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伲好i


每次聽到這句話,熊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會從腦海浮現:

熊孩子脫掉鞋子,(有些熊孩子可能連鞋都沒脫)在你家沙發上蹦來跳去,把你喜歡的玩偶扯來扯去,和媽媽索要你的玩偶等等,這還是輕的了,有些熊孩子的行為更令人髮指:

一名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婦,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這個熊孩子還悠閒地吃著零食,不以為意地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故事的結尾是,孕婦丈夫的妹妹把這個熊孩子活活打老實了,直接踹出家門,而且這個熊孩子過年都不敢來,簡直大快人心。

這個熊孩子不僅胖而且力氣大,行為不受父母管教,有時候一些大人都想象不到的動作都會在熊孩子身上。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長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會說“他只是個孩子”,那麼我想說“你是個大人了,都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而且會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除此之外熊孩子們還做出來了各種膽戰心驚的事情: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可替代。一味的縱容熊孩子,就是教育的悲劇和失敗,如果父母教得好,世界上還會有熊孩子嘛?熊孩子不經管教,未來的道路一定會很崎嶇。沒有一個熊孩子討人喜歡,如果讓我遇到熊孩子,也不會放過他,讓他知道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事。讓熊孩子知道,做錯了事,要勇於承擔。熊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父母不好好管教她去,別人也會替他的父母管教他。

智聯校園 張敏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看到這幾個字時,有書君腦子裡閃過千百副不同的畫面,有種畫面腦補的現實感,但好像每一個畫面的內容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還只是個孩子,別跟他計較啊!”然後家長領著熊孩子轉身走掉,走的那麼的理所當然。

那麼怎樣看待“他還只是個孩子啊”,就是有書君今天要和朋友們要聊得話題了。相信我們所有的朋友都經歷過,這句看似很平常的話,而且也大都一笑了之了。

接下來我們就先來從法律的角度看看,關於這句話應該怎樣來詮釋。我國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因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侵害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監護人應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被監護人有財產交由監護人代管的,應從被監護人的財產中支付,不足部分,應由監護人承擔。由相關法規不難看出,孩子犯了錯,在本質上就是家長的管教出現了問題,說明家長沒有盡責,所以這些錯誤就應該由家長承擔。因為你的孩子他的卻是孩子,但你不是孩子,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責任能力,所以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說完法律層面的,再來說說情理層面上的。有書君曾經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很小的時候犯錯,他們夫妻會承擔所有的賠償,有的時候對方覺得,損失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但我的朋友還是堅持賠償給人家。我問朋友“既然人家都不追究了,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呢?”朋友告訴我說“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損壞別人的東西是要承擔責任的,不管是大還是小;做人就要有擔當,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聽到這樣一番話,有書君覺得受益匪淺,所以後來有書君自己有孩子後,也是按照這個標準的,而且家長賠償後要把這筆帳記到孩子頭上,自己犯的錯,自己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我們口中的熊孩子,是因為家長的放縱才誕生的,也就是說熊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給大家舉一個熊家長例子,有書君的孩子在讀幼兒園時,就有一個熊孩子,有一次這個熊孩子把班上的另一個小朋友打傷,被打傷孩子的家長跟熊孩子的家長理論,誰知熊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賠禮道歉,反倒是講“不就是孩子打架嗎,至於嘛!”被打傷孩子的家長非常生氣。感情傷的不是你孩子,更過分的是,因為被打傷孩子的家長多說了幾句,熊孩子家長竟然也要動手打人了。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啊?!有書君當時也在場,整個就是現場演繹了什麼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老話。

孩子的成長雖然要以放任天性為主,但並不應該和放任自流劃等號,如果家長負責任,就決不會放任自己的孩子去做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情。有人可能會說,有書君言重了啊!小小熊孩子,怎們能涉及生命安全呢?但有書君要表達的是,如果在熊孩子還小的時候,沒能得到及時的管教,等長大後就沒有亡羊補牢的機會了。

孩子在3-6歲是最佳建立規矩的年齡,如果在這個時間段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規矩,讓他隨心所欲,形成一種自己快樂至上,其他人都要為我的快樂服務的信念。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變成小霸王,勢必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認為小孩子沒有必要學一項東西,那孩子能夠學會的幾率就很小,同樣就會錯過各種敏感期。比如孩子自在4歲時是識字敏感期,但有很多家長都會認為,上學總會學的,沒有必要太早認字,殊不知敏感期學東西是事半功倍的。所以在該立規矩的敏感期也應該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最後,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書君推薦《巧虎》給朋友們,它是書籍和碟片配套的,裡面的內容不光對於孩子的好習慣養成有很大幫助,還可以學到很多其它知識。

家長們千萬不要在繼續抱有“還是孩子”的僥倖心理,隨著法制社會的不斷健全,做為監護人的你們是要為熊孩子的行為買單的。


有書快看


真實發生!

之前有一次出差,為了省車票錢,沒有坐高鐵,坐了普通火車,因為也只有兩個小時,所以並沒有心理負擔。

火車上人並不多,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和他的媽媽、姥姥。

因為我的票剛好把他們隔開了,所以他們一提我就主動和他們換了座,讓他們坐在一起。

開始一切都好,我開始打開手機看電視劇。這熊孩子一覺睡起來,就開始作了,先是要喝奶,他姥姥給他開了一個養樂多,他喝了一口,又吐回瓶子裡。他媽媽只是笑:“這狗東西你看壞不壞?!算了算了,媽要不你喝了吧,娃娃的嘴嘛,乾淨得很,沒事。”姥姥也是一臉寵溺,就拿起養樂多把那半瓶養樂多喝了。

熊孩子過了一會,覺得無聊,開始蹭到我身邊,板著我的手,看我手機屏幕。他媽媽就說:“孩子想看你就讓孩子看一下嘛。”

因為我看的《生活大爆炸》,大約他覺得太無聊了,他盯了一會兒就開始在我背的雙肩包上蹭。

我這時候已經有點不爽了,但是孩子的媽媽和姥姥全然沒有看見的樣子。

熊孩子已經開始翻我的包了。媽媽和姥姥依舊沒有看見。

我靈機一動,對熊孩子說:“你摸摸書包這個側面的格子,裡面有個好玩的東西。”

熊孩子立刻更加來勁兒了,手伸進去又掏出來,一枚安全套……

熊孩子舉起安全套喊:“媽媽,叔叔給我的玩具。”

媽媽這個時候表情很精彩:“他還是個孩子啊,你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呢?”

我說:“對啊!他還是個孩子啊!所以做了錯事更不能放過他。”


東卓周談


腦子裡蹦出一句:我又不是他爸媽…


中國式四大寬容定律之一:他只是孩子!

所以呢,仗著小,就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就可以做錯事不負責?就可以理所當然仗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犯罪?

話說多了,孩子記在心裡,自然就形成了“我只是個孩子幹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不用負責任”的心理,反正有大人撐腰有大人袒護!


勿以惡小而為之,許多小惡一旦沒有人阻止,終有一天會一發不可收拾,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我們作為分辨是非能力的大人,在面對孩子做不合適,甚至錯誤的事情時,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如果都已以“孩子小為藉口,盲目任他們野蠻自由地生長,甚至毫無原則的溺愛縱容,才讓孩子有了繼續作惡的底氣。

當然,我並不是提倡一犯錯就打罵孩子,或者用各種強制性的手段要求孩子遵守的聽話,而是不能把“不管孩子”理解成隨心所欲的“放縱”,我們要教孩子明辯是非,懂得有可為有不可為,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樹苗小時候沒給修剪枝丫,沒給除蟲,長大又怎麼可能結出好果,變成一棵歪脖子樹,還企圖把他掰正?!為時已晚!


甜甜圈伐木累


  許多父母對於打攪了其他人的自家娃,不是向被打攪的人致以歉意,或者給點什麼補償,而是直接要求被騷擾甚至有所損失的一方,包涵諒解,從而直接解除了自身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是一個能輕易的向別人說對不起,說抱歉,說打擾了的背景,更沒有多少引咎如何如何的傳統。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就是缺乏內省和自省的薰陶,雖然歷史上曾子(不是孔子和老子等別的子)曰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句話說得對,有熊孩子是因為有熊家長,幼兒的成長當然是有其天性所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的方式是正確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稍微負責的家長們會放任幼兒去做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當然,熊孩子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還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一個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理論上說,我們自身也是從熊孩子階段過來的,如果是在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都呆在一起的相對封閉環境中,那麼這種打擾和被打擾的事情,是一個長期博弈的過程。你的孩子打擾我,我的孩子未來也可能打擾你,因此我們對打擾的容忍度就會高很多,但現在則不然,打擾你的熊孩子不管是陌生人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你的孩子未來騷擾他們的概率要麼幾乎為0,要麼也非常的低,更不要說如今生育率在不斷下滑,許多年輕人沒有多少為人父母的想法。

  前段時間,日本的一個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生育意願的走低,年輕人對於熊孩子的忍耐和包容度也同樣在走低,甚至成為部分年輕人拒絕當爹當媽的理由,就是不想生養這麼討厭的一個熊孩子出來,或者自己並不教養好孩子的絲毫信心。

  而緊隨著熊孩子來的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就是:既然你沒能力教養好子女,你為何還要生養子女出來禍害他她甚至禍害這個世界呢?與此同時,抱怨熊孩子的年輕人大多也在抱怨著自己的父母。

  不過拋開這些惱人的社會問題如果只想在社會交往中佔領道義制高點,你可以說,但你們不是孩子啊,你們是監護人。


三思逍遙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道德綁架,其中就有“別跟孩子較真兒,他還小。”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未成年人,小到橫行霸道,大到殺人放火。


網絡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窮養富養,都不如有教養”。


從小,孩子就應該被父母言傳身教,做一個有教養的人,不然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論他怎麼努力,都很難踏上成功的道路。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手心裡的寶,自己平時都捨不得說捨不得碰,你一個陌生人,就更加沒資格對孩子說教。



他吐你唾沫怎麼啦,他推一下你孩子怎麼啦,他犯錯就應該被原諒啊,因為“他畢竟只是個孩子啊!”


昨天下班之後,陪閨蜜去逛超市,閨蜜有點胖,再加上有身孕,逛了一會便滿頭大汗,誇張的是裙子貼到背上,她的內衣隱約可見。


當時我正陪閨蜜在超市休息區坐著,旁邊一熊孩子舉著雪糕,捂著嘴嘿嘿嘿笑個不停。


“我媽媽說了,夏天最愛熱的就屬胖子了,我怎麼不熱,就她熱的衣服都貼到背上了,真好笑……”他邊玩兒邊對旁邊的奶奶說。


“對啊,你才知道你媽媽不讓你吃零食了原因了吧,以後長成那樣兒了,都沒有女孩子願意做你媳婦呢。”奶奶捋了捋熊孩子的頭髮對他說。


旁邊人瞬間笑了,眼光都投到這祖孫兩人身上,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


閨蜜性格內向,本來因為自己胖就有過自卑,聽到熊孩子和奶奶的一席對話,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去了,我注意到她瞬間臉都紅了。


這樣的氣我是沒辦法嚥下去,發誓要替閨蜜好好教訓教訓這孩子。


我笑了笑說:“你笑別人長的胖,別人笑你沒教養,就算你長的完美至極,這個社會照樣淘汰你。”


“你這姑娘,還真跟一孩子較真兒啊,他還小,沒必要跟他生氣。”


“我不生氣啊,我只是替你教教孩子,免得以後被人揍了到頭來還怪到別人頭上”。


一句“他只是個孩子”就可以讓所有人原諒嗎?



14歲男孩搶劫未果,捅傷脫光女生,最後法律卻因為簡單的一句“他還是個未成年人”讓其逍遙法外,並且受害者父母沒有收到對方父母一個合適的交代。


孩子雖小,應當從小就讓其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監護人一直採取庇護的方式,想必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也不會受到這個社會的待見。


荒海拾書


99隨便語:面對”他還只是個孩子“,不要指望以理服人,要麼你選擇當個”凶神惡煞“,要麼你最聰明的作法,就是置之不理。

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網友最希望看到什麼?

有人站出來,雄赳赳說道,某年某月某日我遇到一個熊孩子,然後孩子家長口口聲聲表示”他還只是個孩子“,然後我的虎軀一震,衝上去噼裡啪啦一頓揍,然後……

這表示熊孩子們真的惹了眾怒了。

前段時間,一名青年因為工作不順利,心情煩躁,在公交車上將小學生過肩摔,然後爆踩腦袋,這種嚴重的暴力事件,網友卻在網上一片叫好聲,足以說明,很多人盼望出現”英雄“,代替自己去修理熊孩子。

第一,熊孩子和熊家長是一套組合拳。

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熊家長。

我們想一想,假如只是一個熊孩子,帶來的危害並不大,以普通成年人的智商和力量,足以對付,但倒黴的是,每一個熊孩子都是有靠山的。

熊孩子和熊家長是一對兒。

熊孩子調皮搗蛋,熊家長為其打掩護找理由,讓你火冒三丈偏偏沒辦法。

第二,最蠢的是你試圖”口頭教育“一個熊孩子。

經驗告訴我們,不要試圖去口頭教育一個熊孩子,因為那是絕對的自討無趣。

每一個熊孩子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正是因為有了熊家長,才有熊孩子生長的空間,通常情況下,熊孩子的家長肯定蠻不講理。

你去教育熊孩子,等於在和蠻不講理的家長,講道理,當然不會成功。

就算你很聰明,自以為講的很有說服力,但在熊家長的耳朵裡,你只要說他孩子不對,你就是錯誤的,沒有道理可講。

第三,以毒攻毒不是聰明選擇,但卻是最能出氣的辦法。

妻子上班路遠,每天早上乘公交,恰好那個時間點,總有些老人帶著孩子,上車後大呼小叫,把公交車上折騰的雞飛狗跳,人人側目,但偏偏老人孩子自己一點感覺沒有,天天如此。

忽一日,妻子回來眉開眼笑說了一件事。

那天在車上,有個熊孩子不知道怎麼惹上一個壯漢,那壯漢相貌兇惡,長得人高馬大,當場就舉起拳頭,嚇唬熊孩子,結果孩子奶奶上前幫忙,也被惡漢舉著拳頭嚇唬了。

孩子奶奶害怕,中途帶著孩子下了車。

若是換個場合,惡漢肯定是人人不願意接近的角色,但那一天不同,車上不少人主動和他打招呼,還有人主動站起來,說自己馬上下車,給惡漢讓座。

第四,最聰明的選擇,是置之不理。

這有點阿Q精神,但確實就是這麼個理兒。

生活中常有家長溺愛自家孩子,把好好一個孩子,養成了熊孩子,成天調皮搗蛋,雖然人小不能幹出違法犯罪的事,但一身的壞毛病,連狗都嫌棄。

然而,這樣的熊孩子給我們造成的麻煩,頂多是暫時的,誰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呢?

當然是熊孩子的家長,熊孩子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

當這些熊孩子長大,他們就不再是調皮搗蛋,而是真的會長歪了,長大成地痞流氓,到了那個時候,最頭疼的當然是熊家長。

這就叫報應!

生活會讓熊家長懂得一個道理,孩子小時候不教育,長大就是索命無常,要你的命!

結束語:關於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說真的我答不出來,但我至少明白,當熊孩子長大,他一定會狠狠報應在家長的身上,也算為你報仇了。


99隨便


我記得去年有一次我和我媽還有我奶奶一起乘巴士去萬達,到了一站上來了一個大約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因為正好處於上下班高峰所以已經沒座位了,但由於我們上車那站是第二站所以都有座位,結果那熊孩子一上車就指著我的座位說:“你讓開,我要做這個位子!”我看他媽媽也沒什麼動作,所以乾脆不起了!沒想到那熊孩子開始踢我腿(我媽媽和我奶奶睡著了),我對那熊孩子翻了個白眼🙄️默默打開了拍攝軟件!那熊孩子見我還沒讓,一把扯掉我的耳機,“你是不是聾了?!聾了就別出來!丟人現眼!”mmp我也正好處於青春期,一下急了,抓住那小孩拿我耳機的手說:“這車是你們家的哈,那麼拽就別來乘公交車(我家有車,就因為車去保養了所以沒開)”那孩子媽一下推開我說:“他只是個孩子啊!你這樣做有沒有素質!”這時我媽她們也醒了,問我怎麼了,我就說:“遇到一對奇葩而已!”那孩子媽一聽來火了,問你這孩子有沒有點家教!(這時我和我們班男生吵架的三寸不爛金舌發揮了作用!“第一,我沒說是在罵你們,是你自己對號入座的,那就說明你已經自己把自己定位在了那個層次!第二,既然你剛剛也叫了我“孩子”,那我就有和你兒子吵的權利!第三,只要你長隻眼睛就能看見是你兒子先惹我的,並且我也已經讓了他好幾次了!當然,除非你沒長眼睛!第四,我把視頻也都拍下來了,如果你想做網紅我也隨便你!”那家長就又說什麼他比你小點點的話,這時我媽媽和奶奶也來幫我說話了(她們比較護短)!大約她們吵了三分鐘左右,那女的看到我在玩手機,就指著我鼻子罵“你在幹嘛?!我兒子都被你抓傷了!”我也不想理會她,隨口說了聲發微博!(其實沒發)馬上他就沒聲了。。。。但她兒子好像還不罷休,在那什麼:傻逼啊……都冒出來啦!他奶奶的熊!我氣的又爆出了我罵人專話:“嘖嘖嘖,你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小弟弟,你莫不是還不知道什麼叫素質吧!oh!對不起哈,我也忘了,你腦存量就這麼些!存不進了!呵呵呵………你這熊孩子。。。。誒呦喂,瞧瞧我這腦子是怎麼了,又說錯了!說你是熊孩子還真是侮辱了熊孩子這個詞!”。。。。然後。。。。。我們就下車了🚌!雖然回家後還是因為罵人被我媽教育了半個小時!但真的。。。。。。。好爽啊!!!!!


唯愛正坤CP


你可以回她說:“但他不是我的孩子,我沒有義務包容他的行為。


01


沒有人有義務承擔你孩子的搗蛋行為。不能因為小,就認為你孩子的行為,別人就應該包容。


人有三個關鍵性格形成時期:


第一個關鍵時期:3歲左右。這是初步形成的時期,所以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而0---6歲是人的情感形成的關健時期;


第二關鍵時期:11---12歲左右,是人意志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第三關鍵時期:是16歲時期。



小孩的性格是關鍵在於小時候,做父母這時應當指出他行為的不當之處,而不是放任。


前幾個月聽到一個新聞。有人組隊去參加國外旅遊團,坐旅遊車的時候。其中有一團員帶著幾歲大的孩子,那孩子從上車開始哭到旅遊結束。


有旅客就氣得差點打她母親,下車後引起很大的爭論,她母親還說:“她還只是個孩子。”


其實想想也是,一路上車裡都是哭聲,作為母親的不哄孩子,能不惹人生氣嗎?你作為她的母親,願意容忍,不代表別人就願意。


而且很多壞的習慣都是從小的時候養成的。


02


還記得聽過一個故事:有一戶人家,小孩子小的時候,偷了鄰居家的東西。這個男孩把東西拿回家後,母親誇他做得好。


他以為這是正確的事情,等長大後就學會了作奸犯科,無惡不做,最終被警察抓住了被判死刑。在執行死刑那天,他就咬了他母親一口。



你看這就是小的時候,不管教,長大後卻走向歧路,就像很多人都說,現在你不管教你的孩子,他長大後,社會會管教他。


03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14歲男孩搶劫刺傷初中女生多刀。


多麼可悲的事情,多麼可怕的行為!這就是從小不教育的結果。難道就因為他小,就可以不注重他的行為嗎?



很多的罪犯難道天生就是罪犯嗎?必然不是這樣的,看過犯罪電影或電視劇,都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小時候,父母不注意小孩行為,結果長大後成了大熊孩子。


所以不能以他還是小孩子,就原涼他的一些行為,因為他不懂,他的父母,就應該有責任承擔起教育的擔子。而不是一句小孩子就可以原涼小孩子行為!


有書課堂


一、

  • 場景一:A的孩子冒犯了B,A要責罰孩子,B阻止並說道:「他只是個孩子。」

以我遙遠的印象,這句話往往出現在上面這個場景中。並且,A與B往往是熟人關係,親戚、鄉鄰、朋友。所以被冒犯的一方阻止家長責罰孩子,說「他只是個孩子」的時候,甚至還帶點寵溺。


可當這種場景總是如此,而成為一種理所當然時,這其中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正如一開始人們很熱心的讓座,大家都很開心。可如果讓座總是如此,成了理所當然。我上車你就該給我讓座,這味道就變了。


孩子冒犯了別人,別人總是不計較。於是就認為別人不計較就是理所當然。就變成了下面這個場景。

  • 場景二:A的孩子冒犯了B,B表現出不滿,A辯解道:「他還只是個孩子。」


這種心態本身就令人非常厭惡。但熟人嘛、親戚朋友,鄉里鄉親的,也不好說啥。而家長也會覺得,我們這交情,孩子這些小事,還值當的提嘛。


但是,社會之發展,人口之流動,原有的熟人社會正逐步變成陌生人社會。場景二更多的發生在陌生人之間。陌生人,可不會顧忌熟人間的各種面子交情。這也是這類問題一再被提及的原因。


家長辯解「他還只是個孩子」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方面把別人的不計較當作了理所當然,一方面把在熟人間的心態用在了陌生人中——我們這交情,孩子這樣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問題是,不是天下所有人都是你孩子他爺爺,無論孩子做啥都是寵溺的。也並不是天下人都覺得你孩子可愛。所以基於這一點,人們的回應可以是:「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我不是他爹。」


二、

孩子是不具備對其行為負責任的能力的,孩子具有天生的豁免權。我們會給孩子最大的寬容和關愛。家長說「他只是個孩子」,無非是就此立說,孩子不懂事,他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他具有豁免權。


但問題是,孩子是有監護人的,監護人是有責任的。孩子不懂事,家長難道也不懂事嗎?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類比。孩子再不懂事,會比狗還不懂事麼?狗咬了人,難道主人要說「他只是一條狗啊」?狗咬了人,主人肯定是要負責任的。


同樣,孩子做出出格的事,家長是要負責任的。據此,人們的回應可是是:「他只是一個孩子,你難道也是一個孩子?」


三、

家長說「他還只是個孩子」,這自然是維護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做錯了事呢?是不是因為他是孩子,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呢?


那麼問題就來了。你從來都沒有責備過你的孩子嗎?換言之,你從來都沒教育過你的孩子麼?你的孩子是天生的聖人麼,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麼?


如果你承認,你也教育過你的孩子。那麼很顯然,孩子有過錯時,是需要教育的。那為何在面對外人時就要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呢?你自己教育他的時候,他就不是孩子了麼。


所以,基於這一點,人們可以回應:「你的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麼?」


四、

這裡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所作所為,家長是要負責的。當人們被冒犯的時候,人們所針對的往往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就像被狗咬了,人們並不是非得要把狗怎麼樣,再咬回來,而是要主人對此負責。


家長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孩子,然後仗著孩子的不懂事以及豁免權,一副「你能拿我孩子怎麼樣」的嘴臉。就像我上面所舉的例子一樣,狗咬了人了,主人把責任推給狗,說「他只是一條狗啊」。


天下有是理乎?


家長應為熊孩子的行為負責。而基於此,我覺得。面對熊孩子,直接對孩子打罵、詛咒等等,是不可取的。實際上,文質彬彬的諸位,小時候未必就沒有熊的時候。如果是條狗,你打了就打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個人覺得還是不應該直接對孩子採取措施。你可以找家長負責,而不能直接動孩子。


譬如說熊孩子冒犯了你,而家長在旁邊不以為意。你上去打家長兩耳光,情有可原吧。可如果你直接打了熊孩子兩耳光,我覺得是過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