話說山西有一人名叫李俊,年紀輕輕就考中了秀才,娶妻生子十分幸福。直到去世的時候李父才告訴兒子曾將錢借給寧夏城的王寡婦的事情,讓他前去討要。李俊守孝三年,才前去討債。臨行之際,妻子王桂英捨不得丈夫,將家傳之寶玉鳳簪贈給李俊,叮囑丈夫仔細保管。

李俊來到寧夏府城後,打聽到張寡婦家境富裕,還有一獨女叫張鳳蓮。李俊住到客棧,來不及休息,立即前往張寡婦家,發現張府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原來今天是張寡婦六十大壽,正在準備壽宴。李俊見此,不好意思叨擾,準備等壽禮結束再進去。

恰巧張寡婦的女兒正在繡樓上繡花,看見府門前有人等候,便走下樓來,到府口門問道:“公子有什麼事嗎?”李俊回道:“因家父生前曾借款於張夫人,現來討要。見府上正辦喜事,故不敢進門打擾,在此等候,現有字據為憑。”說著,取出字據,張鳳蓮看完後說:“讓您千里迢迢前取欠銀,真是抱歉,只是今日賓客眾多,公子這會兒進去討賬多有不便,還請明天再來,待我轉告家母為你準備銀兩。”李俊聽後準備明天再來。他走後,張鳳蓮發現地上有一物,撿起一看原來是繡帕包著一支玉鳳簪,繡帕上還寫著“李俊”二字,心想:待明天一併還他便是。

不料,卻被張鳳蓮的二叔張顯看見了。原來張顯早就對嫂子張寡婦的家產垂涎三尺,所以張顯一直想除掉侄女。看到張鳳蓮和李俊在門口搭話,張顯誤認為兩個人有姦情,準備偷偷去繡樓殺死張鳳蓮,再去官府告發,說兩個人有姦情。把罪名全安在這個書生身上。

事有湊巧,當晚張鳳蓮的表姐夫妻來拜壽留宿在了張家,就住在了繡樓。張顯不知,失手將表姐夫妻都殺死,還把表姐的頭割下來帶走。報官後,捕快在現場找到了玉鳳簪。李俊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忙到張家門口尋找玉鳳簪,發現張家門前有很多的衙役捕快忙上前打聽發生了什麼事情,聽說張家發生了命案,不禁大吃一驚又連忙問道:“捕快大哥,我昨天不小心丟了一支玉鳳簪,可否有人撿到?”

捕快們聽說李俊就是玉鳳簪的主人,不由分說,立即將他帶回衙門。知府王廉聽說疑兇自投羅網,立即審問。李俊被屈打成招,準備秋後問斬。也許是李俊命不該絕,康熙親征來到了寧夏府。到寧夏後,有意檢驗一番知府王廉,公告百姓有冤情可告御狀,可是告示貼出了幾天,沒有人前來告御狀,康熙暗喜,不料門外突然傳來哭聲,一女子大喊“冤枉”。康熙連忙讓人把喊冤的女人帶了進來。原來這個婦人王桂英,她聽說丈夫被判了死罪,連忙前來申冤。

康熙仔細瞭解了案情經過後,發現了很多疑點。於是當即下令讓王廉三天之內重審此案,這可嚇壞了寧夏知府王廉,他日夜苦思破案之策,都不得要領。正在苦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寧夏府城的一個慣偷劉丙前來報案,說道:“昨天夜裡,我偷錢時,無意中聽到張顯和他老婆的對話。他說他本想殺死張鳳蓮,獨佔張家財產,不想誤殺了張鳳蓮的表姐和表姐夫。”

王廉聽了劉丙的證詞,不敢息慢。連忙派人去抓張顯,在證據面前,張顯只好承認了罪,這件奇案終於水落石出,王廉向康熙稟報了實情並請罪。一起發生在寧夏府城的無頭冤案,就這樣被康熙審理清楚了,寧夏府城的百姓人人稱頌。

新中國成立後,寧夏作協主席、寧夏著名劇作家姚以壯將此故事改編為劇本《玉鳳簪》,1980年又改為《康熙訪寧夏》在《朔方》雜誌上發表。寧夏越劇團、寧夏京劇團都曾演出此劇,成為寧夏戲劇界的經典劇目。

鐵打的洪廣營

康熙帝駐蹕銀川 百姓讚美名流傳

洪廣營是明清時期寧夏北部的重要軍事城堡。素有“府城門戶”之稱。據說,康熙在寧夏期間,經常微服私訪。這天,康熙誤了入“洪廣營”的時間,他來到城門下,請求入城,但被嚴肅的拒絕了,就是用銀子誘惑,守城的士兵也不為所動。康熙只好拖著疲憊的身子向寧夏府城方向走去。和洪廣營相比,寧夏府城顯得毫無防備,康熙十分輕鬆就進了城,他不禁感慨萬千,心想:這真是“鐵打的洪廣營,紙糊的寧夏城”呢。

皇封乞丐

康熙帝駐蹕銀川 百姓讚美名流傳

寧夏府城裡住著一位老將軍,名叫趙良棟,深得康熙的器重。這一年,康熙為了討伐蒙古叛首噶爾丹,親自來到寧夏府城指揮作戰。康熙來趙良棟家做客,碰巧趙夫人剛生了第四個兒子。趙良棟便請求皇上賜名,康熙聽說趙良棟新得兒子,也十分高興,見孩子長得虎頭虎腦,便把孩子抱在懷裡逗著玩要,誰知孩子竟尿在了康熙身上,康熙哈哈一笑說道:“水衝福門開,討吃兒子送喜來!”雖是一句玩笑話,但皇上是金口玉言。趙良棟為難地說:“啟稟皇上,你封我兒子當討吃,讓他今後怎麼做人呀!”康熙說道:“不妨事。朕封他為駙馬,就算他是討吃,那也是個“討吃”駙馬。”

說來也奇怪,四公子最喜歡的就是到街上找叫花子玩。家裡的山珍海味吃得沒勁,殘羹冷炙,他倒吃得有滋有味。錦緞被褥他不睡,就喜歡到城門洞和廟簷下去挨凍,說是睡得踏實。隨著四公子長大,康熙下旨讓兩人完婚。趙四公子成親後,還是喜歡去城牆洞裡或破廟裡去過夜。

家人無法,只好把駙馬和格格送回京城,讓他們住到皇宮裡去。皇宮出入很嚴格,限制得趙四公子一點自由也沒有,時間一久他便叫苦連天,一心想回寧夏,康熙只好派人送他回去,可是趙四公子卻請求賜他一隻金碗討飯吃。康熙只好給他一隻金碗。就這樣,趙四公子抱著個御賜的金碗,拖著根打狗棍,破衣爛衫地回寧夏去了。

來源:《銀川史話》(寧夏地方史話叢書)

歡迎投稿,一經採用,稿酬從優,爆文重獎!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