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朋友去一位老師家做客,她看見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正在將一把鑰匙笨拙地插進鎖中,孩子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可是由於身高和協調性都不夠,怎麼也打不開。

於是,我的這位朋友連忙走過去想幫助他一下,卻被老師阻止了。

那位老師說:“不要去打擾他,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能把門打開的,這樣他就再也不會忘記怎樣開門了!”

果然,孩子折騰了很長時間後,終於將門打開了,他開心地拍起手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更何況是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呢?

成人應該意識到,孩子犯錯誤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潑好動的孩子不犯錯誤,才真是不正常呢。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你怎麼又犯錯了!明明說過你了!”

“我是不是說過很多次了,不可以犯這樣的錯誤!”

李嘉誠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其實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長輩必須予以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

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等。

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

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改正錯誤的道理。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那麼最後一種呢?就是口中常見的熊孩子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而家長對待孩子犯錯時的反應通常分為三類:

1、“玻璃心”型,見不得孩子犯錯,情緒容易失控,不能冷靜下來處理問題,只是從表面上呵斥或責備孩子,簡單粗暴;

2、“愛討好”型,不能正確看待每一種錯誤的輕重和性質,沒有原則和規矩,笑一笑就過去了;

3、“衝動暴脾氣”型,孩子搗蛋胡鬧,脾氣一上來就開始動手了。這種方法對熊孩子而言可謂是以暴制暴。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但孩子犯錯了,到底該怎麼辦呢?是一味責罵,還是積極引導?是置之不理,還是嘗試解決?

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積極看待錯誤?如何將錯誤的壓力轉換成孩子成長的動力?

不恰當的方式將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性格塑造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看待錯誤:

提供必要的保護但不過分保護。

如果讓孩子失去自由成長空間,不利於孩子獨立性和社會性的培養。如果事事都由父母監控,表面上為孩子的成長道路清掃了不必要的阻礙,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

父母老去後,面對社會上各種無法預料的艱難險阻,他們又如何自己披襟斬棘呢?

❷ 適度放養,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是學步的規律,也是教育的規律。聰明的家長懂得適時放手,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學習各種技能和本領,這才是他們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試著解決問題,訓練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做決定,逐漸獨立自主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對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更是好奇心十足,孩子在問問題時,家長不要過早給答案,給孩子留有思考的時間,可以鍛鍊孩子批判性的思維。

相互比較也會帶來焦慮,保持平和心態。

除去社會大環境的壓力之外,父母彼此之間的相互比較,也會增加育兒的焦慮。父母們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可以大驚小怪,可以焦急煩惱,也可以忙個不停或者暫時逃避。

但是歸根到底,父母所做的一切其實並不是基於“別人有我們也要有”,或者“不這樣就輸了”,而是應該出於孩子本身的需求。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這樣的方法簡單有效

父母最好的愛是得體的退出和放手: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讓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路,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

你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嗎?

歡迎給藍豆(hellolandou)在評論裡留言,你的孩子如果犯錯了,你會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